摘 要:評價是教于學過程中的基本成分,評價活動應該是有計劃和持續性的。評價應盡量做到公正平等,不帶偏見,也應該遵循以下原則:反饋性原則、多元性原則、發展性原則、反思性原則、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
關鍵詞:口語形成性評價;評價;原則;反饋性;英語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0-0096-02
一、問題的提出
根據《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對學生口語的要求和對評價方式的建議,越來越多的英語教師在口語教學中使用形成性評價。在初期,大家對評價的使用都還處在探索階段,但評價活動應該是有計劃和持續性的,評價應盡量做到公正平等,不帶偏見。本人在實踐中總結了一些評價的原則。
二、評價的原則
(一)反饋性原則
反饋,指學生了解自己學習的結果。一般來說,反饋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內部反饋,即學生自身的感覺系統提供的反饋;二是外部反饋,即學生自身以外的人和事所給與的反饋。這種信息反饋能幫助學生總結自己的優缺點和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改進學習策略,制訂相應的學習計劃;而教師也同樣需要這些反饋信息,來發現自身教學過程中的優勢與不足,然后根據需要調整或嘗試新的教學策略[1]。形成性評價倡導將評價結果科學的、恰當的、具有建設性的反饋給被評價者,使他們對自身有全面、客觀的認識,實現評價的最大效益。在我們的口語評價中,教師和同伴應該及時地將被評價者的表現結果全面、客觀、公正地反饋給他們,讓學生明確自己口語的優點以及存在的問題,激勵他們不斷進步。
(二)多元性原則
評價的多元性是指評價內容的多元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以及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形成性評價的多元性原則要求評價的內容包括學生的基礎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學習方法和過程;評價主體可以是教師、學生本人、其他同學;評價方式可以是觀察、訪談、多媒體、學生學習檔案等多種評價工具。形成性評價的多元性原則既尊重了學生發展的個體差異,也遵循了促進個體全面發展的要求。
學生之間,除了性別、年齡的差異外,還存在著認知方式、智力、性格等方面的個別差異。其中,認知方式又稱認知風格,是指個體偏愛的加工信息方式,表現在個體對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維、記憶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上。它主要分為場依存型和場獨立型、沖動型與沉思型。認識能力涉及感知、記憶、想象和思維等方面的信息加工能力,常被視為智力,智力是先天因素和后天環境相作用的結果。性格的個別差異表現在性格的特征差異和類型差異兩個方面,它們均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的速度和質量、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選擇產生影響。形成性評價的多元性原則要求教育工作者創設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教學組織形式,采用適用學生個別差異的教學方式,適用學生個別差異的教學手段。如形成性評價的多元性表現在既重視對學生所獲得的基礎知識、技能的評價,也關心學生在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方面的評價;其次,在評價主體上,要求將單一的教師評價轉變為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家長評價和社會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最后,在評價工具上,形成性評價摒棄以往單一的紙筆測試,添加了觀察、訪談、電子檔案、網絡教材、因特網等多種評價工具。
(三)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是指教育者不僅要看到學生現在已達到的發展水平,還要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評價他們各自的發展過程,激發他們不斷努力、積極上進,以達到更高的目標。形成性評價最重要的就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在口語形成性評價中教師要發現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找到各自的優點以獲得自信心、成就感,消除他們的自卑感、焦慮感,同時也指出他們需要改進的方面,關注學生變化的過程以促進他們的發展。
在形成性評價中,發展性原則具體應用在三個領域:學生的認知發展領域、學生的人格發展領域、學生的自我意識發展領域。其中學生認知發展領域的理論基礎根源于維果斯基(L.5.Vyg。tsky,1896—1934)的認知發展論。維果斯基認為學生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現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發展系統所形成的學生心理機能的水平;二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最近發展區的提出,說明了學生發展的可能性,而形成性評價的意義在于它不僅使教育者看到學生現在已達到的發展水平,還通過一系列方式使教育者看到學生仍處于形成的狀態,正在發展的過程。同時,形成性評價還努力創造有利于個體之間相互交流和合作的環境,使個體最終跨越最近發展區而達到新的發展水平。在學生的人格發展領域,形成性評價的發展性原則要求教師應幫助學生進行積極的自我評價,獲得自尊感;要求學校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人際交往環境,同時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失敗,比如在評價時允許學生在一定的范圍內自選內容、自定時間地點完成評價作業,以減少學生的膽怯、拘束和焦慮感;另外,在一些知識、技能的測試上可以給學生二次評價的機會,評價的結果并不要求整齊劃一,而是允許多樣性,讓學生的興趣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在學生的自我意識發展領域,形成性評價的發展性原則一方面要求教師、家長對學生做出適當的評價與期望,強調教和學發展、變化的過程,關注學生能動性的發揮;另一方面,要求學校重視自評,使學生獲取積極的自我體驗,如自尊感、自信心等,以及提高學生的自我控制力。
(四)反思性原則
反思性原則是指通過學生自評、互評以及教師評價之后,被評者及時總結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不斷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回顧和總結,從而改進自己的學習策略,為進一步的學習制訂相應的學習計劃,形成良好的反思與總結的習慣,促進自己的成長。
(五)公平性原則
公平是指評價要公正、公開,對每一個人不帶任何偏見。評價應能包容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天賦和喜好,能充分體現公正與公平,讓學生在完成口語任務時有自主性。評價中最忌諱的是帶有任何個人的偏見。不公正的評價,由于成績差就抹殺了學生所有的努力,會對他們產生負面的影響,甚至會使他們對教師的評價產生抵制的態度。
(六)持續性原則
形成性評價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成分,應該始終貫穿在教學過程中。這就要求評價必須根據《課程要求》的目標和要求,對教學的全過程和結果進行有效監控。它是對學生做了什么和能做什么的記錄和反思,反映學生的進步情況,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激勵、產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形成繼續進步的動力,對學生的整體發展和終身持續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龔亞夫,羅少茜.英語教學評估—行為表現評估和學生學習檔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 曾小潔.多元智能理論的評估理念及原則[J].比較教育研究,2003,(3).
[3] 周蓉.英語學習中形成性評價的策略與操作[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3,(12).
[4] 朱姝.大學英語教學與測試中的形成性評價.[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5).
[5] 劉清香.論構建形成性評價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當代教育科學,2005,(9).
[6] 曹榮平,張文霞,周燕.形成性評估在中國大學非英語專業寫作教學中的運用[J].外語教學,2004,(9).
[7] 李瑞平.淺談外語教學中的行為表現評價[J].山西教育,2002,(5).
[8] 牛強.現行高校英語測試中的問題[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3).
[9] 趙明仁,王嘉毅.促進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評價[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10).
[10] 羅少茜.英語課堂教學形成性評價研究[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11] 王薔,程曉堂.英語教學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