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中國成為世界上遭受巨災最多的國家之一。雪災、地震、洪水等巨災風險給社會帶來的經濟損失不計其數。雖然目前中國的大部分城市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防旱、抗洪和救災的應急機制,但是災害發生后的大部分經濟損失仍然由政府承擔,增加了政府的財政壓力。巨災保險作為一種對付巨災的管理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政府財政支付的有效性,保障居民生活、工作的安定。通過研究中國巨災保險制度的現狀以及存在問題,對比國內外巨災保險的發展差異,提出對中國巨災保險體系的構建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巨災保險;現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0-0100-02
一、巨災風險及巨災保險理論
(一)巨災風險的概念和特征
巨災通常指的是一定物理級別以上的,造成直接財產經濟損失深度達到某一比值,或者人員傷亡達到某一數額的自然災害[1]。主要分為自然災害巨災風險和人為事故巨災風險,本文中所指的巨災風險僅指自然災害巨災風險。近年來,中國巨災事故頻發:2013年四川蘆山發生7.0級地震,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臺灣高雄地震,2009年發生四川綿竹地震、臺灣花蓮地震,這些自然災害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因此巨災風險是指引起巨災事件發生的一種可能性。可能造成巨大財產損失和嚴重人員傷亡。
巨災風險表現出以下幾種特征:(1)影響范圍廣、發生頻率低。與普通風險的高頻率發生相比,巨災風險發生的頻率要低的多,可能是幾年、十幾年、甚至上百年一次。(2)損失程度巨大。統計資料表明,2013年四川蘆山發生7.0級地震,造成193人死亡25人失蹤12 211人受傷,財產損失難以預計。所以一旦發生巨災風險事故造成巨額財產損失和大量生命傷亡是巨災風險最重要的特征之一。(3)可測性差。自然風險不同于人為風險,可以通過人為手段控制減少風險,巨災風險由于發生頻率較低,本省也不具有確定的規律性,難以預測。(4)風險分散困難。巨災事故發生的頻率很低,但是一旦發生巨災事故會導致大量保險標的同時遭受損失。普通商業保險公司無法通過大數法則去分攤,很難獨立承擔巨災損失后果,嚴重情況下可能會導致公司破產、倒閉。
(二)巨災風險的影響
1.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嚴重。據民政部統計,近十年來中國每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都在1 000億元以上,常年受災人口達2億多人次,從2000—2008年僅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都在億元以上。
2.增加中國的財政壓力。巨災補償方式主要有三種:社會救濟、國際援助、政府財政補償[2]。目前中國巨災風險經濟損失主要依靠政府財政補償。受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財政收入總量小。一旦遇到巨大自然災害發生的年份,財政支出會大幅上升,導致財政收支差額擴大。
3.巨災風險對人們心理的影響。發生巨災風險事故后,又會導致人們對巨災后果負面的預期、信心喪失,甚至會有很大一部分人在遭受巨災后產生心理上的陰影等,從而導致整個國家的經濟極有可能陷入惡性循環,影響到投資、消費、利率和匯率等方方面面。
(三)巨災保險的特點
不同于普通的保險產品,巨災保險有如下特點:(1)巨災保險定價困難。巨災的特點之一可測性差,承保巨災風險的保險公司必須有能力評估巨災風險或巨災風險組合的預期損失,從而確定合理保險費。(2)承保標的集中度高,風險分散困難。巨災保險中大數法則和中心極限定理的作用受到了嚴重的限制。(3)可保風險界定難度大。保險風險是不可保的風險,傳統的保險機制就無法應用。實際上巨災保險所承保的風險在傳統意義上來講都是部分不可保、暫時不可保風險或永久不可保風險。(4)商業性保險公司承保能力低。中國保險業起步晚、發展慢,商業保險業的發展不穩定,承保能力、償付能力與國際水平存在差距。
二、中國巨災保險制度發展現狀以及存在問題
1.保險公司未開設專門的巨災保險險種。1979年中國正式恢復保險業務后,曾經一度將巨災風險填列在一些財產保險的責任范圍中。但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受償付能力的限制,各家保險公司逐步將地震等巨災風險列入到除外責任中或者停保部分險種。2001年9月,中國保監會有條件地開放商業財產地震保險的承保,但是巨災保險業務發展十分緩慢。
2.居民、企業對巨災的投保熱情不高。居民、企業主動應對巨災風險的意識不高,對政府救助的依賴性強。巨災保險知識在居民中的普及度不高,普通社會大眾缺乏對巨災保險的了解。
3.巨災保險賠付率低。中國保險業對于巨災風險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的彌補十分渺小,與發達國家巨災保險的賠付率差距較大。如2008年南方雪災保險業賠付只占3%;5·12汶川大地震保險業賠付僅占0.2%。這些保險賠付中,大部分都是車險賠款,與巨災保險險種沒有直接聯系。
三、國外典型的巨災保險制度
1.政府主導模式——美國。(1)美國推行以政府為主導的非營利性巨災保險計劃[5]。大部分巨災保險項目有政府貼補費率,還可以享受免稅待遇。與此同時鼓勵私營保險行業加入分擔巨災風險的行列。巨災保險項目分為聯邦巨災保險項目和州巨災保險項目。(2)政府頒布一系列完善的巨災保險法律法規。1956年頒布的《聯邦洪水保險法》,1968年的《全國洪水保險法》、《國家洪水保險計劃》(NFIP)。1973年的《洪水災害保護法案》以及在1994年和2004年兩次出臺的《洪水保險改革法案》。這些帶有一定強制性的巨災保險計劃,使得巨災保險制度得以在美國順利開展。(3)完善的風險控制機制。由風險債券化、商業再保險和巨災基金制度組合成的風險分散機制很好地分散了一部分的巨災風險,使保險公司提高了自身的賠付能力。
2.政府與市場相結合——日本。日本巨災保險主要承保地震保險,采取商業保險公司與政府共同承擔風險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1)賠付對象上,地震賠付對象為居民居住的住房以及用于居民生活的家用財產如家具、衣服等日常生活用品。價值超過30萬日元的貴重物品不在保險范圍內。(2)理賠規定上,居民住宅和家用財產如全部損壞,可獲得地震保險全額賠付(但不超過地震保險理賠上限);如屬于半損情況,則獲得地震保險金額50%賠付;如部分損失,則獲得地震保險金額5%的賠償。(3)風險分散上,主要依靠再保險方式。日本有專門設立的地震再保險公司,減輕了保險公司獨自分擔風險的重任。
3.市場主導模式——英國。英國保險市場發達,由保險公司提供巨災保險,業主可以自愿在保險市場上選擇保險公司投保,政府負責基礎設施的建設,當保險公司提供保險時,可以要求政府提供高質量工程、巨災風險評估、災害預警、氣象研究等公共物品,使巨災損失控制在可承受范圍內。同時英國具有世界發達的再保險市場,商業保險公司提供的巨災保險完全可以通過全球資本市場分散掉[4]。
四、完善中國巨災保險管理體系的構想
1.建立完善的巨災保險法。從國際范圍看,巨災保險發展相對完善的國家都已經頒布了巨災保險法。中國的巨災保險法中應明確規定:簽約內容;理賠對象;能獲得賠償的損害的內容;保險金的支付方法;加入方法;保險金額;風險分散方式;政府與商業保險公司各自的承保責任等內容。
2.劃分中央財政、地方財政與商業保險各自的承保責任。中國保險市場發展尚不完善,不可能實行純市場化的巨災保險模式。可以選擇政府主導、商業保險公司輔助模式或者政府、保險公司合作的模式。兩者的區別在于,政府與商業保險合作強調的是“權力共使、責任共擔、收益共享”。
3.根據各省份實際情況確立不同巨災保險種類。中國地域遼闊,省份眾多。可以以省為主,建立集成多個災種為一體的綜合性巨災保險制度[5]。各省份常發災害類型不同。以江淮地區為例:洪澇災害、冷害、蟲害、惡性雜草為主重點危害,旱災、寒潮危害次之,沿海受臺風與風暴潮威脅大[6]。因此江淮地區主要災害風險是洪澇災、暴雨以及旱災。在該地域內的省份制定的巨災保險應以此三種災害為重點巨災賠付對象。根據這種研究方法,以省為單位,為各省份選擇合適的被保對象,各省份建立與自己省份重點災害相關的巨災制度。
4.建立巨災保險基金。中國的基金市場沒有國外發展成熟,國外的保險基金模式不能夠單純的套用,需要建立適合中國市場行情的基金模式。中國巨災保險運作應該由政府和商業保險公司合作完成,規劃好巨災基金的以下幾點:(1)基金的來源;(2)基金的運作模式;(3)基金的收益分配;(4)基金的組織結構。另外,因為是以省為主,多個災種為一體的綜合性巨災保險制度,基金的籌集、積累也要分為省巨災基金和國家巨災基金。
5.建立巨災保險的再保險體系。中國資本市場發展不完善,貿然推行巨災債券反而可能影響巨災風險的分散。因此,巨災保險再保險是分散風險的最佳方式。再保險一方面承擔部分損失,另一方面協助保險公司評估并承保部分風險[7]。中國再保險市場發展不完善,國內商業保險公司可以先向國外大型巨災保險公司投保再保險,等待國內再保險市場發展成熟,在逐漸向國內再保險公司投保。
參考文獻:
[1] 卓志,丁元昊.巨災風險:可保性與可負擔性[J].統計研究,2011.(1).
[2] 田輝.中國巨災保險機制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08,(4).
[3] 郭旭輝.巨災保險制度借鑒和啟示[J].新西部,2011,(21).
[4] 王棣華,花婷婷.建立中國巨災保險制度的思考[J].海南金融,2011,(3).
[5] 馮俏彬.從公共財政視角看中國巨災保險制度建設[J].行政事業財產與財務,2011,(7).
[6] 王錚,張丕遠,劉嘯雷.中國自然災害的空間分布特征[J].地理學報,1995,(5).
[7] 程悠旸.國外巨災風險管理及對中國的啟示[J].情報雜志,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