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育齡婦女生育率偏高,會對社會、經濟、資源和環境產生巨大壓力和消極影響。從昭通市育齡婦女生育率的特點入手,深入分析其生育率偏高的影響因素,并提出應發揮政府領導作用,采用政策、法律、利益導向、教育文化等對策,綜合整治生育率偏高問題。
關鍵詞:生育率;總和生育率;年齡別生育率;對策;昭通市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0-0104-02
一、問題的提出
育齡婦女生育率問題一直是人口學關注的重點,云南省人口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發展,人口結構不斷優化,呈現出低生育水平的持續穩定、人口總量低速增長的態勢,有效地實現了人口的平穩有序、健康發展,人口再生產的模式得到了根本的轉變 [1]。但是,作為云南東北門戶的昭通市卻仍然存在生育率高居不下的情況,這將對云南省的人口發展造成一定影響。
二、昭通市育齡婦女生育率的特點
(一)總和生育率在云南省各州市中名列榜首
總和生育率(TFR)指假設婦女按照某一年的年齡別生育率度過育齡期,平均每個婦女在育齡期生育的孩子數。該指標能很好地說明婦女現在究竟生育多少孩子,因此它是衡量生育水平最常用指標之一。根據2000年的人口普查資料,云南省大部分州市總和生育率均低于1.8,曲靖、昭通、文山和迪慶4個州市偏高,其中昭通市總和生育率高達2.75,比最低的昆明市高出1.45。2005年進行的1%云南人口抽樣調查資料數據顯示,昭通市育齡婦女的總和生育率為2.25,依然高于云南省1.75的平均數。
(二)年齡別生育率明顯高于其他州市
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整理而得,昭通市育齡婦女年齡別生育率與其他州市也存在明顯差別。以5歲為一組,將15~49歲劃分為7個組別,其中15~19歲組年齡別生育率僅次于迪慶位居第二;20~24歲組高達233.24‰,比最低的昆明市高出大約125個千分點;25歲以后的5個組別的年齡別生育率昭通市均位居首位。流動人口的流動、計劃生育的完成情況加上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生育政策不同,使得各個市州的年齡別生育率有所差異。
(三)少數民族育齡婦女生育率雖逐年下降,但仍高于漢族
昭通市民族眾多,少數民族多達24種。2010年“六普”資料顯示昭通少數民族人口為53萬,其總量已超過省內一些州市的總人口,其中以苗族、回族、彝族為主,這三個民族占了少數民族總人口的97.05%。由于其民族構成的特殊性,致使少數民族育齡婦女的生育水平與漢族形成明顯差異。根據云南省“三普”、“四普”、“五普”三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云南省少數民族育齡婦女的生育水平雖在逐年下降但仍高于漢族,如“五普”少數民族的一般生育率為73.42‰,總和生育率為2.15個,分別比漢族高出4.48千分點和0.12個;構成昭通市少數民族主體的苗族、回族和彝族的育齡婦女一般生育率和總和生育率也均高于漢族;其中又以苗族的育齡婦女生育水平最高,數據顯示苗族婦女的一般生育率雖由“三普”時的197.22‰下降為“五普”時的92.3‰,但仍比漢族和少數民族平均水平分別高出23.36和18.86個千分點,同時總和生育率也分別高出漢族和少數民族0.54個和0.42個。
三、昭通市育齡婦女生育率偏高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經濟因素
1.人口城市化水平
因為城市化提高轉移進城人口的收入水平,也提高留在農村人口的收入水平,同時也提高城鄉人口的生活質量和教育層次。這樣,收入提高使生育、撫養和教育的成本與機會成本大大上升,人口增長的速度和數量才能內在地被控制。盡管昭通市的城鎮化率以由2005年的17.07%升高到2011年的22.6%,但還必須清醒地看到它與全省乃至全國的差距。根據2005—2011年統計公報相關數據整理顯示,2005年昭通市的城鎮化率與云南省相比低12.43個百分點,和全國相比低25.92個百分點,到2011年昭通市城鎮化率比云南省和全國分別低14.2個和28.67個百分點,由此可見昭通市城鎮化率與全省和全國的差距在擴大,增長速度滯后。昭通市控制生育率的工作將任重而道遠。
2.經濟發展水平
經濟因素對生育率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經濟發展將使孩子的成本不斷上升,而收益逐漸下降,這種此消彼長的態勢使得生育決策者降低對孩子數量的追求,從而致使生育率下降。云南省屬于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的西部地區。2005年其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GDP分別為3 472.34億元和7 833元,遠低于全國平均值,總和生育率為1.76高出全國平均值0.38。同時,云南省各地區的生育率由于各自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控制政策的進展程度不同也存在明顯的差別,如2005年昆明的人均GDP最高,相應的總和生育率為全省最低,而昭通市的人均GDP3 341元,低于云南省的平均值,相差兩倍多,總和生育率也高出全省0.5。
(二)教育因素
人口受教育水平也是影響生育率高低的重要因素,生育率一般與受教育程度呈負相關,受教育程度越低生育率就越高。根據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昭通的文盲率高達27.4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43個百分點。在人口受教育程度這個影響因素中又尤以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對生育率的影響最為明顯,在云南省的16個州、市中昭通市的女性受教育程度分別為小學46.52%,初中10.98%,高中2.20%,大專及以上0.71%,在全省排倒數第二。與云南省的平均水平相比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低了1.89個百分點,高中低3.31個百分點,初中低7.4個百分點。可見,昭通市女性人口受教育程度還處于一個相當低的水平,這將嚴重制約對生育率的控制,需引起高度重視。
(三)衛生醫療狀況
從醫療衛生狀況來看,2008年昭通地區醫療機構萬人擁有床位數14.97張,低于云南省人均病床26.5張43.5個百分點;擁有職業醫師、職業助理醫師5 035人,每萬人人均擁有衛生技術人員9.2人,低于云南省萬人擁有醫生數12.6人27個百分點。基礎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設備落后,人員素質偏低,能力和水平不高,還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醫療服務需求。這些問題都將對生育率的控制起到阻礙作用。
(四)傳統習俗
中國傳統人口意識、“多子多福”生育觀慣性作用,是昭通生育率高居不下的深層歷史原因。其一,崇尚“多子多孫,多子多福”的中國傳統生育文化具有非常強的作用力,它隨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一代一代地承接下來,至此已成為社會各階層恪守的道德規范,沉淀為中華民族基本的心理定式;其二,由于經濟落后,勞動生產效率低下,反映在農民的生育觀念上就是最大限度地壓縮新一代勞動人口再生產的生命周期,從而形成“早婚、早育、多育”的社會風尚,其三,中國人崇拜祖先,注重傳宗接代,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們對男性的偏好不再是經濟意義上的,而是深層次的精神需求。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必然會對“多育”現象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果。
四、對策建議
要降低昭通市育齡婦女生育率,就必須要堅持既定的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現行人口政策,在強化政府主導的同時,積極尋求利益導向方面的改革,有效地增大獨生子女和其他計劃內生育子女的效益,誘導人們自愿選擇少生、優生的道路,進一步穩定低生育水平。
(一)政府領導,采取落實有力的政治法律決策
一是貫徹落實“獎優免補”政策;二是堅持和完善人口與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對黨政領導和計劃生育部門分別進行責任考核,落實“一票否決”制度;三是加強計劃生育法制建設,建立健全法制體系。
(二)建立和完善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
首先,各級政府及基層組織要完善激勵機制,如對“獎優免補”政策的落實與完善,對違反政策的家庭征收撫養費,給予一定的經濟制約;其次,相關部門可采取小額貸款、項目優先、科技扶持、政策優惠等措施,幫扶計劃生育戶,增加其收入以解決實際困難,從而提高計劃生育戶的經濟地位。對于計劃生育貧困戶,應該實行優先照顧,提高他們的生產自救和發展能力;最后,積極發展社會保障事業,讓計劃生育戶真正體會到老有所養,從根本上改變他們“多子多福”“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
(三)積極發展教育文化事業,尤其要提高女性的受教育程度
從前文的分析中已經得知,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與生育水平之間具有很高的相關性,受教育程度越低,生育孩子數量越多,導致農村人口生產進入一個惡性循環狀態,即出現了人口的逆淘汰問題。因此,只有通過地區經濟發展、發展農村教育,加快農村城鎮化的步伐,從提高人口素質的角度,改變人們的生育觀念和生育行為,平衡城市與農村的生育。
(四)改變傳統陋習,弱化男性偏好
通過經濟的發展,在全社會樹立男女平等的觀念,改變人們的傳統觀念,淡化男孩偏好,使生男生女都一樣的思想深入人心。在全社會開展關愛女孩的活動,對生育女孩的家庭進行優惠扶持和獎勵。通過“幸福工程”、“春蕾計劃”等社會公益活動,切實保護女孩的出生權、生存權、健康權和發展權,使女孩的成長發展得到更多的關心和愛護。最后還應在全社會樹立性別平等的理念,促進男女平等,保障婦女在受教育、就業、婚姻和家庭等想享有與男子同等的權利,消除性別歧視,從而降低生育率。
參考文獻:
[1] 云南省統計局人口就業處.2008年云南省人口發展報告[Z].2009-02.
[2] 湯兆云.當代中國人口政策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