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2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確定了19省市對口支援新疆、增強新疆自我發展能力的重大戰略部署,產業援疆是增進東西部經濟合作、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客觀需要,提高新疆自我發展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產業援疆必須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支援與共贏相結合。目前,產業援疆過程中,存在著區域產業布局重復、新疆本土企業成長不足等問題。必須完善援疆工作機制,科學規劃、穩步實施產業援疆,實現援疆省市與受援地的良性互動和互利共贏,切實提高新疆的自我發展能力。
關鍵詞:產業援疆;自我發展能力;產業結構;工業園區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0-0113-04
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新疆工作座談會,明確指出,新形勢下新疆工作的目標任務是,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新疆實際的發展路子,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到2015年新疆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和人均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達到西部地區平均水平,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自我發展能力明顯提高,民族團結明顯加強,社會穩定明顯鞏固;到2020年促進新疆區域協調發展、人民富裕、生態良好、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邊疆鞏固、文明進步,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此次會議確定了內地19個省市對口支援新疆、增強新疆自我發展能力的重大戰略部署。產業援疆是對口援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不僅是實現東西部經濟合作、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客觀需要,也是提高新疆自我發展能力的有效途徑。
同時,此次會議也確定了援疆工作的立足點,就是“推動新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切實增強自我發展能力上,充分利用國家政策支持和全國各地的支援,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加快縮小同東部地區的發展差距,加快促進南北疆協調發展,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加快提高各族群眾生活水平”。因此,產業援疆工作在實現內地省市產業轉移的同時,必須立足于提升和促進新疆的自我發展能力,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切實為新疆的持續發展培育內生動力。
一、產業援疆有效增強新疆的自我發展能力
自援疆工作實施以來,援疆各省市陸續組織了多場產業援疆對接活動,集中簽約項目千余個,協議投資額近千億元,是新一輪援疆財政性援助資金的數十倍。援疆各省市在產業援疆工作中,堅持以增強新疆自身發展能力為立足點,以發揮新疆自身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為切入點,以加快構建符合新疆實際的現代產業體系為著眼點,緊密結合新疆發展實際,促進了新疆持續發展能力的不斷增強,產業援疆的成效日漸凸顯。據統計,從2010年5月新一輪援疆工作開展以來到2013年4月底,19個援疆省市已累計實施援疆項目3 531個;撥付援助資金351.7億元,完成“十二五”援疆規劃援助資金總量的54%;1 977個援疆項目陸續建成。產業援疆結束了新疆部分地區沒有工業的歷史,也使一些工業落后的地區初具現代產業體系雛形,石油、煤炭、化工、裝備制造等行業更是形成了一批規模化、集約化的產業集群。旅游業、礦產資源精深加工、農副產品加工、口岸經濟、民族醫藥等重點產業實現產業升級,加速“一黑一白”發展格局的打破,促進了新疆工業結構日趨合理。2012年,新疆非石油工業首次占據“半壁江山”,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八成以上。通過產業援疆,新疆的自我發展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表現為:
(一)隨著產業援疆的推進,新疆的經濟發展明顯加速
經濟統計數據表明,產業援疆對新疆經濟發展產生的積極推動和顯著效應已經顯現。2013年上半年,新疆經濟運行穩中有進、進中提質、活力增強,呈現出“一二三四”的特點:一個凸顯——結構調整成效凸顯;兩個提升——發展質量、發展活力不斷提升;三個前列——發電量、信貸、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居全國前列;四個高于——工業、投資、消費、出口四個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高于全國水平。全區實現生產總值2 896.51億元,增長10.5%,增速居全國第十位,自1991年以來首次進入全國前十位。在經濟增長持續向好的同時,發展質量也得到了顯著提升。非石油工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52.6%,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0.1%。民生支出完成1 042.1億元,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77.3%。與此同時,上半年全疆經濟發展的活力顯著提升,發電量增長24.5%,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增長24.8%,居全國第二位。非公有制工業增加值增長25.2%,中小企業增勢強勁。
(二)新疆優勢資源開發加速,特色優勢產業正在形成
新疆是中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點地區,也是自然資源富集的重要區域。在產業援疆進程中,各類企業積極參與石油石化下游產品深加工、非常規油氣資源開發利用,重點推動現代煤電煤化工產業發展,加大鐵、銅、鎳、黃金、鉛鋅、鉀鹽、重要稀有金屬資源的開發利用。2010年6月8日,華能集團總投資380億元的準東煤制天然氣項目在奇臺縣奠基。2011年1月19日,新疆與江蘇兩省區簽署了《進一步加強兩地能源戰略合作協議》,積極促進新疆“西氣東輸”、“疆煤外運”、“疆電外送”等戰略的實施,鼓勵有實力的江蘇新能源企業在疆發展新能源產業。通過產業援疆,新疆的資源地緣優勢正在向經濟優勢轉化,特色優勢產業正在逐步壯大,國家大型油氣生產加工基地、大型煤炭煤電煤化工基地、大型風電基地和國家能源資源陸上大通道等正在通過產業援疆的推進,逐步實現,為新疆經濟社會的科學跨越、后發趕超提供強大推動。
(三)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為新疆的自我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隨著產業援疆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內地先進企業進入新疆,新疆原有的傳統資源性產業得到了大力改造提升,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得到培育,新疆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核心競爭力得到提升,經濟增長方式逐步轉變,為新疆的自我發展、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2011年6月19日,新疆2011產業轉移系列對接活動正式啟動。工信部、19個援疆省市、13個行業協會和一批企業,紛紛與新疆簽訂合作協議,200個項目集體簽約,涉及資金5800億元,共同促進新疆產業轉型升級,實現跨越式發展。據統計,截至2012年末,新疆A股上市公司總資產3 234.28億元,同比增長18.1%;凈資產1 211.49億元,同比增長13.3%。盈利產業結構趨向二、三產業。2012年新疆凈利潤超億元的19家上市公司中,除4家是以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為主導產業,其余11家以鋼鐵、建材、化工、有色金屬、設備制造為主導產業的工業制造類企業,4家分屬于多元金融、零售業和公用事業行業。新疆39家上市公司中有15家屬于能源、材料行業,占比38.5%;累計實現凈利潤24.69億元,占比40.9%。盈利產業結構呈現出新疆大開發、大建設的現狀。
(四)新疆與內地省市合作共贏的局面不斷鞏固,助推新疆自我發展
內地各省市擁有有資金雄厚、技術領先、管理先進、人才富集的優勢,新疆具有明顯的自然資源、地緣優勢和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巨大空間,雙方通過產業援疆形成了優勢互補、密切合作、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一方面,內地省市的部分產業進入新疆發展,實現了轉型升級,各類生產要素逐步向中高端制造等附加值高的新興產業聚集;另一方面,新疆承接了內地省市的能源、資源、土地等要素依賴型產業后,利用資源、能源優勢,加快了新興產業基地的建設,促進了產業布局的調整優化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形成了長遠競爭力,為新疆的自我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二、培育新疆自我發展能力過程中的問題
(一)產業布局重復,對新疆的自我發展造成結構性隱患
援疆工作采取了按區域分工的方法,新疆的某一個地區或自治州,所屬的縣市往往由不同的省市對口支援。例如,黑龍江對口支援阿勒泰地區福海縣、富蘊縣、青河縣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十師,而同屬于阿勒泰地區的阿勒泰市、哈巴河縣、布爾津縣和吉木乃縣則由吉林省進行援建。在同一區域、或相鄰區域內,產業援疆工作分別由各個不同的省市開展,不可避免地帶來“著眼局部、忽略全局”、“急功近利、短期效應”等問題,導致某一區域內,產業布局重復、產業發展方向重疊,區域產業結構不合理。例如,各地紛紛上馬鋼材、水泥等建材建設項目,但統計顯示,到2013年,新疆的水泥產能將達到6 300萬噸,鋼鐵產能達到2 400萬噸,遠遠超出新疆的市場需求,產能過剩將不可避免,而且由于鋼材、水泥等項目屬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在產能過剩造成資源浪費的同時,也會進一步加大對當地生態環境的破壞。再如,天山北坡的昌吉州、伊犁州等大部分縣市都將煤炭資源開發、煤電煤化工確定為重點產業,存在嚴重的產業同質化問題。對此,中國石化聯合會會長李勇武曾在2011中國國際煤化工發展高峰論壇上指出,新疆發展新型煤化工產業應避免產品同質化,相關規劃應保證具備技術優勢、配套條件、環境保障、效益基礎和產品特色。
(二)部分產業園區集聚效應不強,制約新疆自我發展能力的提升
當前,產業園區的立項建設已經成為產業援疆工作的重點,各援疆省市與受援縣市紛紛加大了產業園區的建設力度,形成了“縣縣建園區、縣縣有園區”、“一城一園、一城多園”的局面。截至2012年9月,新疆經國家和自治區批準設立的各類園區從2004年的12家增加到72家,其中國家級由7家增加到17家,自治區級由5家增加到55家。覆蓋新疆14個地、州、市和阿拉爾、石河子兩個縣級直轄市,其工業涵蓋了煤炭、石油、鋼鐵、有色、紡織、化工、電力、汽車、裝備制造和農副食品加工業等自治區十大重點產業。園區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由2005年的151億元增加到2011年683億元,吸納的就業人數已由2004年的19.04萬人增加到現在的約40萬人。但是,由于新疆各地州的工業基礎薄弱,發展工業的基礎配套和市場開拓能力有限,大項目服務經驗不足,尚未形成規模較大、配套齊全的產業集群。特別是一些偏遠地區的縣市,本身雖然工業基礎薄弱、缺少地緣或自然資源優勢,仍規劃建設了產業園區,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大多數產業園區都是綜合型園區,專業型、特色型園區相對較少,園區由于缺乏居于核心主導的大企業、大項目,產業方向模糊、園區特色不突出,缺乏區域影響力和聚合力;部分產業園區入園門檻低、隨意性大,產業零散、行業多元、企業關聯度不大,園區企業只是地理空間的聚集;有的園區引進企業大同小異,產業方向重復,尚未建立真正的企業群體,無法形成系統的產業鏈;在農牧業為主導的一些地州,產業園區的層次較低,園區企業大多屬于食品及飲料加工制造、紡織等勞動密集型、農業延伸產業,缺少高新技術主導、知識密集型產業的企業,園區的整體產業層次不高;部分產業園區項目規劃后,建設進度緩慢,配套基礎設施不足。沒有一批特色鮮明、產業配套、管理規范的高水準產業園區,新疆的自我發展能力就很難有長遠、可持續的增長和提升。
(三)本地企業借產業援疆的成長不足,新疆自我發展能力的基礎有待夯實
企業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組織基礎,只有不斷提升新疆本地企業的發展水平,才能切實保障新疆的自我發展能力的持續提升。在產業援疆中,新疆本地企業的成長速度有限,發展壯大不足。在產業援疆進程中,大多進入新疆的內地企業都采取了管理、技術、人員完全自主的形式整體進入新疆,整體進入、全盤接手、獨立開發運營,既缺少新疆本地企業和內地省市企業聯合開發的范例,又鮮見內地省市企業在資金、技術、人員等層面援助新疆本地企業,促其發展壯大的報道。而新疆本地企業的規模、技術和人員水平普遍較低,難以與內地企業建立共同開發、交流協作、學習壯大的合作關系。援疆政策蘊含的以產業援疆為手段,促進內地省市與新疆“合作、互利、共贏”的預期目標就難以實現。對此,有學者提出,在企業資質等方面,“國家針對落后地區的企業可否網開一面先降低這些和產品質量無關的指標,給這些企業一個進入的機會,畢竟競爭也是建立在機會平等的原則上的,過多的在所謂的‘資質’上設門檻反而會限制企業發展。同時企業的管理者希望能通過援疆計劃多和內地同行業的大企業合作以便學習他們的技術。但是就目前來看這種愿望十分渺茫,援疆的許多東西停留在政府層面,停留在宏觀的層面沒有落實到這種真正有需要的企業手中。”
三、以產業援疆增強新疆自我發展能力的建議
(一)科學統籌區域產業發展規劃
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的《關于支持新疆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發改產業[2012]1177號)明確提出新疆產業發展應遵循“科學規劃、積極有序推進”的原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關于推進產業援疆工作的指導意見》規定,產業援疆必須堅持“高起點、高水平、高效益發展”,堅持“環保優先、生態立區”和“兩個可持續”;堅持統籌兼顧,加強規劃銜接;堅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堅持改善民生,惠及當地群眾;堅持政府支持、企業主體、互利雙贏。在規劃階段,必須認真貫徹上述基本原則,科學統籌產業發展規劃。
(二)提升產業園區發展水平
各援疆省市應當根據受援地實際,科學界定產業園區的定位和產業發展方向,突出特色產業,發揮產業優勢,杜絕“大而全”、“小而全”的形象工程。一方面,要立足產業園區的地域、自然資源、技術、資金、規模等發展現實,從全產業鏈的角度,科學定位園區產業。在招商引資中,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有選擇性地遴選一批產業發展方向一致、產業環節關聯密切、產業鏈條有機延伸的企業,為產業園區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另一方面,要突出園區特色,立足長遠,科學招商、理性招商,積極引入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的項目,以產業招商帶動園區產業結構調整;要積極培育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型產業,發揮科技創新對于新興產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凸顯園區核心企業的引領作用,提升園區產業層次,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三)堅持政府主導、促進協調發展
在產業援疆中,政府應當發揮主導作用,不能只關心經濟增長率,只關心稅收和企業效益。必須堅持互利共贏,在實現內地企業效益的同時,積極培育和促進本地企業的發展;在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促進當地產業結構的調整;在實現產業發展的同時,加強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節能降耗,引導產業聚集,促進能源、資源、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保障受援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新疆工作座談會 胡錦濤溫家寶發表重要講話[EB/OL].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yuanjiang/
zuixin/detail_2010_05/21/1539735_1.shtml,2010-05-21.
[2] 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三年來新疆每天都是新的[EB/OL].http://www.gov.cn/jrzg/2013-05/17/content_2404525.htm,2013-05-17.
[3] 自治區黨委常委(擴大)會分析經濟運行 鞏固發展新疆經濟好的勢頭[EB/OL].http://epaper.xjdaily.com/xjrb/20130805/index.htm,
2013-08-05.
[4] 華能集團與新疆自治區簽署能源合作戰略協議[EB/OL].http://china.cnr.cn/news/201006/t20100608_506545595.shtml,2010-
06-08.
[5] 蘇新兩地產業合作再上新臺階[EB/OL].http://www.xjdaily.com.cn/xinjiang/002/689658.shtml,2012-04-09.
[6] 工信部與新疆正式啟動2011產業轉移系列對接活動[EB/OL].http://www.gov.cn/jrzg/2011-06/19/content_1887794.htm,2011-
06-19.
[7] 新疆上市公司產業結構優化明顯[EB/OL].http://news.hexun.com/2013-07-13/156102348.html,2013-07-13.
[8] 產業援疆中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EB/OL].http://www.xjdrc.gov.cn/content.jsp?urltype=news.NewsContentUrlwbtreeid=10445
wbnewsid=202003,2011-12-14.
[9] 石化聯合會.新疆發展新型煤化工應避免產品同質化[EB/OL].http://www.yicai.com/news/2011/06/874071.html,2011-06-20.
[10] 我區園區建設“快馬加鞭”[EB/OL].http://www.xjdaily.com.cn/special/2012/020/07/783314.shtml,2012-09-12.
[11] 新疆園區發展如何突破瓶頸 [EB/OL].http://news.hexun.com/2011-11-30/135846002.html,2011-11-30.
[12] 謝理超.加大產業援疆支持力度,提升新疆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基于對新疆烏蘇市工業園區調查的思考[J].經濟研究參考,
2012,(53).
[13] 金炳鎬.民族理論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
[14] 陸立軍,等.區域經濟發展與欠發達地區現代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
[15] 黃華強,李青春.援疆天地[M].烏魯木齊:新疆援疆工作組宣傳部,2010.
[16] 費孝通.費孝通論西部開發與區域經濟[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0.
[17] 方創琳.區域發展戰略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18]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宣傳部.新跨越——全國對口支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紀實[M].烏魯木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出版社,2012.
[19] 新疆統計局.201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4.
[20] 紅梅.當代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發展政策研究——兼論西部大開發戰略對民族經濟政策的完善和發展[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博
士學位論文,2004.
[21] 劉建軍.對口支援政策研究——以廣東省對口支援哈密地區為例[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22] 王二建.新形勢下對口支援新疆的實踐研究——以上海市支援葉城縣為例[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23] 羅斌.當前對口援疆政策的實施現狀研究——以哈密地區為例[D].長沙: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24] 艾麗斯·哈布西.對口援疆政策的研究——以昌吉州為例[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25] 熊文釗,田艷.對口援疆政策的法治化研究[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
[26] 吳錦.加快推進產業援疆的理論思考和實戰技法[J].新疆農墾經濟,2013,(4).
[27] 楊楠楠.兵團產業園區發展問題研究[J].新疆農墾經濟,2013,(1).
[28] 產業援疆 讓新疆經濟發展跨越式邁進[EB/OL].http://xj.ts.cn/2013-04/21/content_8065663.htm,2013-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