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采用ADF單位根檢驗、協整、格蘭杰因果檢驗等計量方法,運用湖南省1995—2011年農村經濟增長數據和有關金融數據,分析湖南省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湖南省農村存在協整關系,長期均衡。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顯示出金融發展引領經濟增長的單向因果關系,相應支持了金融支撐經濟增長的概念。說明湖南省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是明顯的“供給領先”的關系,必須采取相應解決措施加以轉變。
關鍵詞:農村金融;農村經濟;實證分析;供給領先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0-0117-05
一、問題的提出
湖南作為農業大省,其經濟增長離不開農村經濟的發展,而金融作為經濟的核心部分,其好壞一定程度影響著三農經濟的發展。湖南省農村金融發展尚處于發展階段,其經濟和金融相互關系如何?如果是經濟決定金融,則農村金融改革必然只能且應該滯后于經濟增長,其作用不能被夸大;反之,如果金融的政策支持能有效推動農村經濟增長,并由此形成“經濟增長一金融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則拉動金融增長是必須率先采取的政策。
文章將對湖南省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互動關系做初步探索。
二、相關理論回顧
關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問題已經成為了國內外一些金融專家、發展經濟學家廣泛關注與重點研究的一個突出課題。Patrick(1966)針對發展中國家農村的金融發展曾提出兩種模式:“需求追隨”模式和“供給優先”模式。前者強調經濟增長帶動農村金融的發展,后者則強調農村金融發展促進經濟增長。與此同時,他認為,這兩種模式與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相適應,兩種模式之間存在一個最優順序問題。在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供給優先型金融居于主導地位,而隨著經濟的發展,需求追隨型金融逐漸將居于主導地位。McKinnon、Shaw(1973)在《經濟發展中的貨幣與資本》和《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中不同角度研究了欠發達地區的金融發展問題,認為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后的原因在于金融抑制。
近幾年來,國內不少經濟學家嘗試運用金融發展理論對中國的情況進行實證研究。韓廷春(2002)、陳金明(2004)、邱杰,楊林(2009)在對中國整體實證分析之后得出結論基本一致,認為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相互關聯,而金融發展對經濟的促進作用極其有限,且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起到“供給領先”作用。隨著研究層次面的縮小,各學者發現中西部地區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的現象,例如王丹、張懿(2006),祝英麗、李小建(2009),彭藝、彭紫云(2010),高新、車明誠(2013)等的研究。而在經濟較發達的東部地區,參照例如黃燕君、鐘璐(2009),吳言林、陳崇(2010)等,農村金融起到了一定程度引導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據此,文章就湖南省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依次進行ADF單位根檢驗、E-G協整檢驗和格蘭杰檢驗,對1995—2011年相關數據作一實證檢驗。
三、實證分析
(一)指標選取
為了更好地檢驗湖南省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的關系,我們綜合選取湖南省農村人均純收入(RPGDP)、農村金融發展規模(RFIR)、農村金融發展效率(RLD)和農村金融發展結構(RLTL)四個指標,并運用這四個指標來闡析湖南省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的關系。
1.農村人均純收入。反映農村經濟增長的最直接的數據應是農村 GDP,而對于農村GDP,目前還沒有直接的統計數據。借鑒孫志博(2011)的研究,用農村人均純收入來反映農村經濟增長,代替農村GDP指標。用 RPGDP表示農村人均純收入。
2.農村金融發展規模。姚耀軍(2004)利用了L/GDP這個指標來衡量金融發展規模,其中L代表銀行貸款。本文也參考上述的指標,只不過L代表農村信用社貸款余額; GDP代表湖南農村人均純收入。用RFIR表示農村金融發展規模。
3.農村金融發展效率。姚耀軍(2004)、周才云(2009)用貸存比,即用農村貸款余額除以農村存款余額來表示農村金融發展效率,表示農村儲蓄投資轉化程度。這里仍沿用這個指標,但本文將選取湖南省農村信用社貸款額與農村信用社存款額之比。用RLD表示農村金融發展效率。
4.農村金融發展結構。姚耀軍(2004)把金融發展結構指標定義為鄉鎮企業貸款余額與農村貸款余額之比。本文采用農村信用社貸款余額與農村金融機構余額之比,用來反映農村貸款結構。用RLTL表示農村金融發展結構。
(二)計量檢驗模型的構建
文章引入總生產函數的傳統分析框架。這種方法已被大多數研究者采用,包括Feder(1982)和Jovanvic(1980)、Odedokun(1992)和國內的邱杰,楊林(2009)等等。首先我們給出反映金融發展與經濟產出關系的生產函數:
Y=AKαLβFγ
其中,Y代表總的經濟產出,K代表總的資本投入,L代表勞動力投入,F代表金融發展水平。α、β、γ分別代表資本投入、勞動力投入和金融發展水平的產出彈性。
文章旨在研究農村金融發展與其經濟增長的變量關系,綜合如上總生產函數,得到如下模型:
Y=f(F)
其中,Y表示農村經濟變量,F表示農村金融發展變量。
結合文章設立的指標,為了克服模型變量之間的自相關性和異方差性,我們在方程兩邊分別取對數,得到以下模型:lnRPGDP=δlnRFIR+ωlnRLD+ηlnRLTL+εI,εI為誤差項。
(三)數據說明
文章所有的數據均來自于《湖南統計年鑒》,時間跨度為1995—2011年,共計17年。
(四)序列平穩性檢驗
為了避免出現偽回歸問題,文章首先將利用ADF 單位根檢驗法檢驗變量的平穩性,其中對于非平穩性的變量進行一階差分使之成為平穩時間序列。如果變量間存在協整關系,文章將建立誤差修正模型進行短期關系分析,同時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以展開對這些變量之間關系的進一步分析。另外,文章使用的計量經濟學軟件是Eviews6.0。
檢驗結果(見表1),變量RFIR是平穩變量;變量RPGDP、RLD、RLTL是非平穩變量。經過一階差分檢驗之后,△RPGDP、△RLD、△RLTL分別是1%、5%、10%水平上的平穩變量,即RPGDP、RLD、RLTL這三個變量之間具有一階單整。
接下來將運用E-G兩步法進行協整檢驗。
第一步,用OLS進行協整回歸:
lnRPGDP=9.159303+0.247990lnRFIR-2.434698lnRLD+
(1.580873) (0.527656) (0.876269)
1.038918lnRLTL
(0.181103) (1)
R2=0.891962
調整后:
R2=0.86703 D.W.=1.192749
由(1)式知:lnRPGDP與lnRFIR、lnRLTL是同向變動關系。lnRPGDP與lnRLD是反向變動關系。lnRFIR每增加一個單位,lnRPGDP同向變動0.247990個單位;lnRLTL每增加一個單位,lnRPGDP同向變動1.038918個單位;lnRLD每增加一個單位,lnRPGDP反向變動2.434698個單位。
第二步,對殘差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
由表2知,在5%的置信水平之下,殘差序列是平穩的。說明了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也就是說農村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規模之間存在顯著的長期均衡關系。
(五)建立誤差修正模型(ECM)
利用協整檢驗確定lnRPGDP、lnRFIR、lnRLD、lnRLTL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后,我們進一步確定誤差修正模型以此反映變量間的短期動態關系。
D(lnRPGDP)=0.132191+0.333869D(lnRFIR)-0.013478lnRLD-
(0.014583) (0.116682) (0.19217)
0.568976lnRLTL+0.147892Ei-1
(0.159781) (0.084141) (2)
R2=0.750904
調整后:
R2=0.660324 D.W.=1.859262
從(2)式可以看出:系數通過顯著性檢驗,符合修正機制,是一種長期均衡關系對短期變動負反饋的調整機制,即反映了系統本身對偏離長期均衡的動態的調整。誤差修正項為0.147892,表明當短期波動偏離長期均衡時,農村經濟增長將以0.147892的調整力度將非均衡狀態拉回了均衡狀態。
(六)格蘭杰因果檢驗
在驗證了變量之間具有協整關系以后,我們利用格蘭杰因果檢驗分析各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
從下頁表3對滯后期2,3,4進行格蘭杰檢驗結果表明:(1)農村金融發展效率和農村金融發展結構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格蘭杰原因;農村金融發展規模不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格蘭杰原因;(2)農村經濟增長是農村金融效率的格蘭杰原因,卻不是農村金融規模和農村金融結構的格蘭杰原因。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對湖南省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關系實證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根據協整檢驗和誤差修正模型,湖南省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存在較強的相關性,長期均衡,但短期效應不明顯,可以通過系統修正功能機制回到長期均衡狀態。
第二,根據格蘭杰因果檢驗,農村經濟增長不是農村金融發展的格蘭杰原因,但是基本上農村金融發展是農村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即農村金融發展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增長,而農村經濟的增長卻沒有帶來農村金融的相應發展。
以上結論說明:湖南省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不存在明顯短期的促進作用,須在一個長期的階段中,金融改革發展與經濟增加相互協調作用;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是明顯的“供給領先”的關系,農村金融發展明顯先于農村經濟的發展。
因此,針對湖南省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提出以下建議:一是加大對農村信用社的政策力度,深化改革,進一步落實對農村信用社財政、稅收、資金等方面的方針政策;二是完善金融服務,創新金融產品,以適應“三農經濟”多層次多元化的需求;三是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優化金融結構,促進資金資源的合理配置,進一步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實現農村金融推動農村經濟增長、農村經濟增長拉動農村金融發展的良性互動;四是多渠道增加農村信貸資金的流入,促進正規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五是實現農業保險一體化,拓寬保險產品和服務,建立有效的農業巨災風險基金和完善的農業保險再保險機制。
參考文獻:
[1] 韓廷春.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理論、實證與政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2] 陳金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兼論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問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3] 邱杰,楊林.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09,(8):129-134.
[4] 彭藝,彭紫云.農村金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以中部地區為例[J].理論探討,2010,(4):96-99.
[5] 王丹,張懿.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業經濟增長——基于安徽省的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2006,(11):177-182.
[6] 黃燕君,鐘璐.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浙江省數據的實證分析[J].系統工程,2009,(4):104-107.
[7] 高新,車明誠.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哈爾濱市 1997—2011 年的數據分析[J].商業經濟,2013,
(2):19-28.
[8] 姚耀軍.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經濟科學,2004,(5):24-31.
[9] 趙洪丹.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關系——基于 1978—2009 年數據的實證研究[J].經濟學家,2011,(11):58-63.
Empirical Research o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Hunan Rural Areas
LIU Xin
(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School of Finance,Changsha 410205,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methods of ADF unit root test,co-integration analysis and Granger causality test,as well as data from 1995 to 2011 of Hunan Province,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finance development and rural economic growth .The result shows the first one is that there is an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 long-time stably equilibrium.The second one is there is a one-way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at financial development promotes economic growth,supporting the conception that financial development promotes economic growth.It illustrates that financial-supply-leading plays a leading role of economic growth .Some measures should be put forward.
Key words:rural finance development;rural economic growth;empirical analysis;financial-supply-l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