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省外浙商反哺是浙江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力量。經文獻梳理發現,浙商反哺模式主要有資本的跨國回流、智力投資和稀缺資源的商品貿易等三大類型,其中,后兩種的專項研究還有待深入。
關鍵詞:經濟轉型發展;省外浙商;反哺模式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0-0130-02
自2003 年開始,浙江省政府從戰略高度就已經重視省外浙商反哺浙江經濟的現象,并專門成立了浙江省經濟技術協作辦公室。之后幾年,激勵省外浙商反哺的正式制度不斷規范和實施,在2012年浙商回歸開始出現一個熱潮,并成為該年浙江省的頭號工程。據浙江省經合辦統計,2012年浙商回歸創1 298億元,超額完成近100億元,由此浙江省委省政府也將2013年的目標上調至1 500億元。于是,深入研究浙商回歸反哺現象,已經成為浙江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課題。
一、省外浙商及反哺內涵的界定
浙商從學術上講,并沒有一個嚴格的、統一的界定。呂福新(2008)對浙商的定義采取了三種視野的方法,其中,從浙江的視野界定浙商,具體從“浙江商人”這個方面,可以分為人、商人和群體三個層次,而且這三個層次又都包含和體現歷史與現實的關系;從“浙江企業”方面,主要涉及企業的所有者和經營者,可以分為浙江的企業創辦者、浙江的企業投資者和控制者、浙江的企業控制者和經營者這三個層次,而且“浙江商人”和“浙江企業”這兩個方面又是統一的,即統一于浙江商人轉變和成長為浙江的企業所有者和經營者。向榮(2006)則界定的更加通俗,認為從字面上理解,浙代表浙江,商則是商幫之意,既可以指商人,也可以指企業,所以,浙商是指籍貫浙江的商人或者籍貫浙江的商人所辦的企業,其中,就企業而言,浙商又包括兩種:一是發端于浙江,后來以某種形式外遷到外省的企業;二是自帶資金到省外創業,從零開始的浙江籍人士(資本)創辦的企業。故浙商一般內涵著兩個層面,一是指浙江籍的企業家;二是浙江籍企業家創辦的企業,那么,省外浙商主要指與浙江之外地區相關的浙商,也就是說,“省外”是個區域概念,與浙江之外地區相關的浙商,都可以稱為省外浙商。具體來看:一是已經外遷到省外的浙商;二是沒有外遷到省外,只是與省外有業務關系的浙商。
反哺原是一個生物學概念,應用到經濟學領域,主要指通過政府有關政策的引導,促使已經外遷的企業通過整體回遷、開辦子公司、輸入技術或者資金等方式回到企業創辦地或者回到企業創辦人家鄉。
省外浙商反哺主要是指浙江政府實施的浙商回歸工程,即通過實施相關的鼓勵政策,引導在省外做大做強、優勢明顯的浙商回鄉投資創業;重點引導資本、資源、人才、信息、技術等優質要素回流,發展高端產業,大力支持省外浙商回歸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山海協作工程,參與社會公益事業。
二、省外浙商反哺模式
省外浙商反哺模式以資本、人才、文化、項目等形式為主(應煥紅,2009),其中,資本、項目反哺主要體現在資本的跨國回流;人才、文化反哺則主要體現為智力投資。此外,還有以資源反哺為主的貿易形式。
(一)省外浙商資本、項目等反哺模式主要涉及資本流動理論、國際投資理論,以及資本流動的衍生理論
1.國際資本流動理論。國際資本流動理論以麥氏模型、利率平價理論、兩缺口模型及列寧的帝國主義論為主要代表。比如,在麥氏模型中,美國經濟學家麥克杜爾假定作為資本稀缺國的甲國與作為資本富裕國的乙國的存在,且兩國國內經濟均處于完全競爭狀態,資本的邊際收益等于資本的邊際產出率,且資本受邊際生產遞減規律支配。麥克杜爾認為,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資本跨國界流動,由于資本稀缺的甲國資本收益率較高,因此,乙國的部分資本將流向甲國,直到兩國的資本收益水平均衡為止。這三種資本流動理論雖然分析的視角不同,分別從資本豐裕程度、利率差異和國家發展程度分析了資本流動的成因,但是,基本原理都是一致的,也就是遵循了完全競爭條件下資本的邊際成本等于資本的邊際報酬的資本收益最大化原則,即新自由主義思想。但是,列寧的帝國主義論也表明資本的跨國流動是資本逐利本質的具體體現,是帝國主義剝削欠發達國家的反映。雖然,列寧從國際剝削關系的視角分析了資本的跨國流動,但是,與新自由主義的三種理論一樣,強調了資本逐利的特性。這些理論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浙商反哺現象,比如2006年以來,省外浙商回歸投資興辦了2 470多家企業,投資總額超過900多億,主要就是由于浙江地區具有良好的投資環境,特別是杭州連續多年被世界銀行評為“中國城市總體投資環境最佳城市”第一名。只是,以上理論不能完全解釋浙商回歸現象,浙商回歸除了資本回流數量,還要求具有資本回流的質量,以及非資本回流的諸多政策導向。
2.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主要有壟斷優勢理論與鄧寧的折中理論,即OLI范式。海默、金德爾伯格(1960、1969)的壟斷優勢理論則是打破完全競爭市場假設,將企業自身對外直接投資所憑借的壟斷優勢分為產品市場不完全的壟斷優勢、要素市場不完全的壟斷優勢、規模經濟的壟斷優勢以及政府干預的壟斷優勢。鄧寧(1960、1981)則對之前各種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加以折中將其概括為企業擁有的特定優勢、內部化特定優勢與區位特定優勢,即所謂OLI范式。在這些理論的基礎上,陸妙燕(2012)指出,浙商反哺最為根本的是資本的流動,而資本流動本質上是生產要素在不同區域的再配置過程,與此同時也往往伴隨著人力資本、技術等的流動,所以,應該綜合相關理論,按照鄧寧的分析模式與框架,綜合多方面因素對浙商反哺加以分析。具體是將影響浙商“回歸”的各類因素分解為企業優勢、企業家優勢以及區位優勢,稱為OLE范式。可見,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特別是OLE范式較國際資本流動理論更深入地闡釋了浙商回歸反哺現象,借助OLE范式可以解釋應煥紅(2009)對資本反哺、人才反哺、文化反哺、項目反哺等多種反哺形式的分類。但是,除了OLE優勢之外,對于回歸浙商而言,浙江還具有市場優勢,也就是說,OLE范式可以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為OLEM范式。
3.產業轉型理論。與“跳出浙江,發展浙江”戰略相回應,浙江省提出了“騰籠換鳥”戰略,為眾多浙商回鄉投資和反哺家鄉提供了機遇。“騰籠換鳥”就是要騰出空間,利用浙江寶貴的資源培育“吃得少、產蛋多、飛得遠”的好鳥,騰出“低、小、散”,換上“高、新、優”,換循環經濟之鳥,換服務業之鳥,換自主創新之鳥。向榮(2007)認為“騰籠換鳥”戰略從本質上而言,即借助于浙商反哺的行為,實現浙江產業經濟結構的良性轉換,從勞動密集型的、依賴土地等資源的低附加值產業轉向技術資金密集型的、依賴人力資本的高附加值產業。這種理論強調資本回流的質量,也就是說,可以促進浙江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特別是浙江未來發展的主導產業,更需要相應的資本、技術、信息和人才等資源。
(二)人才和文化反哺則主要體現為智力投資
很多省外浙商利用國家開拓新興市場的戰略機遇,積極回歸家鄉反哺,有效提供智力資源。其中,一種重要形式就是參加政協會議,為國家和地方的經濟發展和民生服務,提供建設性意見。可以說,企業家資源是經濟創新發展的根基,自從查德·康替龍1755年把“企業家”這一術語引入經濟學界,企業家的社會價值就一直受到西方理論界的高度重視,不斷形成新的企業家學說。一般認為,企業家資源是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能夠敏銳地把握市場需求,善于領導、管理、創新經濟活動的人力資本,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能夠利用好企業家資源是也是浙江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比如旅居南美洲的華僑郭勝華,從1998—2013年,擔任浙江省政協委員的十六年里先后提交了近百個提案,被《人民日報》和新華社等諸多媒體譽為“提案大王”。這些提案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高,很多已經融入了浙江的發展戰略中。
(三)以商品貿易形式反哺稀缺資源
以浙拉貿易為典型。由于拉美地區自然資源豐富,但是,工業體系相對落后,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本密集型產品都相對稀缺,這正與浙江經濟發展形成互補之勢。尤其是,浙江經濟在經歷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原始資本積累之后,再次面臨資源稟賦短缺的瓶頸制約,不僅需要解決為過剩資本開辟新市場的困境,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經濟轉型過程中能夠有效地解決要資源稟賦成本不斷上升的態勢。拉美浙商的興起和壯大,適應了經濟發展的階段性需求,可以有效地利用國內市場和拉美市場的相對優勢,促進經濟的轉型升級。自從2004年開始,浙江就成為中國對拉美貿易最大省份之一。雖然,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浙拉出口貿易和進口貿易都出現下降趨勢,但是,總額依然表現出持續增加的良好勢頭。尤其是,在浙江各級地方政府的積極鼓勵和支持下,浙拉交易途徑呈現多樣化、規模化和規范化。
綜上分析,傳統的理論研究還主要集中在資本流動領域,對于智力投資和商品貿易反哺等模式的專項研究還有待深入。
參考文獻:
[1] 魯統磊.去年浙商回歸引進項目到位資金1 298億[EB/OL].http://news.cnfol.com/130304/101,1281,14525916,00.shtml,2013-
04-02.
[2] 呂福新,等.浙商的崛起與挑戰——改革開放三十年[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8:147.
[3] 應煥紅.浙商反哺發展研究[J].浙江學刊,2009,(2):206-211.
[4] 陸妙燕.浙商“回歸”:現象、原理及對策[J].浙江金融改革與創新研究,2012:27-28.
[5] 向榮.浙商的外遷和反哺:基于從“浙江經濟”到“浙江人經濟”的實證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6,(10):59-66.
[6] MacDougall G D A.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private investment from abroad:a theoretical approach[J].Economic Record,1960(36).
[7] Duning J H.The eclectic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a restatement and some possible extension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1(19).
[8] M Rugman A.Inside the multinationals:the economics of international markets[M].Che Ltenhaw:Croom Helen Ltd,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