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商業銀行同業拆借利率的大幅度提高,引起人們對銀行的關注,進而“錢荒”種種說法議論紛紛。面對這次利率引起的風波,雖已過去但應引起思考:利率的波動是利率市場化的正常現象;從有關貨幣數據資料表示,銀行沒有出現“錢荒”;半年來由于美國的量化寬松政策實施又停止,央行被動放出又收回外匯占款的過程,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經歷了過剩與短缺,在銀行資金習慣性運用搓配管理方式、利率波動是自然的;在經濟發展流動性過剩是必然現象的新形勢下,面對游離在實體經濟之外的大量資金,央行的調控理論與手段應創新和有預案。商業銀行對流動性的合理調撥與管理及科學的利率定價值得深入研究。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銀行;流動性;央行;資金供應
中圖分類號:F83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0-0158-02
一、利率市場化的正常現象
中國深化金融改革正走在利率市場化的大道上,利率的浮動屬于正常。更有專家研究西方國家利率市場化的經驗表明,在利率放開的初期都有利率上升的情況,以后將會慢慢趨向平穩(見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研究處盛處長的研究)。隨著中國金融改革深入,利率會逐步放開,各金融企業在經營中開始自主制定利率,由于經驗不足、對市場動向研究不夠、預測欠準確,在各種因素的驅動下,利率波動大是難免的。經過這一次利率風波,不是壞事。況且目前央行已經對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放開(2013年7月20日起),利率波動會更加頻繁。作為商業銀行當務之急是需要選招人才,深入研究資金挑撥與定價問題。
二、實際流動性不缺乏
關于“錢荒”只是從現象上下的結論,一是見銀行同業拆借利率高了認為缺錢了,二是資本市場上銀行股價下降了,認為銀行沒錢發生了危機。實際上利率的波動并不意味著資金的多少,雖然有關。但更直接的是與利率的定價和銀行平賬及資金管理有關。據有關資料說明銀行的資金并不缺少。
據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2013年6月29日表明,從總量上看,銀行體系流動性并不短缺,截至6月28日全部金融機構備付金余額1.5 萬元億左右,高出正常支付清算需求量一倍多,支付頭寸(即銀根)市場上貨幣流通數量充足。又據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資料:
5月末,本外幣貸款余額72萬億元,同比增長15.6%。人民幣貸款余額67.22萬億元,同比增長14.5%。
5月末,本外幣存款余額102.04萬億元,同比增長16.2%。人民幣存款余額99.31萬億元,同比增長16.2%。目前據央行統計中國銀行存款余額達100萬億元。
從以上資料分析,中國的貨幣供應及存款數據表明發展很正常,人民幣貸款67.22萬億元,人民幣存款99.31萬億元,之差為32.09萬億。資金并不缺乏。
三、資金動蕩是利率波動的動因
眾所周知,2012年四季度,美國的量化寬松政策QE3 QU4的實行,數月以來,國際上一些重要經濟體維持量化寬松政策或宣布降息,掀起金融危機以來的第三輪全球量化寬松潮。海外資金流動性非常寬裕,同時大量熱錢涌向國際市場,美元貶值,迫使人民幣升值。2013年1月份中國外匯占款猛增6 836.59億元(含貿易順差),外匯占款連續四個月為正,資金流入商業銀行,截至5月底,中國金融機構外匯占款為人民幣27.43萬億元。另外,在香港等待排隊進入國內的QFII和RQFII資金也部分被批準流入國內銀行,加上中國較高的儲蓄率,銀行資金充裕。商業銀行怎樣應對這部分流動性,是利率調整的動因。
央行為了控制通貨膨脹,為了推進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便以各種方式回籠貨幣,不斷收回外匯占款。據有關銀行透露,2013年5月4日央行繼續在公開市場上打出央票和正回購組合拳,回收市場流動性。時隔三周后公開市場重現凈回籠。同時外管局下發了《關于加強外匯資金流入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限制了商業銀行外匯業務的杠桿率,銀行必需留有更多外匯額,拿到的人民幣隨之減少。
同時美國的量化寬松政策的停止實行,資金以各種方式從中國流出,幾層原因,使銀行的流動性瑞減,因搓配放出的資金暫時回不來,在資金規模動蕩的情況下,必然帶動了利率的波動。
由此可見,利率的升降并不完全意味著資金的多與少,而其重要的原因是過剩的流動性流進又流出在銀行引起波瀾。
四、流動性的來源與金融危機的發生
從長遠趨勢分析,流動性過剩是永恒的發展,流動性過剩在發達國家早就出現,曾記得1987年10月發生在美國的黑色星期一,紐約股市一天下降500個點,都認為美國要發生經濟危機了,但是幾天過后,卻發現是一股游資突然從市場撤離而造成的股市下跌。其實是過剩的流動性流出市場。又有1997年發生在亞洲的金融危機被認為是索羅斯的國際基金沖向泰國金融市場又撤出市場的結果。其實中國幾年前,也曾出現過流動性過剩,那時銀行的貸款比率只有52%。人們要問流動性為什么過剩,而儲蓄的主要來源是國民收入的增加,經濟的發展就是為了居民增加收入,當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時,收入中用于生產與消費的部分隨收入增加所占比例比儲蓄增長的比例越來越小時,便形成一股強大的資金流游離在實體經濟之外(這邊是廣義的流動性概念),沖向金融市場,發達的金融市場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給它們預備的。這股資金大量用于金融投資,哪里行情好就沖向那里,如沖向股市,股指大漲,撤出股市股價大落,沖向房市,房價提高,沖向黃金,黃金漲價,這股資金的集聚將越來越多,完全讓它回到實體經濟上去是不可能的。
五、流動性的調控與管理
(一)宏觀的調控與監管
如前所述,流動性過剩是收入提高的必然結果,怎樣調控這股過剩的資金是各國央行面臨的新課題。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多數國家認為是由于放松了金融監管,于是美國的聯儲主席貝南克加大了對金融的監管,但幾年來效果并不理想。這不得不讓人思考,只進行監管是不夠的,應進行政策調控。例如,目前各國貨幣當局調控貨幣流量的主要手段是運用政策利率進行調控,判斷貨幣流量的多少是物價的變動,即通貨膨脹的高低,而代表龐大資金流量的資金價格(股價、債價、匯價、衍生品價格)都不在其中。如果將判斷通貨膨脹的指標內加上資金價格,或是按一定比例組合,是否對調控金融市場有利呢?在新的理論的指導下,新的調控工具也會應運而生。
目前中國正在加大力度進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要求資金流入實體經濟、支持質量高的的產品和支持科技創新,支持改善民生。但這要有較具體的引導,如政府部門開發環保項目治理PM2.5等,引導企業開發高質量的消費品,引導醫學開發治理疑難病癥的特效藥等等,進而引導銀行資金的流入。
關于對影子銀行的監管,也值得加速研究,除了地方政府旗下的投資公司以外,如阿里巴巴這樣的網絡金融,他們以各種方式發放貸款,盡管也許是一種創新的方式,且對中小企業的融資起到一定的重要作用,但是一旦貸款收不回來,風險便出現。必須盡快出臺監管措施,理順資金來源,避免成為曇花一現。
(二)商業銀行資金管理與利率定價
這股資金目前在中國主要存放在商業銀行,銀行怎樣有效管理資金是防范風險的重要內容。 隨著中國經濟各方面的逐步放開,(如經常項目的放開)資金以各種方式流入國內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大量流入銀行里。這便給銀行帶來麻煩,一會兒是流動性過剩,需要處理,一會兒資金又都流出,形成流動性短缺。商業銀行已經是現代金融企業,面對這樣的現狀,必須有對資金科學的管理方法,研究對利率的科學定價。既要達到利潤指標,又要預防風險。
在商業銀行資金管理方面,習慣運用搓配方式,即吸收短期存款,發放長期貸款,以求得到更多的收益。一般來說在利率不變和資金正常流動的情況下,短存長貸是可以的。但是一旦利率市場化,應看利率變動趨勢而定。理論上講,在利率上升趨勢下,應是多吸收長期存款,發放短期貸款(如吸收一年期存款,發放3個月貸款)。在利率下降趨勢下則相反應吸收短期存款,發放長期貸款。但是如遇特殊情況,資金的流動急促、大量,另作處理。
中國的商業銀行目前還不允許進入金融市場,貸款及個金業務服務、出售理財產品是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在存款利率較低的情況下,為了競爭,各行的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不斷提高,吸引了大量購買理財產品資金。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各銀行自己制定,以此吸收資金,類此吸收存款,那么收益率也類似利率,也可以說收益率的變動也意味著利率的波動,在這里利率也已經市場化了,雖然央行的存款利率并沒有波動。因此理財產品的收益率的制定就很重要了。另一方面出售理財產品得來的資金投放應有較好的去處,投放到效益好的實體項目上是最好的出路。但如果僅在理財產品上炒來炒去,如果出現了理財產品的價格泡沫是有較大風險的。在國外過剩的流動性是在金融市場上運作價格的攀升滾成泡沫,一旦泡沫破裂,危機來臨。在中國資金主要在銀行,而銀行又不允許進入金融市場,完全向實體經濟企業貸款又用不完時,用在其他可以使用的金融產品投資時,合理的利率的定價是防范風險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