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微型企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微型企業的發展帶動了經濟增長,促進就業,為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然而,微型企業在轉型過程中經常會遇到融資困難的問題,這一問題制約了微型企業的發展。綜合分析了微型企業發展現狀,深度剖析融資的制約因素,并在最后提出了解決融資問題的對策和看法。
關鍵詞:微型企業;融資;制約因素;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0-0173-02
2011年6月18日,工信部等四部委聯合出臺了《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該規定發布后,新劃定的“微型企業”便作為一個新的經濟現象成為學者們研究的對象。在去年的十八大報告中,更是著重提到了“重點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擴大生產,增加就業,保持社會穩定,政府要幫助中小企業拓寬中小企業的融資之路,讓中小企業可以順利的擺脫困境”的觀點。由此可見,微型和小型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已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它已經成為促進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崗位和促進經濟轉型的重要力量。微型企業的發展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然而隨著中國轉型期的深化,勞動力成本與土地成本呈逐漸上升趨勢,這導致了企業的運營成本上升,同時國際經濟形勢的惡化與外部需求的下降使微型企業正面臨著艱難的局面。在中國,微型企業承擔的責任和為社會做出的貢獻明顯與其所獲得的資源比例嚴重失調,造成了“強位弱勢”的尷尬狀況。微型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日趨嚴重,這已成為時下的社會熱點。若能解決微型企業轉型過程中的融資難問題,那么對于改善融資制度,帶動經濟轉型,促進就業,改善民生和保障食品安全等幾大經濟發展方面都有著巨大的意義。
一、微型企業發展現狀
(一)微型企業的特征
2011年6月,由工信部等四部委聯合出臺的《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是最新的一次標準劃分企業類型標準。此次調整將中國企業按從業人數、營業收入和資產總額,結合行業特點進行了進一步的劃分,并將原來的中小企業繼續拆分,創新地提出了微型企業這一概念。以餐飲業為例,小型企業須符合以下條件:從業人員10~100人,且營業收入100萬元~2 000萬元的為小型企業;而從業人員在1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100萬元以下的才是微型企業。
以沈陽市餐飲業為例,微型企業的企業主主要以正值事業打拼期的中青年男性為主,年齡一般在20~40歲之間。企業主發現其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企業的發展信息有關,所以他們的學識水平正逐步提高。同時,這些企業主創業經驗豐富,多數擁有兩次以上創業經驗。企業主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適應了國家的經濟形勢,另外政府不斷出臺新政策用以扶持微型企業,也為他們增加了信心。近幾年來,中國經濟轉型不斷深化,外加外部的金融危機逐漸擴散,使得微型企業利潤空間不斷被壓榨,導致其發展緩慢。大多數的微型企業抗擊市場風險能力弱,易受經濟形勢影響,擴張困難成為其發展的瓶頸。
(二)微型企業經營和融資現狀
以沈陽市餐飲業為例,調查統計顯示,有50%的企業創立于三年之內,同時有超過八成以上的企業記賬采取賬簿的方式,只有少數企業采用使用財務軟件記賬。這說明了大多數微型企業創立時間短,其管理水平較低。在調查中還發現,月均營業額在10萬元以下的微型企業約占七成以上,企業經營規模小,盈利能力弱的問題暴露的比較明顯。在融資方面,對比其自身的營業額水平,微型企業無論其營業規模大小,多數企業的資金短缺額度較少,還款周期較短,信用度高,在自身可持續發展前提下,融資額度是在其償還能力范圍之內的。
二、微型企業融資的制約因素
(一)企業擔保不完整,信息不對稱
與大中型企業相比,微型企業大多管理水平低下,大多數企業不存在使用規范化操作的財務軟件,企業的信息透明度低。同時,在個人信用體系不完善的中國,銀行難以獲取企業經營和企業主的相關信息,使得信息的獲取成本較高。另一方面,企業主的信息缺失導致銀行難以觀測到潛在借款人的風險類型,只能用統一的利率。利率的改變最終很有可能擠出安全型的借貸者,造成在微型企業中,一些發展良好的微型企業融資困難。對于銀行而言,面對具有風險的借貸者,為了規避風險,銀行會要求借貸者提供必要的抵押,但在微型企業中,必要的抵押品是其最大的限制,這也使得銀行轉而選擇借貸給大中型企業。這樣的結果無疑將微型企業排斥于貸款行列之外。
(二)銀行融資交易成本高,審批時間長,直接融資渠道不健全
與大中型企業比較而言,銀行對微型企業貸款的風險較高。銀行為了提高其利潤和安全,往往會選擇降低貸款的成本。為了達到降低成本的效果,銀行會擴大貸款規模,提高貸款期限,降低貸款頻率。然而,微型企業數量繁多,行業涉獵廣,每個企業主都千差萬別,所以銀行很難用統一的信貸技術和標準來衡量每個企業主的借貸情況,從而導致其在客戶甄選、貸款審批、發放和催收的過程中增加了貸款成本。這樣一來,審批貸款的時間會很長,放款的速度會很慢。而且,銀行對微型企業的貸款還將面臨著更高的交易成本,傳統商業銀行能將管理成本降到銀行成本的5%以下,而小額信貸機構卻很難將成本降低至10%。對于注重資金時效性微型企業而言,審批與放款時間過長使其不得不放棄對銀行的貸款,導致其更愿意通過親友或民間借貸的方式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目前,在中國的資本市場體系中,直接融資渠道尚不健全,微型企業很難從資本市場上直接融資以求發展。同時,長期票據市場發育程度緩慢低下,在此情況下,即便是十分成功的微型企業要想利用上市或發行債券、商業票據融資也十分困難。
(三)銀行錯誤判斷微型企業可承擔的融資成本
微型企業對于融資需求額度是不同的,這源于其行業和發展階段有著明顯的差別。大部分的微型企業只需0~10萬或10~20萬的貸款,最多也不會超過50萬。但對于銀行來說,一旦貸款的額度低于50萬,銀行的風險會急劇上升。所以中國的大多數銀行系統是無法突破貸款數額的底線。在這大部分企業中,解決了融資的問題可以幫助它們再次擴張轉型。而銀行的系統無法逐一識別和調查微型企業發展狀況和不同的融資需求,以平均的成本承擔能力來判斷貸款企業。這導致了一些健康發展、快速擴張并準備轉型升級的微型企業無法得到合理的融資待遇。如果這些微型企業獲得貸款而轉型成功,它們也就成為了中小型企業。達到中小型企業的標準,這些企業便可以承擔高于銀行既定標準的融資成本,并且按時付還本息,促進資本金的運轉。
三、解決微型企業融資問題的對策
(一)完善微型企業自身內部建設
首先,要改變微型企業的管理模式。在中國,大多數微型企業的管理模式均為家族式管理,這樣的管理模式不僅制約了企業的發展,而且在經營過程中暴露了許多問題。譬如組織機制障礙、人力資源限制以及不科學的決策步驟。所以微型企業必須打破這種家族管式理模式,應當建立完善的現代化企業制度,大力引進管理人才進入,提升企業的運營效率,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使企業處于良性發展。這樣可以提高企業的信用等級和融資能力,為微型企業的融資打好基礎。
其次,完善微型企業的財務制度。中國微型企業的財務制度大多數都不健全,這導致其財務報告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很低,信息不對稱。銀行面臨著風險,利益無法保障,從而無法根據這些財務數據對企業進行貸款。所以企業應摒棄老舊的記賬方式,引進新式的財務管理系統,這樣可以提高企業財務報告與資信質量,增加企業的信息透明度,重塑企業信用的良好形象,提升企業的信用等級。
(二)拓寬微型企業融資渠道
一直以來,融資渠道不暢、融資方式單一、資金運轉不足等問題制約了中國微型企業的發展。在間接融資渠道不足的情況下,金融機構應大力發展和完善微型企業直接融資的渠道。在2011年,國務院、財政部、銀監會等部門紛紛出臺新政策,全面支持小微型企業發展,著力為微型企業解決融資難題。在未來,微型企業可通過直接融資的方式發行短期高收益債券,或對微型企業集合票據進行創新,用循環信用額度來滿足其短期流動性資金需求。
另一方面,民間資金也是微型企業融資的重要資金來源。借助民間借貸市場為微型企業融資也被多數微型企業所認可。然而,中國民間資本往往來自“地下錢莊”,微型企業在借貸的同時容易引發非法集資,會觸犯中國法律底線。所以在發展民間借貸市場的同時,應對其加以規范管制,使其成為正式的金融體系。規范后的民間借貸市場既可以控制金融風險,又會大力促進微型企業的發展。
(三)建立微型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溝通樞紐
在微型企業申請融資的過程中,銀行與企業之間無法達成信息對稱,導致銀行無法短時高效地為微型企業貸款。政府或者相關機構應建立方便微型企業與銀行溝通的協調機制,企業將自身的經營信息及相關狀況遞交至協調機制審批,待審批合格后,由其將企業的相關信息遞交至銀行的信息終端上。這樣可以保證雙方信息對稱,增加銀行對企業的信任度,使企業更容易獲得資金融資。
(四)建立有效和創新的微型企業擔保方式
微型企業沒有可靠的貸款擔保,這也是制約微型企業無法融資的因素之一。政府或金融監管部門可效仿孟加拉鄉村銀行的貸款模式,取之精華,去其糟粕,探索出一條適應中國微型企業的道路。例如,由政府牽頭,發動地方銀行專門為微型企業進行小額信貸,其擔保對象為企業相互之間,同時這些聯保的企業可以共同建立擔保基金,這種數戶聯保的方式可以降低銀行貸款風險,解決微型企業擔保條件不足等問題。
參考文獻:
[1] 白欽先,薛譽華.各國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體系比較[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
[2] 林毅夫,李季軍.中小金融機構發展與中小企業融資[J].經濟研究,2001,(1).
[3] 姬會英.當前中國中小型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及對策探析[J].特區經濟,2011,(2).
[4] 黎陽.拓寬小微企業直接融資渠道[J].中國金融家,2011,(12).
[5] 張杰,劉東.微型企業融資困境與金融機構行為選擇問題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