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三十年來,以印刷電路板(PCB)為代表的電子電路產業經歷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歷史時期,中國PCB產業在技術研發、知識產權保護、企業效益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步,但同時也因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波及的世界經濟增速減緩,國內運營成本大幅上升,環保標準提高,技術附加值較低等問題而面臨戰略選擇,伴隨國際間技術合作和貿易往來的不斷密切,FDI對高科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影響日漸加深,而作為基本由外資引入的PCB產業更有必要在描述產業現狀與問題基礎上,分析FDI在PCB產業轉型過程中的作用,并給出FDI對產業效應優化作用的PCB產業政策建議。
關鍵詞:PCB產業;外商直接投資;優化轉型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0-0255-08
隨著中國近三十年來的經濟總體的高速發展,中國電子電路產業的技術含量也越來越高,企業的自主研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要求也在不斷增長。企業效益的提升對管理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為了保證中國的PCB產業迎來下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產業結構面臨許多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特別是當前由于國際經濟大環境的變化,包括PCB產業面臨進入高成本,高技術附加值產品和高環保標準的“三高”要求的新局面。研究中國PCB產業所處的環境現狀,有助于提出PCB產業吸引FDI的相關建議。
一、中國PCB產業FDI歷史存續回顧(2000—2012)
FDI進入中國有力地助推了產業的優化演進,加快了中國電子產品向輕薄、精密、高度功能整合的發展步伐。
(一)PCB產業發展階段性特征
1.PCB產業現狀
印制電路板(PCB)是組裝電子零件用的基板,是在通用基材上按預定設計形成點間連接及印制元件的印制板。主要功能是使各種電子零組件形成預定電路的連接,是電子產品的關鍵電子互連件,有“電子產品之母”之稱。
中國的印制電路板(PCB)就是一個伴隨著改革開放誕生的電子技術產業,在短短三十幾年的時間該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成長過程,2002 年,中國PCB 產值超過臺灣,成為全球第三大PCB 產出國;2003 年,中國PCB 產值和進出口額均超過60 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二大PCB 產出國;2006 年,中國首次超過日本、一躍而成全球第一大PCB 制造基地,并在其后連續六年成為全球最大的PCB 生產地。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給PCB 產業造成了巨大沖擊,但沒有給中國PCB 產業造成災難性打擊,在國家經濟政策刺激下2010 年中國的PCB 產業出現了全面復蘇,2010年中國PCB 產值高達199.71 億美元。Prismark 預測2010—2015 年間中國將保持8.1%的復合年均增長率,高于全球5.4%的平均增長率。① 中國的PCB產業是東南亞地區增長最快的地區,中國具有一定規模的PCB企業已近1 000家,原輔材料企業800余家,專業設備企業500多家,行業員工人數近百萬人。PCB需求由下游主導,應用領域幾乎涉及所有電子信息產品。目前,通訊設備、消費電子產品和計算機及相關產品是PCB最大的三個終端應用市場,占市場總需求的80%左右。
由下頁表1可見,中國PCB產業規模和產值逐年擴大,而且增速也位于全球領先位置。這必然使得PCB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比穩步提升(如下頁圖1所示):
2.FDI進入中國PCB產業的歷史回顧
今天中國的PCB產業無論產值上還是規模上都處于全球第一的位置,但在三十四年前,PCB產業卻是中國工業體系中的空白,回顧中國PCB產業的發展歷程主要經歷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9—1990)——PCB產業的萌芽期,1979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開啟了對外開放的大門,外國直接投資(FDI)瞄準廉價勞動力、豐富的資源以及優厚的引資政策而進入中國,這個階段的特征是:FDI投向低端高污染高耗能的PCB產業,集中于國企和政府間的技術、經濟合作,產業集群依托西安、北京、上海、成都呈現中心分布。
第二階段(1992—1997)——南巡講話為契機的進一步改革期,FDI大舉進入,產業集群的規模空前壯大,依托沿海地區的交通便利、人力資源豐富、資本密集等優勢集中在珠三角地區并蓬勃發展起來,產品競爭力有所提升,成為繼歐洲、美國、日本、韓國、臺灣之后的新興PCB產業大國。生產企業所有制結構多元化趨勢,由大型國企向中小民營企業和多種混合所有制企業轉變;政府導向向市場導向轉變。
第三階段(1998—2000)——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實用技術整體升級,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PCB生產基地,制造工藝和技術提升,但設計、研發依然在美、日國內,這個階段的特征是:產業集中度有所下降,沿海布局加快并向北移動,由主要城市擴散長三角毗鄰經濟區,優惠政策繼續放寬、廉價的勞動力和土地吸引FDI向大陸地區轉移臺灣、日本中低端的PCB產能,促進了就業但也進一步污染了水源、土地環境。
第四階段(2001—2008)——世貿成員后的市場經濟時期,民營企業廣泛參與,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推動PCB產品市場擴大,資本逐利帶來市場盲動,生產規模擴大和落后產能過剩并存,中國的對外貿易興起,過剩產能得以轉移出口創匯,這個階段的特點是,沿海布局隨航運貿易規模擴大優勢明顯,與此同時勞動力宏利推動產業集群繼續向中部、北部轉移,勞動力密集型中低端PCB產業競爭力提升并迅速擴張,中國成為PCB主要產出國,同時國際金融市場推高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進一步驅動FDI規模繼續增大。
第五階段(2008年至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時代,雖然受到金融危機影響但中國貿易規模穩居世界第二,經濟實力也超過日本,但透支環境、能源、土地的代價沉重,綠色PCB成為產業呼聲,轉型升級箭在弦上,這個階段特征是:勞動力宏利和政策宏利的逐漸消失,勞動力、能源密集型的中低端產能失去發展的動力,漸漸向東南亞、南亞等地區轉移,部分FDI自動淘汰流出中國,另一部分則向內陸二線城市沿江、沿河地區轉移,一線城市首先面臨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PCB技術升級壓力,需要通過自主創新和高端技術引近相結合,來提升技術。一線城市向二線城市轉移,沿海分布向沿江分布轉移,大陸地區向東盟等欠發達地區轉移。政策逐步嚴格、環保標準不斷提升,強調綠色GDP迫使國內PCB產業升級。
PCB產業的發展是歷史的漸進過程,呈現出階段性演化特征(如表2所示):
(二)PCB產業的FDI的區域分布和生產規模
1.中國FDI整體狀況
(1)在FDI規模方面:中國去年全國實際使用外資(FDI)三年來同比首度下滑,降至1 117.2億美元,但隨著近期出臺的穩定外貿增長政策措施積極作用顯現,FDI規模整體平穩的態勢沒有改變。
由上表可知,受全球經濟疲軟,外貿形勢惡化,外需、成本、貿易環境以及產業轉型調整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部分外商投資外遷,FDI近三年來企業數量和實際利用金額的增長率都呈現出下降走勢。
(2)在FDI區域分布方面:根據中國統計年鑒和商務部關于全國利用外資統計數據分析,目前中國主要的FDI引進地區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其中,環渤海地區以及長江三角、珠江三角超過六成 。隨著2000年以來中國中部崛起及西部開發戰略的實施以及相繼出臺的產業轉移的政策,將引導更多FDI向中西部內陸地區轉移[1]。
由表4可知,東部地區目前依然是吸引FDI最多的地區,所占總量的比重也很大,但增速放緩甚至為負,這主要是因為環保政策收緊、勞動力成本上升;中國中部地區FDI的增長態勢明顯,這表明中部崛起的戰略初見成效,同時東部地區受成本推動影響,部分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正在向中部轉移。西部地區受政策性投資影響較大,特別是政府投資拉動的FDI效應明顯,存在較大波動性。
(3)在FDI來源地區方面:2012年對華投資的國家主要集中在亞洲和歐洲地區占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的91.4%[2]。
2012年美國對華實際投入外資金額31.3億美元,同比增長4.5%。日本對華投資73.8億美元,同比增長16.3%。歐盟27國對華實際投入外資金額61.1億美元,同比下降3.8%。其中德國對華投資14.7億美元,同比增長29.5%。荷蘭、瑞士對華實際投資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同比增幅分別為49.1%和58.1%。亞洲地區對華實際投入外資金額957.4億美元,同比下降4.8%。從資金規模的分布上看,亞洲國家和地區始終是中國FDI的主要來源地。
自加入WTO以來中國逐漸成為全球制造業中心,跨國公司看準國內廉價的勞動力和廣闊市場空間、優惠引資政策等進入中國,大量海外資金也以貿易和FDI的形式參與了中國資產的購置和企業兼并重組中,而勞動力要素密集的制造業成為FDI的首選行業,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產業的轉型升級,中國制造業也走過產業鏈的低端,正向著中高端價值的產品生產和研發邁進,另外不斷上升的勞動力和土地成本也迫使這一進程的加速到來,2011年起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552.43億美元,同比增長20.54%,占同期全國總量的47.62%,首次超過制造業的比重。2012年中國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下降6.2%,達到488.7億美元,占全國總量的比重也下降到43.7%。這放映出中國制造業面臨產業升級的客觀要求:引導制造業FDI由數量向質量轉變。
2.中國PCB產業FDI分布
中國整體FDI分布明顯呈現東高西低的格局,PCB產業基本符合這一趨勢,同時又具備行業布局的特點,例如:作為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集中于人口密集基礎設施完善的中心城市,如西安、北京、上海、成都;其生產環節強烈依賴水資源富集的珠江、長江流域,綜上兩類需求的交集驅動著PCB產業在東部沿海、中南、西南長江流域等地集中布局。
就PCB產業FDI來源地按生產規模來看:臺商在中國大陸印刷電路板產業(PCB)扮演關鍵角色,2012年臺資在大陸的PCB產值大約93億美元,占大陸PCB產業全年總產值的37%,遠超過第二名的港商占22%,排在第三位的是日資,雖然受到釣魚島等一系列政治事件的影響,仍然擁有在華PCB產業大約43億美元的產值,在2010年中國大陸區域PCB廠商營收排名當中,日商為7家僅少于臺系工廠8家,占產業總量的21.5%;歐美地區的PCB投資占比大約在19%。
(三)PCB產業的 FDI在中國趨勢分析
1.中國中西部崛起和沿海產業轉移
隨著中國經濟板塊移動,華中與西部地區將成為未來中國大陸PCB產業鏈成長火車頭:西南地區投資環境力排名躍升第三位,優于華南地區;經濟發展力排名躍升第二,僅低于第一的長三角;至于華中地區位居策略性地位,進可攻退可守,湖北武漢以其周邊城市位于華南與西部之間,位居策略性地理位置,包括黃石、仙桃等工業區針對PCB產業的投資招商動作相當積極。
目前PCB產業鏈大多布局于華南、華東,主要考慮到供應鏈群聚,但隨著勞動力、原材料成本的上升以及中西部優厚的政策驅動,逐步開始向中南、西南轉移,此次中國電子產業西進計劃,包括湖北、成都、重慶等周邊工業區的招商動作最為積極,臺系PCB廠包括健鼎、志超、瀚宇博、精成科、華通、欣興、滬士電均已陸續敲定新的投資計劃。另外,以惠普等PC品牌廠帶領,接續PC代工制造廠之移動,以促使以重慶為主之PCB產業鏈快速成形。以重慶市周邊區域為主的工業區,將成為未來PCB廠商積極布局卡位之重點地區。因此,西部地區將由PC產業鏈啟動,主導未來以PC為主的PCB產業發展。
2.成本驅動和PCB產業轉型升級
在華PCB外資廠商整體經營環境已面臨四大考驗,包括人力短缺與工資上漲、供水供電穩定性、環保議題以及下游客戶移動。除了向中西部轉移產業鏈外,環保政策日益趨緊,短期轉移落后高污耗的落后產能不能持續,產業轉型升級成為中國的PCB產業發展必經選擇,擁有尖端科技和生產經驗的外資PCB廠商在這個進程中扮演領先者的角色,例如,奧地利最大PCB廠ATS擬于重慶市兩江新區建廠,打造以IT與PC品牌,ATS是世界上最早擁有PCB生產廢水處理技術的企業,無論是生產設備還是工藝流程均滿足歐洲嚴格的環保生產技術標準,與此同時臺系PCB廠欣興集團也擬于該地投資2.97億美元建廠,受到ATS的高技術標準示范作用影響,承諾接受環保要求,而后該區入駐PCB企業對于環保技術的重視程度空前提升。當然環保設備和處理過程的投入資金巨大,曾經低端的PCB產品因為附加值低,無力清償環保成本獲取利潤,進而自動淘汰,同時工業園區共享基礎設施和環境,如果該區任何一家企業因生產帶來負的外部性,也必將受到行業的制裁,為污染支付高額的賠償。
二、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印刷電路板(PCB)的影響
FDI進入中國不僅僅是資金的注入,它對中國的PCB產品及其企業管理運營所帶來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入的。
(一)對提高中國PCB產品競爭力的技術提升作用
FDI對中國PCB產業存在著技術溢出效應,具體來說:擁有先進PCB生產技術的外資公司對中國進行投資帶來技術外溢,先進的技術被模仿學習并被東道國的企業吸收,進而導致中國PCB產業技術的整體進步和創新研發能力的提升。
根據技術外溢的傳導擴散機制,擁有低端產能和高端需求的國家受到技術的牽引,具備進入技術溢出通道的潛在驅動力,如果技術落差幅度不大則更有可能成為技術外溢的實際受方。技術溢出通道是FDI向中國PCB產業進行技術溢出的渠道和方式,主要包括示范效應、關聯效應、培訓效應以及競爭效應[3]。技術溢出來效應存在一個技術差距的適度范圍,即本土產業需要擁有一定的技術儲備存量來吸收、消化溢出的外資技術。中國自2006年起就成為全球最大的PCB生產國,擁有了完整的PCB技術產業鏈,同時也面臨著低端產能過剩、高端技術不足的困境,隨著行業技術的不斷積累以及產業的轉型升級內在驅動,吸收中高端PCB生產技術成為當前目標,而擁有高端技術FDI的引進無疑為中國PCB產品競爭力提升提供重要支撐。
(二)對企業管理的促進作用
外國直接投資促進管理水平的提升。在宏觀層面,外國直接投資促進市場經濟機制的建立和完善,進一步推進市場經濟改革,帶來了政府與企業關系的根本變化,間接營造了現代企業管理的外部環境,對中國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產生深遠影響;在微觀層面,外國直接投資對中國企業制度的改革起到積極的示范效應,為中國引入了現代企業制度和企業家精神,FDI對企業管理的優越性表現在:(1)等級觀念較之國企不同,責權利非常分明并注重溝通交流和團隊協作;(2)企業績效密切關聯個人收入和晉升機會,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3)注重工作效率和產品服務質量;(4)人性化管理融合家庭觀念,提倡企業為家(尤其日資臺資企業)。FDI的流入,西方現代企業價值觀念隨之而來,先進高效的用人制度和考核體系,促進了中國傳統國有企業管理理念的轉型,中國的PCB產業主要通過FDI拉動發展起來,因此與生俱來繼承海外嚴謹、時效的管理特質,由于FDI的來源地區不同,臺系、日系、歐美系的PCB企業都將本地區文化與中國文化相結合,在相互交流中不斷磨合并最終形成特有的企業文化,進而服務于企業管理。
(三)提升中國出口和外貿增長
外國直接投資促進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提高中國對外開放的水平,具體來說:一是規避國家間的貿易壁壘,PCB產業密切關聯下游生產鏈和消費市場,使用中國工人在當地生產,既節省了運輸費用,又避免了進出口關稅;二是促進中國勞動力就業,享受到政府政策的扶植和其他優惠待遇,降低了貿易成本;三是海外先進技術和“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完美結合,提升了國際競爭力;四是接近消費市場,分享中國改革的紅利,產能和銷量保障了企業的活力,使其有能力向海外輸出更多產品。FDI帶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并最終為貿易雙方帶來福利水平的提升。
中國的PCB產業在改革開放后受FDI的帶動效應影響成長起來,尤其是加入WTO以來中國成為PCB產品的主要生產國,外資企業的進入帶來了新的技術和管理方式,在中國PCB產業演進中扮演重要角色。
(四)比較各類外資對PCB產業增長的拉動
PCB產業最早興于美國,后來隨著二戰結束,美國經濟救援計劃實施,PCB 產業轉移致日本,并在20世紀70年代達到頂峰,后因勞動力、原材料成本上升,利潤空間下降,全球PCB產能向韓國、臺灣轉移,目前是中國是全球PCB產業制造的中心,未來則可能是越南、東南亞等勞動力資源密集型國家。正是因為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貿易的開展,推進了PCB產業的國際間轉移,先進產能的資金和技術參與到要素市場的全球配置中,進而拉動東道國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
1.臺資
20世紀80年代臺灣成為主要PCB產地,而當時大陸正值改革開放初期,最早的PCB產業外資技術引進來自于臺資企業,起初臺資投向浙江、廣東等沿海省份,但出于人工成本和環境評估愈來愈嚴格的考慮,配合客戶建廠布局成為重要因素,臺商目前雖以華東、華南為主,但隨著品牌廠商、組裝廠往大西部遷移,包括HP、acer、ASUS和組裝廠仁寶、緯創、富士康等在成都以及重慶等地,配合產業鏈需求,臺廠赴大西部建廠,如志超、精成科、瀚宇博、華通是往四川建廠,健鼎、聯茂則往湖北移動,向大西部經濟圈靠攏的戰略轉進成為臺資流向趨勢。目前臺灣前30家PCB(印刷電路板)廠商全部在大陸擁有投資。從PCB產業結構來看,2010年大陸創造約200億美元的產值中,近四成為臺商所貢獻,雖然近三年來因中國政府諸多新制度的限制,加上開放三通,耀華、華通、欣興等部分投資回流入臺,但大陸地區PCB產業外資的基本格局并沒有改變,臺商在歷史上是大陸PCB產業成長的重要推動力,目前也依然是大陸PCB產業的主要外資渠道。
2.日資
日資對中國PCB產業的拉動僅次于臺資,作為PCB產業的技術領先國,日本擁有先進的PCB生產技術,日資的引入提升了中國PCB產業的技術水平;從方向選擇方面,因為PCB產業的中低端階段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且需要廠址需要近水源,日資企業看重了中國豐裕的勞動力和自然資源以及不斷擴張的電子產品消費需求,日資進入中國便利了交通,降低了成本,加上接近市場,于是成為較早投入PCB產業的重要外資之一,但隨著中國人工成本近幾年快速提升的壓力,以及不斷升級持續的釣魚島事件影響,正逐步向東盟諸國轉移產能,如Meiko Electroni則宣布將大陸廣州工廠及武漢工廠的部分生產設備遷移至越南工廠,越南工廠的PCB產能將倍增,未來越南員工人數將達到目前4倍的水平。從上述日資動向中,我們不難發現,隨著中國PCB產業的升級,高污高耗的低端產能已經過剩,再加上宏觀政策的約束和環保意識的增強,低端產能的部分日資選擇離開中國。
3.歐美投資
歐美等高端的PCB產能國選擇在中國投資,但又不能和臺、日等中低端的產品惡性競爭,因此在產品附加值和技術水平上相對較高,歐美是最早擁有PCB產業的國家,經過在產業轉型和低端產品淘汰的洗禮,僅存的部分PCB生產設備選擇了差異化、異質化的競爭策略,對于東道國中國來說,尚有很多環保技術沒有掌握,例如,奧地利的PCB廠家在成都投產,使用的無污染生產技術,達到了歐洲生產標準,對水源沒有危害,但產品成本較高,因此只能生產附加值更高的高端PCB產品,這正好迎合了當前中國PCB產業升級的需要,可以說當前中國PCB產業更需要的是高端生產鏈的技術,對于這部分產能的引進不但沒有限制政策,相反更加鼓勵支持。
三、中國PCB產業FDI引進的制約
PCB產業的FDI引進為中國電路板產業的升級做出了貢獻,但是不能忽視這個過程中遇到主要問題和制約因素。
(一)內外資競爭力的差距
中國PCB產業80%以上的產能來自于FDI,因此在內外資競爭力對比上實力懸殊,具體來說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資金實力弱,與外資PCB企業相比,國內企業資產負債率偏高,凈利潤率卻普遍在2%以下。這種高負債、低利潤率的經營方式,通常需要外部資金的幫助,但進入資本市場在客觀上存在諸多限制,因此資金成為制約國內PCB企業擴張的主要因素之一;二是技術水平滯后,國內PCB企業規模較小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技術壟斷抬高了進入門檻,臺系、日系企業擁有豐富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中國PCB企業即便掌握了生產工藝和部分技術也不可以直接用于生產,主要集中在產業鏈中的代工環節,在學習模范的基礎上才有可能通過創新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而這個成長的過程又受到技術壁壘的重重阻隔。三是無形資產優化積累不足,世界PCB產業巨頭名幸(Meiko)、聯茂、健鼎等企業較早的進入PCB領域,有完備的客戶關系網絡、成熟的管理經驗、品牌優勢明顯,相比之下中國PCB企業由于起步晚、底子薄、技術滯后等原因,在企業無形資產的積累方面顯得不足,這也制約企業的長遠發展。
(二)產品技術附加值低
目前國內的高端PCB產品占比仍較低,特別表現在封裝基板及剛撓結合板方面。相比于日本等國而言,國內的PCB廠家更多地生產低端、低附加值產品,技術水平方面存在的差距轉化到產品中,表現為產品的附加值低,在高端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反映在產品的結構上,美國、日本,包括韓國、歐洲的PCB,主要生產高多層板、HDI(高密度互連)板或多層撓性板以及軟硬結合板,還有特殊材料的PCB,這部分高端產品占整個PCB市場的15%,美國HDI背板生產已趨成熟,多層撓性板HDI等占其總量的60%,相比之下,中國PCB產能集中在低端產品生產,而高水平的HDI和撓性板卻依賴大量進口。中國雖然成為了全球PCB產業大國,卻還遠遠不是PCB產業強國,一方面,擁有先進技術的產能國家,看好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廣闊的消費市場,將資金主要投入于勞動密集型的中低端產品生產,而高端的技術研發和工藝設計的環節依然留在國內和技術先進的國家,造成中國產品結構的失衡;另一方面,本土公司產業技術貢獻能力相當有限。
(三)外資對技術和產品的壟斷
首先,雖然目前中國在PCB產業規模方面做到了世界第一,但依然是一個技術及相關產業標準的追隨者,無法登上全球PCB產業的制高點,三十多年的發展使得中國無論是PCB還是CCL,或者專用設備,都涌現出一批不亞于國際水平的企業,但是在全球市場的配置過程中,中國PCB產業依然處于材料加工者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PCB行業技術標準的制定方面滯后于國際標準,使企業的品牌經營處于劣勢。
其次,專業技術人才的匱乏,世界經濟全球化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發達國家的一些勞動密集型、高耗能、高消耗資源、高污染和加工性的產品轉移到中國來,使中國帶來了發展與進步[4],而中國PCB產業發展初期也需要經歷學習、借鑒、模仿的必經階段,但是如果不能抓住時推進產業機優化升級,將面臨產業業態萎縮的命運,即便FDI存在技術外溢的效用,但總是滯后于領先水平,因此培養更多專業技術研發人才成為打破外資技術壟斷的關鍵路徑。
第三,尖端產品市場被國外壟斷,國際上已開發出無源電件(嵌入式)PCB、噴墨打印導電線路等,此外,納米材料、環保材料、無鉛化工藝、無鹵素板材等已廣泛應用,這些方面我們與國際領先技術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跨國公司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在中國實行并購,將中國有實力的企業置于其總體系之外,同時將被并購企業的資源、市場份額占為己有,極大地壟斷了高端產品市場。
四、對中國PCB產業吸引FDI(外商直接投資)的建議
FDI進入中國PCB產業,一方面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水平,進而推進了產業的演進升級,但另一方面由于資本逐利性不可避免會與社會公允利益發生摩擦,因此中國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應當在信息不對稱和市場局部失靈的情況下介入引導PCB產業FDI選擇和吸引。
(一)促進直接技術轉移
產業升級的關鍵要素之一是技術的支撐,FDI帶來的先進技術通過技術轉讓和技術外溢優化東道國產能。其中技術外溢通過競爭刺激、示范作用、技術波及和人員培訓得以擴散。而在目前中國“環保”和“成本”帶來的壓力與要求不斷提升,提高FDI引進質量和技術水平成為FDI選擇的必然,什么樣的FDI代表著中國未來PCB產業的發展前景,選擇標準極為關鍵。
本文認為應該滿足兩個方面的發展趨勢:一是由勞動型向科技型轉變。勞動型向科技型轉變的實質是由低技術含量產品向高技術含量產品發展與轉變。轉變的結果必然要 淘汰落后和市場競爭力低的勞動密集型、高耗能、高消耗資源、高污染和加工性的常規產品,而向高技術含量、低能耗、低污染、再資源化的高密度的產品,如:HDI/BUM 板、特種印制板和埋嵌元件印制板等[5];二是從代工制造型向設計創新型轉變。擁有高技術含量或有自主創新的技術產品的產能是實現轉型的主要路徑,而環保低碳和高附加值則是產品升級的目標。例如,HDI/BUM 板、集成元件印制板,以及使用全印制電子技術生產的PCB 產品,降低了污染物的產生,又高效節能。
(二)引導間接技術溢出
目前中國“環保”和“成本”帶來的壓力與要求不斷提升,中國PCB工業面臨“產品創新”的挑戰,目的就在于通過技術升級和人才培養,打造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再資源化的創新性產能,進而獲取新的高端產品市場,實現產品結構的升級[6]。而人才在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之間的流動是跨國公司技術外溢的一個重要途徑。外資企業通常有較為先進的管理體系和方法,以及專業知識技能,這些都通過人才的流動和培養使間接地技術溢出變成可能,一般外企的本地化管理都需要大量的培訓本地人才,而常常出現的人才的職業轉換和聘用關系的變化,跳槽等為這種人才的流動提供了平臺。因此,除了企業管理自身對人才的需求和培養外,比如技術骨干的海外培訓,甚至國外技術研發中心的設立等,還有經過外企培養的人才的流動也造成了技術溢出的間接作用。我們需要設立專門的技術考核認證機制,引進海外的專門技術等級以及考核標準,在外商投資的同時,把人才培養和企業管理的慣用國際標準迎進和移植到中國PCB 產業升級的技術要求和人力資源要求的標準中來。
(三)鼓勵海外銷售渠道的引入
由于美國次貸危機引起金融風暴迅速波及全球,形成世界性經濟危機,造成國際市場萎縮,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而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PCB產業受到的沖擊很大,由于下游使用PCB板的電子產品出現了滯銷,連帶PCB產業整體面臨減產、利潤下滑以及弱勢企業倒閉的風險。此時FDI的作用除了技術溢出和資金輸入的功能以外,還可以利用其本土母公司的海外銷售網絡規避貿易壁壘,由于熟悉歐洲、美國等關于PCB產業的嚴苛技術標準和環保標準,在產品生產流程上更加關注用料、設備和工藝的組合,客觀上促進中國企業不斷形成用以滿足高標準海外市場的優質產能。從這個角度看海外市場的挑戰正在為中國PCB產品結構的調整和新技術的應用帶來契機。
因此中國政府和行業機構應該在引進FDI時,有必要考量其海外背景尤其是技術標準和市場渠道,作為合作伙伴和投資方,鼓勵共享國內外兩個市場的資源。
(四)強化環保政策
環境保護的挑戰內容有“節能”和“減排”兩大方面,高耗能是PCB工業的主要特征,“節能”目標通過技術革新和工藝優化可以實現,但創新和技術升級并不能一蹴而就,最直接的方法是出臺優惠的政策有條件有目的的吸收國外現有的技術,這對FDI的引進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減排”,目前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環保政策來實現減排目標,以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例如,中國環境保護部發布的行業標準(HJ450-2008)《清潔生產標準印制電路板制造業》,已于2009年2月實施,替代了之前的(HJ/T314--2006)《清潔生產標準電鍍行業》的標準,關于PCB產業的具體生產標準沒過三年左右就會有所變化,這就保證了環保政策與產業升級的適時配套協調。
新的環保標準出臺使得一些高污高耗的低端產能面臨淘汰,部分外資也相應流出,一些外資企業將目光投向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如,名幸電子(MeikoElectronics)計劃在2014年以后,每年投資40億~50億日元擴增越南工廠,臺系企業泰鼎國際(Apex Circuit International)也不斷擴大其在泰國建廠投資,一期工程已經于今年年中完工并又購置了近9萬平米土地準備投入Apex2項目。同時他們宣稱已經達到“100%的綠化產品”。由此看來隨著代表部分高污高排的產能的FDI轉出和符合新環保標準的產業資金流入,有選擇地吸收FDI是產業發展的歷史必然,也標志著中國FDI引進政策和產業發展思路日漸成熟,新的環保政策間接地促進了中國PCB產業升級進程的加速。
綜上所述,市場驅動下的FDI進入中國PCB產業,在有效的配置經濟資源的同時,其趨利動機又使其行為并非總是向著有利于社會公平、環境保護以及東道國產業優化的方向發展[7]。政府作為看得見的手,在引導FDI促進本國產業進步方面大有可為。
參考文獻:
[1] 林金堵.PCB行業充滿著挑戰的年代[J].印制電路信息,2009,(2).
[2] 任妍.FDI對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機制淺析[J].現代商業,2009,(10).
[3] 白露.FDI技術溢出機理及對策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09,(5).
[4] 范東君.FDI分布不平衡對中國區域經濟增長影響分析——基于省際面板數據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3).
[5] 陳文佳.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基于產業結構與就業的角度[D].重慶:重慶大學,2009.
[6] 凌可.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經濟增長:理論、實證與對策[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7.
[7] Enright,Host Country Charaeteristies and Agglomeration i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APPliedEeonomies,2001,(28):123-134.
[8] 徐一帆.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K].中國貿易外經統計年鑒,2012.
The Analysis on 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 Influence to China
PCB Industry’s Transformation and Optimization
WANG Tie,BAI Jiang-tao
(Zhong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Economincs and Law,Wuhan 430073,China)
Abstract:The PCB product’s fast innovation symbolized the electronic circuit industrial rapid development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In China’s PCB industry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enterprise performance management,etc,have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but also because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nvironment depression,rising of operating costs,environmental standards upgraded,low value-add problem the industrial facing strategic choice,alo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cooperation become much closer and trade ties enhanced,FDI’s influen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high-tech to the industrial is deepening.PCB indust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described in this article,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FDI in the PCB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process,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PCB industry policy recommendations which FDI’s effect optimization on the industrial.
Key words:PCB industry;FDI;optim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