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對日本的食鹽輸出由來已久。由于諸多原因,戰后中國繼續實行食鹽輸日的政策。它雖然增加了南京國民政府的財政收入,卻給中國的鹽業經濟造成了巨大破壞。
關鍵詞:戰后;鹽業貿易;對日輸出
中圖分類號:K266.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0-0263-02
鹽業史是經濟史研究的重要組成,近代中日鹽業貿易史是鹽業史研究的重要組成。在學術界已有的論述中,率多以抗戰時期日本對中國鹽業的掠奪為中心,而疏于對戰后中日鹽業貿易的關注。所以,本文就此議題加以立論,若有不妥,尚祈方家指正!
一、背景概述
鹽產統制歷來是中國政府的重要政策,近代以來,因外債條約的束縛及鹽稅奇昂的緣故,中國鹽產,向主內銷。國外輸出,雖或有之,但多是臨時救急的性質,并未將其視為正統的國際貿易[1]。同光年間,日方曾與清政府接洽購用蘆鹽,而遭拒絕。1905年,長蘆官商捐鹽20萬擔,救濟日本鹽荒。民國以來,日方不斷向北洋軍政府提出輸出要求,但政府無人敢冒此不韙,打破百數十年來的禁例[2]。中國鹽產正式輸日始于金州及青島二地。當時的金州為日本租界地,管理權不屬于中國,所以,輸鹽至日本,吾國無法干涉。按魯案中日協定的規定,青島本有鹽輸日的義務[3]。1923年北洋軍政府收回青島后,特許永裕鹽業公司每年向日本輸出工業用鹽120萬擔,成為中國食鹽大量輸日的開始[4]。
至抗戰時期,日本為發展化學工業及軍用工業,曾于關東州、河北、兩淮及臺灣等處,直接擴展鹽田、改良生產方法,鹽產量因此大增。從1939—1943年的五年間,由東北、關東州、長蘆、青島、臺灣等地輸出食鹽量,平均每年為76萬余噸,約占日本輸入鹽總量的一半[4]。
戰后,日本作為戰敗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受到英美盟國的鉗制。1945年10月,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下令嚴格限制日本的進出口貿易,凡日本本國可以生產之物,一概不許進口,準許輸入的物品僅為米谷、鹽、棉花等物[5]。戰后至1947年8月15日盟國開放對日私人貿易以前,日本與各國之間并無正常貿易,僅有一些易貨交易。這類易貨交易,僅限于雙方政府間的“以貨易貨”,無論進口或出口,都須由盟軍總部統制。各國如與日本易貨,須向盟軍總部接洽,不能與日商直接交涉,盟軍總部接到各國訂貨單經過審核之后,方通知日本政府貿易廳向廠商定貨。日本各工廠與貿易廳之間,按工業性質,分設各種貿易公司來接受各國訂貨單,再轉向各廠采購或訂制。這段時期,日本與各國的易貨貿易,便是在這樣方式下進行的[6]。
二、原因與數量
在戰后中日“以貨易貨”的貿易中,對日食鹽輸出成為重要內容。抗戰期間,日本對華食鹽掠奪甚是瘋狂,給淪陷區的經濟帶來巨大損害。戰后,國人多不愿奉行食鹽輸日的政策。特別是華北地區,曾明令禁止食鹽出口[7]。然而,戰后,南京國民政府卻繼續奉行華鹽輸日的政策,其中原因大致如下:
第一,日本產鹽,供不應求,戰前多利用輸出物品的回空船,從印度、臺灣及中國輸入食鹽來接濟國內所需。自經戰敗,輪只殘缺,遠洋運輸,已不可能。而所需食鹽,產不敷銷[8]。中國鹽產豐富,且為日本鄰國,交通便利,又有五十年的對日食鹽輸出史,中國自然成為首選。
第二,抗戰結束后,國共內戰繼起,美國與南京國民政府的關系日益密切。南京國民政府的一些政策多受美國的鉗制。美國對日本實行經濟統制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日本恢復被戰爭破壞的經濟。1945年底,駐日盟軍統帥麥克阿瑟以日本腌魚需用粗鹽為名,請南京國民政府許可中國運輸食鹽救濟日本,以煤、木料、炸藥等物為交換[8]。
第三,抗戰勝利后,全國鹽產區得以收復,每年鹽產量可達1.54億擔。除供應本國運銷之外,最低尚余6 000萬擔,無法處置。所以,不得不減少生產,將部分鹽場逐漸裁廢。正為過剩之鹽謀求銷路,適逢東京盟軍總部要求中國余鹽輸日,交換物資,南京國民政府經審慎考慮后,決定接受。其理由有二:其一,以國內無用途之鹽,輸出國外,既為余鹽謀出路,且可換取國內需要之物資,充裕國用。某繅絲工業公會曾致電經濟部,請準以食鹽交換日本干繭,以救濟繅絲業原料恐慌之現狀。其二,解除鹽民生計困難及失業痛苦,免致釀成社會嚴重問題[4]。此外,南京國民政府面臨著物資短缺的現狀,在爭取美國援助的基礎上,也有意識地增加對外出口。
第四,南京國民政府奉行對日食鹽輸出的政策也是權宜之計。麥克阿瑟要求中國食鹽輸日的事情公開后,全國工業協會天津分會電陳南京國民政府:鹽為制堿工業之所需,制堿工業又為一切化學工業之原料,中國以往受日本侵略之害,勝利后不應扶植日本工業,要求停止供給日文食鹽。電文轉到財政部,財政部回復:以鹽斤輸日為交換物資,一旦余鹽輸完,此種輸出可隨時停止[9]。據鹽政當局表示:“吾人固極希望中國化學工業有長足之發展,自行盡量利用過剩之鹽。但目前工業方面,事實上不能銷納此項余鹽,乃不得不酌量輸出,實非不得已之舉。目前所采輸出政策,仍以顧全本銷為主,有余時,再行輸出,數量并不限定。倘本年產收數量并無預期之多,屆時自當視供需情況,酌量改變輸出計劃,決不致因輸出誤及國內食需也。”[4]
1945年底,行政院院長宋子文分電河北、山東二省,擬定先從河北省輸6 600噸食鹽至日本,從青島輸8萬噸食鹽至日本。考慮閩區存鹽亦甚多,如有必要,亦可輸出[8]。1946年,中國食鹽輸日的數量為:青島鹽29批,共158 100噸;長蘆鹽16批,共34 242噸;臺灣鹽22批,共94 586噸;福建鹽1批,計30 007.5噸;總計為289 935.5噸[4]。1947年中國食鹽輸日共8批,30萬噸。所有輸出事宜由中央信托公局主持,以物資交換的方式換取日方木材、五金材料及人造絲等各項物資。木材供給開灤煤礦及鐵路局,五金材料供應各大工廠需要[10] 。1949年,中國食鹽輸日50萬噸,由換取物資,改為直接換取外匯,共換外匯800余萬美元[11]。
三、評價
戰后,中國食鹽輸日經歷了由“以貨易貨”向“美金結算”的轉變。從日本投降至其1947年美英盟國開放對日私人貿易以前,中日鹽業貿易均在駐日盟軍總部統制之下,采取“以貨易貨”的方式進行。中方在中央信托局主持之下,以盟軍總部為交易對象,并未與日人直接交易[12]。中方各機關、工廠申請購買日貨,需經行政院審核,決定優先權后,方能交由中央信托局轉呈中國駐日代表團向盟軍總部接洽[6]。1947年,美英盟國放松了對日本貿易政策的管制,允許私人貿易的開展,并準許以“美金結算”。1948年4月5日,中國駐日代表團貿易組成立,與美日交涉貿易問題。5月,盟軍總部向中國駐日代表團表示愿意取消實物交換,并愿意代日本政府向中國政府提供部份美金作為日本購買中國食鹽的費用,盟軍保護日本貿易的“以貨易貨”的政策逐漸結束[13]。
戰后,中國食鹽的對日輸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南京國民政府的財政收入。1946年,長蘆鹽區的全部銷量為5 436 300余擔,其中輸出日本者達到674 840擔,約占總銷量的12.42%。長蘆鹽區全年征收鹽稅1 602.42億元,其中輸日鹽稅為337.42億元,約占21.06% [4]。然而,南京國民政府過于強調向日本輸出食鹽,從而導致鹽田的過渡開發及鹽民的生產困難。所以,1947年南京國民政府向津地鹽民放貸60億元,以改善鹽農生活,促進長蘆鹽區的鹽業開發[10]。此外,大量食鹽輸出日本也引起了國人的擔憂。1947年1月,中國工業協會天津分會理事長李燭塵電陳國民政府行政院,呼吁停止對日輸出食鹽,以免再中“原料中國、工業日本”之毒計。“中國以往受日本工業之害,政府在勝利之后,是否有盡量扶植日本之義務?貪圖輸出小利,飲鴆止渴。同時更培養日本國力,而養虎遺憂。區區以為不可……萬祈制止此種交易行為,以定國是,亦國家民族之福也。”[4] 該電文揭示了食鹽輸出日對華的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 曾憲琳.國難聲中蘆鹽輸日之檢討[J].國民經濟建設,1937,(4):51.
[2] 公敢.蘆鹽輸日問題[J].申報周刊,1937,(10):201.
[3] 徐慕韓.蘆鹽輸日問題[J].鹽務匯刊,1936,(100):60.
[4] 余鹽輸日以裕國利民為前提[J].鹽務月報,1947,(3):5-61.
[5] 麥帥下令沿革限制日進口貿易[J].金融周報,1945,(2):28.
[6] 壽進文.戰後中日貿易的檢討[J].新中華,1947,(20):36-37.
[7] 華北食鹽禁止輸日[Z].銀行周報匯編,1947,(36):42.
[8] 蘆魯馀鹽決定輸日交換物資[J].鹽務月報,1945,(11-12):24.
[9] 余鹽輸日旨換取必須物資[J].鹽務月報,1947,(5):24.
[10] 長蘆鹽輸日第一批將起運[N].益世報(天津),1947-03-04(4).
[11] 我食鹽輸日可換取八百萬美元[J].銀行周報,1949,(3):65.
[12] 中日貿易開放問題之反響[J].金融周報,1947,(4):3.
[13] 中日貿易取銷實物交換原則[Z].銀行周報匯編,1948,(2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