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全國高等院校共設有578個經濟學(類)本科專業,為了進一步加強經濟學專業建設,教育部在繼設立國家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1998)、建設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2007)之后,在新一輪的“本科教學工程”中實施了“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從建設基礎、建設目標、建設方案等三個方面對如何加強地方高校經濟學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建設進行研討。
關鍵詞: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地方高校;經濟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0-0271-02
2013年6月3日,教育部公布了“本科教學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教高司函[2013]56號),批準了4所地方院校進行經濟學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加之教育部已經批準的中央部門所屬院校2012年和2013年度“本科教學工程”項目,全國目前有5所院校進行經濟學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實施“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旨在充分發揮高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結合辦學定位、學科特色和服務面向等,明確專業培養目標和建設重點,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按照準確定位、注重內涵、突出優勢、強化特色的原則,通過自主設計建設方案,推進培養模式、教學團隊、課程教材、教學方式、教學管理等專業發展重要環節的綜合改革,促進人才培養水平的整體提升,形成一批教育觀念先進、改革成效顯著、特色更加鮮明的專業點,引領示范本校其他專業或同類高校相關專業的改革建設。
一、專業綜合改革試點的建設基礎
根據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公開的數據,2013年全國招收經濟學本科專業的高校有578所,其中有410所院校以“經濟學”為名稱進行招生,5所院校以“經濟學基地班”為名稱進行招生,163所院校以“經濟學類”為名稱進行招生。
1998年,教育部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和“國家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建設的若干意見(教高[1998]2號),設立了13所“國家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分別為: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上海財經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遼寧大學、西北大學、南京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廈門大學、福建師范大學。
2007年,國家啟動“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簡稱“質量工程”),在其項下建立了“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其中經濟學專業的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有37個,分別為:北京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南京大學(第一批),中國人民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南開大學、遼寧大學、吉林大學、黑龍江大學、嘉興學院、河南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西北大學(第二批),北京物資學院、湖南科技大學、暨南大學(第三批),復旦大學、浙江財經學院、安徽財經大學、廈門大學、蘭州大學(第四批),哈爾濱商業大學、南京財經大學、湖南商學院(第五批),吉林財經大學、福建師范大學、山東經濟學院、河南師范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湘潭大學、華南師范大學、重慶工商大學、四川大學、四川師范大學、青海大學(第六批)。
2012年,國家實施新一輪的“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簡稱“本科教學工程”),在其項下建立了“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其中經濟學專業的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有5個,分別為北京交通大學(中央部門所屬院校),遼寧大學、西北大學、重慶工商大學、嘉興學院(地方高校)。
二、專業綜合改革試點的建設目標
根據教育部“準確定位、注重內涵、突出優勢、強化特色”的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建設原則,以及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復合型”,“學科基礎扎實、富有創新精神、知識面寬,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優秀人才要求,應將經濟學專業綜合改革試點的建設目標確定為“一個核心,四個基地”。“一個核心”即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為核心,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加快教育教學改革,提高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能力,建設優良教風學風。進而實現創建一流教學團隊、建設一流精品課程、形成一流教學方法、提供一流實踐教學、實施一流教學管理,為國家經濟建設培養一流人才。“四個基地”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努力把經濟學專業建設成為一個能符合時代要求,知識、能力、素質綜合協調發展的,“史、學、論”相結合高質量的理論經濟學人才培養基地;堅持改革創新,深化教學改革,努力把經濟學專業建設成為具有鮮明特色具有較大影響的教學和教改實驗基地;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努力把經濟學專業建設成為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基礎,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為指導,借鑒、吸收西方現代經濟學優秀成果,側重于經濟學基礎理論研究和比較經濟體制研究,并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全國重點科研基地;四是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努力把經濟學專業建設成為經濟學師資培訓基地。
三、專業綜合改革試點的建設方案
第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創建高水平教學團隊。師資隊伍是專業建設的基礎和關鍵,努力形成一支熱愛經濟學本科教學、富有改革創新精神,學歷結構、學緣結構、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合理,教學質量高的優秀教學團隊。建立優秀教師的培養與選拔機制,促進優秀中青年教師脫穎而出;建立對外交流與培訓機制,提高現有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建立開放性的人才交流引進機制,把現有師資的培養與優秀人才的引進相結合,做到“引育結合”優化師資結構。完善師資培養、使用和激勵制度。具體包括優秀中青年教師、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學科拔尖人才的選拔、培養制度;鼓勵青年教師攻讀博士學位及國內外重點學科進修制度;對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獎勵與資助制度;引進人才的特殊政策制度等。
第二,加強課程與教學資源建設。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對經濟學專業所需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結構來設置合理的、科學的、超前的課程體系。構建“史、學、論”相結合的專業核心課程群,著重培養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現代經濟學的科學成果。加強教材建設,根據新的課程體系編寫相應的教材,加強統編和自編教材的編寫。加強精品課程建設,發揮精品課程在本科教學中的示范作用,為建立精品課程視頻公開課創造條件。加強計量經濟學、統計學、計算機及外語等分析方法與工具型課程建設,使學生基本掌握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方法。
第三,改革教學方式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科學的教學方法與先進的教學手段是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質量人才的重要保障,專業建設離不開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革。把教學名師的傳幫帶和教師間交流相結合,形成熱愛教學工作,努力探索教學方法的良好氛圍。要積極探索課堂講授與討論式、啟發式、研究式教學相結合,系統講授與課后輔導相結合,通過案例分析、課堂討論、主題發言、學術沙龍、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等形式,實行“參與型”師生互動的雙向教學法。利用現有的BB網絡教學平臺,進一步更新授課方式和考核方式,加強教師對多媒體與多功能教學實驗室的使用培訓。促進學術研究與教學質量良性互動,實現以科學研究帶動教學改革,通過教學改革促進科學研究的良性循環。繼續實行本科生導師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勵學生自主學習。
第四,強化實踐教學,推進人才培養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加強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購置、更新教學軟件;開設更多的實驗課程,并將專業實踐教學納入學分考評體系。改革實踐教學內容,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增加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倡導學生協作實驗。為實驗室配備專職人員,教授、副教授或具備博士學位的教師至少開設或參加一門實踐課程。建立與完善教學實踐基地,做好學生實習的指導工作,保證實習時間,提高實習績效。建立學校、用人單位和行業部門共同參與的學生考評機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長效機制。設立本科生實習實驗專項基金,為實踐教學提供資金保證。努力構建實習與就業相結合的平臺,加強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和實踐教學共享平臺建設。
第五,改革教學管理制度,建立激勵與約束并舉的專業建設機制。改革教學管理制度,建立激勵與約束并舉的專業建設機制,對于專業的健康發展十分重要。 健全與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具體包括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教務干事聯席會議制度;教研室集體學習和集體備課制度;教師自評制度;學生評教制度;教師評教制度;實行教師督導團聽課制度、新教師試講制度、考試巡查制度、集中閱卷制度等。優秀學生的獎勵與推免制度。主要有新生遴選制度;學生考評制度;中期淘汰制度;學習與科研活動的激勵制度;推薦免試研究生制度;獎勵推免、考取研究生制度;學生特別資助制度等。健全教學檔案管理,實現教學管理數字化。
參考文獻:
[1] 林木西.關于經濟學科本科專業目錄修訂的幾點意見[J].中國大學教學,2010,(11).
[2] 張桂文.政治經濟學創新應從高校教學改革入手[J].經濟縱橫,2011,(5).
[3] 王璐.經濟學特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以遼寧大學國家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為例[J].中國報業,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