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技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協同創新成為驅動經濟社會發展、加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整合各方面創新資源、提升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高校以其豐富的人才資源、學科資源等獨有優勢在推進協同創新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著重闡述高校協同創新的意義和提出高校如何參與協同創新的路徑,為高校推進協同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關鍵詞:協同創新;創新意義;高校;協同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0-0276-02
一、協同創新的背景
協同創新是指充分調動各方面創新資源,以知識增值為核心,通過突破高校、企業、科研院所、政府、金融機構等多元創新主體各自的體系,使各主體之間協同互動,使“人才、技術、信息”等要素相互流通,形成具有整體性強、流動性強的全新科技創新模式。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員最先定義了協同創新,隨后協同創新這種新的創新模式逐漸被研究、應用于國內外,取得了許多重大的成果。1997年浙江大學創新管理研究團隊較為系統地、深入地對協同創新進行了多角度、多維度的探索研究。經過不斷的研究,國內學術界對協同創新有了基本一致的概述。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到來,協同創新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提高各部門自主創新能力的全新組織模式。協同創新是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途徑,協同創新能夠促進科技與經濟有效的結合,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優化社會各方面資源配置,提升創新主體凝聚力,更好地實現了產學研的合作。
二、高校協同創新的意義
當今世界,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知識創新決定國家核心競爭力。而當前中國面臨著創新資源分散,創新主體缺少協作等困難。各行企業、各大科研院所、各類高校和政府在創新工作當中出現了脫節現象,陷于固有的體制之中。協同創新對解決這些問題起到關鍵的作用。國家也相繼提出運用協同創新的思想來建設創新型國家,優化資源配置,改革創新體制,按照需求充分調配“產、學、研、政、用”各主體密切協作。其中高校成為推進協同創新的重要力量。高校是知識輸出、人才輸出的基地,在知識創新中具有獨特作用。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科研服務水平、增加高校創新能力成為高校發展的主要任務。高等學校必須通過協同創新來提高創新能力,使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科研服務等各項事業得到全面發展。積極推進高校協同創新的意義在于,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創新教育資源,推進教學改革,激發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師生創新思維,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從而建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高校與科研機構建立多學科綜合交叉的科學研究中心,和企業開展全方面合作,有利于實現多學科的聯合攻關,通過跨學科協同創新激發創新活力,形成靈活的創新體制,全面推動科技、教育、經濟、文化相互交流,實現科學研究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的同步提升。推進高校協同創新以國家需求為導向,以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前沿問題為目標,不斷增強高校師生的協同創新意識,積極開展協同創新工作,為培養優秀創新人才,產生一流創新成果,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了積極貢獻。
三、高校協同創新的路徑
(一)把握國內外發展趨勢
高校要加強協同創新,首先要把握國內外發展趨勢,用發展的眼光,從更開闊的視角來審視當今的發展特點,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的策略,時刻重點關注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動態,借鑒國際先進學術體系,用國際化視野和全球化意識開展學科教學、科研交流、廣泛同國內外高校、企業、科研院所進行學術交流合作,提高組織管理的效率,不斷拓展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資源,使其優勢互補,不斷為自身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學術探索、社會服務供給充足的資源。與國際接軌,保持與時俱進的發展。高校要模仿國外成熟的模式,學習成功的案例,突出“協同創新”在辦學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在協作中,高校不要以急功近利的心態來謀求自身利益,要發揮自己學術上的優勢,為解決重大科技創新問題提供核心知識理論,在理論、知識上協助企業或其他組織完成創新工作。
(二)建立協同創新平臺
高校要在不同層級建立培養人才和同時具備高創新能力的協同創新平臺,包括高校內部各學院、各學科之間;高校之間;高校與行業企業、其他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之間。高校內部的協同創新平臺要著重致力于優勢學科強強聯合,也要使不同學科形成互補。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具有良好的前景,一方面企業可以將高校的科研成果產業化,轉化為技術、產品,投入市場。企業可以為高校提供資金,提供科研場所和人才踐習的機會;另一方面高校具有學科知識資源,在基礎研究、人才輸送等方面具有優勢,可以彌補企業自主研發能力薄弱的缺陷,不僅可以在創新方面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持,還可以為其帶來經濟利潤。高校與行業企業建立的協同創新平臺的基礎是有機結合學科鏈和產業鏈,目的是致力于引領行業技術進步、使產業技術自主化,調整產業結構,形成區域創新體系,解決產業發展的核心問題和滿足區域發展的需求。這類平臺可以是共建實驗室、研發中心。高校與科研院所所搭建的平臺主要用以聯合培養輸送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加大學科交叉研究項目的深度和廣度。高校與政府合作搭建的協同創新平臺中,政府要起到宏觀調控作用,結合本地需求和特點開展相關創新合作,此外政府相關部門要增加對高校的創新研究項目的科研經費,保障研究正常開展;促進各部門之間密切協作,提供相關指導和服務,協助解決出現的問題,幫助協調各方面關系。政府還要建立協同創新的監督和評價體系,評價項目的效益,調整重心,不斷發展。
(三)完善協同創新機制
完善高校協同創新考核機制要以公平為核心,首先要站在高層次考察創新成果,以解決重大科技民生問題為評價核心,做出科學考核指標,建立以專家咨詢、多方評審共同參與的多元評價體系,不可片面地計算惠及民生的重大研究成果的經濟價值;要強化評價導向,將社會效果作為評價的重要內容,引導高校協同創新圍繞提升國家創新能力和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的目標開展。在評價群體創新成果時要按照參與協同創新部門所貢獻的比例進行利益的分配。例如,在發表論文和申報獎勵的過程中,應該按照參與人員在產出過程中的貢獻程度的高低來分配利益;同時,也要保證所有成員參與創新的積極性,使協同創新處于健康良好的發展模式中。建立協同創新管理機制,核心管理機構不可壟斷性占有,要吸收多方部門,對于發展路線、如何管理、責任分配要共同協商討論做出決策,協調學科集群與產業集群間的管理,對平臺中的創新主體進行引導、支持和統籌,加強試點和推廣工作,實現開放共享,公平公正,可持續發展。建立高校探索協同創新的長效機制,首先要保證資本、信息、技術、人員等創新要素的穩定,確保協同創新平臺的持續輸出。其次要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選擇合作對象要保持共同目標、做到優勢互補,確保信譽優良。在合作模式上要借鑒成功的經驗,因人而異,做到針對不同合作對象指定相適宜的協同創新模式。高校在協同創新過程中要保證各方面的利益,做到共同承擔風險。落實協同創新監察機制,高校協同創新組成的平臺內各部門要保證動態檢測,加強過程管理,控制創新中發生的偏差幅度,對協同創新整個過程實施動態的、多樣化的檢測監督和調整。
參考文獻:
[1] 李寶山,錢明輝.論知識增值機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3,(12).
[2] 鄔大光.增強科研能力推動協同創新[N].中國教育報,2011-05.
[3] 李忠云,鄧秀新.內外兼治破解高校協同創新困境[N].中國教育報,2011-09.
[4] 教育部科技委《中國未來與高校創新》戰略研究課題組.中國未來與高校創新(2011)[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5] 王樹國.加強協同創新,建設一流大學[J].大學:學術版,2011,(8).
[6] 熊勵,孫友霞,蔣定福,劉文.協同創新研究綜述——基于實現途徑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