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我國的水流域污染已經達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水的因素已經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經濟若想繼續保持比較高的發展速度,水問題已經到了不得不解決的地步。我國目前的水流域治理管理模式無法有效的治理水流域污染,針對流域治理的政策體系、體制、機制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文章提出了創新流域治理管理模式的方法和對策。
關鍵詞:水資源污染;流域治理;管理模式
1 我國水資源現狀
我國水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卻十分匱乏。同時,我國水資源的污染狀況也十分嚴重,而且總體上污染還在加劇,是中國一個十分堪憂的問題。我國很早以前就開始了對水污染進行治理,已經持續了十幾年,雖然有些成果,但成果是局部的。總體上,水污染加劇的形勢還是沒有得到有效的緩解。水污染最嚴重的是流域污染也就是地表水污染,其中以外河流域的污染更為嚴重。我國內外河的流域分界線大致上是大陰賀巴岡,“大”是大興安嶺,“陰”是陰山,“賀”是賀蘭山,“巴”是巴顏喀拉山,“岡”是岡底斯山,此外還有幾小塊的,包括鄂爾多斯高原、松嫩平原內部小塊等都是內流區,新疆額爾齊斯河流域、三江源流域等都是外河流域。
我國污染比較嚴重的流域有海河流域、遼河流域、松花江流域、淮河流域、黃河流域、湘江流域、珠江流域。這七大河流域中,海河流域污染最為嚴重,各大河流域污染程度不同,污染原因也各異,但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治理不善,管理也有缺陷。
2 流域水污染的現狀和治理
根據國家權威部門的數據顯示,全國所有河流域的水污染問題已經十分嚴重,幾乎是“有水皆污”,地表水污染十分嚴重。中國有三個五年規劃規劃了水污染防治,包括九五規劃、十五規劃、十一五規劃等五年規劃,國家重點治理三湖、三河污染,三湖為巢湖、滇池、太湖,三河為遼河、海河、淮河,在這些重點治理的河湖中,只有淮河治理稍有成效,淮河的污染程度由重度轉為中度,其余河湖的治理幾乎毫無成效,當然也未達到規劃目標。如表一。
政府為了治理流域水污染,投入了極大的人力和物力,國家對淮河流域的投入,在九五和十五規劃中都是二百多億人民幣,在十一五規劃中更是多達三百多億人民幣,另外在綜合治理時必然要關閉一些工廠,遷走一些工廠,對一些工廠的設備進行更新,而這必然帶來很大的損失。盡管投入了這么大的財力,大規模治理也持續了十多年,但各大河的污染狀況卻沒有明顯改觀,各大河流域的水災問題、生態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已經威脅著人民的生存和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國已經出現了嚴重的水危機。
3 管理體制困境
目前,我國對水流域污染管理的主要部門是環境保護部,同時還有很多其他部門參與管理,這就是中國水污染的管理體制。管理機構的框架是一個矩形模式,機構縱橫交叉,縱向上是地方、省和中央等三級,橫向上是同一級的不同部門,在具體領導時,上一級的部門和政府對下級都有領導權,屬于雙重領導,行政區域管理、部門管理、流域水污染的防治管理等相結合進行共同管理。這種管理模式存在弊端:各部門的職責分工不明確,只能互相交叉,因此經常出現推諉扯皮現象,互相之間的協調也十分困難。
4 管理模式創新
4.1 水污染防治的管理體制創新
監管體制方面由中央直接監管地方,實現由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有效的監管,必須改革現有的管理體制,建立一個獨立機構,專門負責管理水污染防治,在行政上直接作為國家環保部的下屬。負責制定全國各流域的水污染防治計劃,并負責監管和實施。如此改革以后,中央對地方就可以進行垂直管理,流域的水污染防治規劃由專門機構負責制定和實施、管理,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管理成本高、管理信息失真的問題。中央監管地方也有了制度上的保障。
改革投資機制。目前水污染防治的投資主要由企業和地方政府來承擔,由于治理具有外部性,財權與事權又不統一,導致了地方政府水污染治理的投資不到位,污水處理廠的建設也十分不及時。因此要解決水污染防治時的成本、利益的分配不對等的問題,中央政府要增加對流域治理的投資,中央政府要以主要投資人的身份出現,改變中央、地方流域治理的投資比例,中央政府要盡量多地承擔跨行政區域治理成本。打破財權與事權的沖突,加快流域治理的進程。
變革監管模式。中央對地方的監管模式,由中央對地方環保的監管轉為中央直接對地方政府進行監管,主要監管這些方面:流域中重要的跨省界斷面、生態保護區、水源保護區等;國企中的大污染源的排放總量控制、達標排放等;污水處理廠的排放總量目標、達標排放等。
4.2 完善政策體系
要實行全流域統籌資源配置,優化流域治理計劃,提高相關政策投資的效率,分析流域的污染現狀,結合流域當地的經濟社會的發展趨勢,預測流域污染變化的趨勢,確定流域污染治理的目標,并對治理成本進行分析,保證治理目標在技術、經濟層面上切實可行。圍繞規劃目標,實行全流域的資源統籌配置的方法,盡量將成本降到最低。優化資源在上、中、下流域的配置,治理排序時按照“輕、重、緩、急”的原則,考核標準為運行效率與投資效率相結合。
完善對總量的控制,提高污染治理的成效,加強控制與研究農業面源,農業面源要作為總量控制的一部分。明確流域排放許可證、排污申報和排污總量之間的關系,將政策手段連接成為一個整體,發揮整體系統的功能,提高流域治理政策的失效。有些控制單元完成了總量控制,但沒實現水質目標,在對總量控制的同時,在現有的技術、經濟條件下,采取更嚴格、更詳細的排放標準,這種標準要一直持續到目標實現。
4.3 建立流域水污染、生態環境損失賠償制度
流域治理具有外部性,所以要以誰污染誰賠償,誰受益誰補償,政府補償社會損失和受益等原則建立流域的上、中、下之間的平衡機制和利益補償,也就是水污染、生態環境損失賠償制度。
參考文獻
[1]羅蘭,陳峽忠,龐海巖.流域水污染治理模式創新研究[J].河南科學,2010(6).
[2]朱記偉.流域治理項目建設管理體制研究[M].西安:西安文理學院,2008.
[3]秦文展.關于湘江流域治理管理體系的幾點思考[J].區域經濟,2011,12.
[4]秦文展.湘江流域治理管理體制系統的運行機制研究[J].沿海企業與科技,2011(11).
[5]施祖麟,畢亮亮.我國跨行政區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管理策略的研究—以江浙邊界水污染治理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