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從三鹿奶粉造成兒童死亡或者重病的情況之下,似乎是中國的食品問題集體受到拷問和質疑,紛紛爆出了不同程度的問題;例如毒粉絲,毒面粉,毒饅頭等等,一系列帶毒的東西進入人們的視線,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和焦點,這也推動了新聞媒介等相關電子渠道在這方面加大宣傳的力度,不斷的報道存在的問題和相關部門的職責的缺失,為各方面力量的行動提供了依據和壓力。
關鍵詞:食品安全;報道;現狀
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在內外有力因素的推動下,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經濟發展帶來雄厚的資金支持,為政治、文化等其他方面的發展提供了基本的保證,新聞界和報紙等其它新興的報道方式也得到人們的關注和認可,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帶來計算機技術和知識的飛速發展和快速普及,新聞便利用了這一特點和傳播的時效性和便利性,相應的創造出電子報紙和網絡實時報道,及時更正和發布社會最新的信息和問題。另一方面,人們在依靠經濟發展帶來的經濟基礎后,不僅可以滿足溫飽問題,還可以改善自己的各方面的條件,滿足自己對文化方面的需求,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文化修養。但是新聞出版也是一把雙刃劍,在為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暴露出自身的弱點。有一部分新聞人員專業知識弱,熱衷于捕風捉影,會誤導社會大眾;對食品問題的負面報道壓過正面報道,給居民帶來心理壓力;各個機構對新聞出版的監督力度不夠,新聞界本身對報道的深度挖掘也不到位。以上種種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并作出相應的調整措施。
1 新聞傳播人員要加強新聞的正面報道,保證信息的完整性和綜合性
新聞界的知識和分類非常細致,大致有傳播學,新聞制作與編輯,新聞采編,新聞錄制等其它分類。其中,傳播學最為受到大眾的關注和認可,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傳播學制定的傳播媒介一般是報紙、雜志、網絡加上現在流行的QQ信息,微博等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它們可以涵蓋信息接收主體的各個年齡段,吸引全社會的關注眼球;第二,新聞傳播的信息全部都是經過編輯人員有目的的取舍做出的內容,有時候它對外面信息的報道不是原模原樣的復制,而是經過專業人員的加工和編輯,因此不論是無心還是有意,在當代社會里,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是通過大眾傳媒,大眾傳媒對信息的客觀性和主觀性都會影響到大眾對周圍類似信息和消息的自我判斷。例如,自從2008年三鹿奶粉食品問題出現后,關于食品問題的安全性成為大眾普遍討論的話題,人們現在談吃色變,加上新聞媒體在該方面力量的側重更是加深了人們的恐慌,月餅餡摻假、蘇丹紅、瘦肉精、毒面粉、垃圾粉絲等重大問題擺在人們的飯桌上。這樣的頻繁報道食品問題讓消費者和使用者清楚食品的真相,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媒體的社會責任和現實生活中的努力,又顯示出了媒體的自我特點,吸引人眼球,容易引導人們行為產生偏差,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素。所以,為了有效地規避上述問題的出現,相關媒體行業應該注意:(1)加強新聞界的自我監督和政府監督部門以及企業利益之間的調整,做到全方面的配合,使得媒體健康發展。從事新聞行業的人數眾多,可以在第一時間掌握到最新信息,一旦食品行業出現問題,往往是記者比企業老總早到,媒體稱為問題先鋒,相關政府部門在事后的反應和應變能力較弱,信息緩慢,引起居民對政府和企業的不滿加劇,不利于社會穩定。例如,2011年的地溝油事件的報道和后續的大肆渲染,帶來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后果,事件剛開始時候,政府和相關企業積極參與配合媒體的報道,努力改正自己的錯誤行為,但是媒體并沒有停止進一步報道行為,帶來的另一種后果是,大眾對自己的食用油感到質疑,引起了整個食用油行業的蕭條,紛紛不惜花費高價來購買進口產品,不管其質量的好壞,引起一陣食用油荒,給國家經濟帶來不可彌補的創傷。(2)大眾不能偏聽偏心,要有自己的主觀意識,理智的判斷信息的真偽。政府和新聞內部監管機構要加大正確信息的普及,大力懲戒違法人員和新聞報道,保證信息的正確性和準確度,真正做到位大眾的生活負責,為新聞傳播的正確方向負責。在瘦肉精事件中曝光的肉制品品牌雙匯就是其中一例,且在此后各種媒體尤其是網媒關于雙匯質量問題的報道接連不斷。多年信賴的大品牌出現嚴重的質量安全問題,這使得消費者在消費此類食品時感到不知所措,本能地從回避風險的消費理念出發,他們必然會對安全的火腿食品也保持敬而遠之的態度,甚至對整個肉制品行業的質量安全產生懷疑。因此,媒體應高度重視信息對稱問題,加大對辨別食品安全知識的報道,使消費者既可以及時獲取食品安全信息,又可以提高食品質量辨別能力,從而減弱其品牌依賴心理。同時,要通過有力的宣傳和引導,倡導健康的飲食習慣和消費習慣,從多方面為人們的食品安全提供信息和服務。
2 拓寬信息報道范圍,監督力度要加大
2008年以來,新聞媒體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報道內容廣泛,力度日益加大,使得食品反面的種種細微問題帶來的大眾反應也很突出,人們幾乎已經到了談吃色變的程度,這不利于食品行業的健康發展。因此,相關的制度管理和監督也受到不少的挑戰。為了保證信息的準確性,我們應該:)第一,既要監督小企業,又要關注大品牌大企業。目前媒體對食品安全的監督對象雖不乏大企業大品牌,但總體上還是以小企業小作坊為主但是從我國食品安全的現狀來看,知名大企業和民族大品牌甚至質量免檢的標簽也并不意味著其質量的絕對安全,這一點從以往的新聞報道中可見一斑。大企業、民族品牌不僅牽涉人數多、涉及范圍廣,而且代表的是國家和民族的形象,一旦出現問題,其影響層面和引發后果的嚴重程度都遠遠超過小企業小作坊。從這個角度來講,媒體對大企業大品牌實行合理監督,更符合消費者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大企業大品牌的健康持續發展。第二,既要監督國內企業和民族品牌,又要關照到洋品牌和跨國企業的質量問題。媒體只著眼于對國內食品企業的監督和曝光,在一定程度上摧毀了民眾對民族品牌和民族企業的信心,催生其對洋品牌的盲目信任和追捧。目前國內奶粉行業的現狀就是極好的例證。從2004年的阜陽奶粉事件到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國人對國產嬰幼兒配方奶粉品牌的信心嚴重受挫。此后接連不斷關于“三聚氰胺奶粉復活”的報道,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摧毀了中國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信任。事實上,人們對洋奶粉的營養成分和質量安全狀況知之甚少,主要是依靠奶粉包裝上的營養成分表來進行判斷。媒體對于洋品牌和跨國企業監督的缺失,造成信息的嚴重失衡,使得消費者對消費環境的認知出現偏差。這種認知偏差必然會導致消費者在理解和選擇上的誤區。
食品安全問題是我國由食品供應安全向食品質量安全轉變期難以回避的問題,也是在食品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日益凸顯出來的全球性問題。媒體工作者作為“船頭的了望者”,在食品安全領域的工作任重道遠。媒體既不能錯設議程擾亂受眾認知造成社會消費恐慌,也不能畏首畏尾放棄自己的監督職責。對此,媒體應保持科學的認識和冷靜的判斷,采取多種策略從多方面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報道,用發展的思維和平衡的理念,客觀全面地反映當前的食品消費環境,正確引導民眾的消費行為。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2008年流通領域食品安全調查報告[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