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的森林面積以每年兩百萬公頃的速度增長,森林的增長的速度比使用的速度更大,逐漸在數量上避免了低谷的出現,改變了很久的森林資源減少的情況,達到了森林的蓄積與面積的同步增長。林業的發展前提是足夠的森林資源。同時林業資源也與中國的經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對造林區的整地與植樹方面就得重視,這里我們重點分析了常見的幾種造林方法。
關鍵詞:造林;整地;方法
造林區的整地對整個造林區的環境提高是有很大作用的。經過整理后提高了造林區的生態條件,去除了灌木、砍伐余物與雜草。造林區造林之前與造林之后,必須加大陽光透過樹林的透光度,是透光度恩能自由的加大減少的方法是對小地形采取變化的措施。整地可以清除灌木、雜草和采伐剩余物,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時間里,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光量。所以去除雜草后白天的地表溫度更高,進行整地之后也會改變土質的物理因素,讓土壤的溫度也有不一樣的效果。所以整地對提高造林成活率,促進幼林生長,避免水土流失土壤侵蝕,實現人工林的速生豐產具有重大作用。
1 造林地的清理與整地方法
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環境條件的一道主要工序。也是造林前對造林地土壤翻墾的一項技術措施。將造林區的灌木、竹、亂草與砍伐后地上殘留的樹枝、樹梢、樹根等進行清理。這其中就有全面、帶狀、塊狀三種整地的方式。
清理造林地的方法很多,有割除、火燒、化學藥劑的清理方法等。在我國割除清理主要用手工工具進行,也可以使用推土機、切碎機、割灌機等工具,還可以使用化學藥劑清理的方法,去除一些灌木與多種植物。
造林地的整地方法有全面與局部兩種。局部有帶狀與塊狀兩種整地方式。其中全面整地方法是將整塊造林區的土地都進行翻墾工作,一般都是在平原地區進行。局部整地方法是對造林區的局部地區進行翻墾,其中又包括帶狀與塊狀兩種方式。
對造林地的土壤進行開墾,呈長條狀即帶狀方式整地。在山地中帶狀整地的形式有:水平方向的長條狀、水平的階梯狀、長條狀的溝型、撩壕、反坡階梯型等;平原地區帶狀整地形式有:長條狀、犁溝、高壟等。
對造林地區的土壤成塊的開墾,即塊狀方式整地。在山地中塊狀整地的形式有:魚鱗形狀的坑、穴狀、塊狀;平坦地的塊狀整地形式有:高臺、塊狀、坑狀等。
2 人工播種方法
撒播:在需要種植的林地上勻稱的撒播上樹苗種子。
通常情況下不用再對土壤進行開墾或者再蓋土,種子就在地表表層。這種方式工作效率高,花費的費用少。這種播種方式比較不仔細,樹苗種子容易被風刮走或者被鳥獸吃掉,長成的樹苗根系不好鉆進土壤中。
此種方式適合在:缺乏勞動力、交通道路也不是很便利的地區;開采過度的地區,遭遇火災的地區,撒播的種子一般是中小顆粒。
條播:按一定的行距播種,可播種成單行或雙行,連續或間斷。
播后要覆土。可進行機械化作業。種子消耗量比較大。
適用條件:日地更新,次生林改造;主要為灌木樹種和個別喬木樹種。
穴播:按一定的行、穴距播種的方法。
根據樹種的種粒大小,每穴均勻地播入數粒到數十粒種子。播后覆土壓。操作簡單、靈活、用工量少。
適用條件:對造林地的形狀沒有限制要求。種子的大小也都可以。
塊播:在塊狀面積至少在億立方米以上的土地中,分散或者集中的播撒樹苗種子,在實施的過程中工序比較多。
3 植樹造林常用方法
3.1 播種造林法
直接將樹木種子播種到造林地上的造林方法就是直播造林法,同時它又可稱為播種造林法。該方式不用復雜的育苗程序,并且此方法易于施工可進行大面積的植樹造林作業。不過此方法對于造林的多種條件存在較為高的要求。在造林后期,必須對使用直播造林的幼林實施有效的撫育管理。適宜直播造林法播種的條件為:種子顆粒較大、易于發芽、并且具有充足的林木種源,比如說橡膠、核桃與油茶、油桐與山杏等。且沒有經受嚴重的災害危害的地區,相對于其他地區來說,人煙稀少的邊遠地區使用這種方法則更加適用。
播種造林的方法有:塊狀播種、穴播、縫插、條播和撒播等。播種前的種子處理包括消毒、浸種和催芽等措施,對保證春播,早出芽,增強幼苗抗旱能力,減少鳥獸等危害極為重要。
3.2 植苗法
植苗顧名思義就是通過苗圃培育森林苗木或者是利用野生的苗木進行植樹造林,使用這種苗木種植法栽植的苗木擁有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和病蟲抵抗能力,可以使苗木快速的進入生長期,提高苗木的成活率,相比之前的造林的立地來說比較寬松。不過,這對種植的要求高,因為樹苗的根部會受到擠壓導致水分降低,這就要育苗,總的來說,該種方法是國內外采用的最為普遍的造林方法。
造林使用的樹苗最好是采取原生苗、移植苗以及營養豐富生長比較茂盛的樹苗。在采伐過度的造林地上種植樹苗的時候,就可以使用已經生長出的原生苗。近來,部分地區進行使用營養設備造林,獲得了不錯的成績。
種好樹苗后,要看樹苗能不能活下來,重點在樹苗自身是不是有充足的水分,因此在造林的每個程序中,從選擇苗木開始、對樹苗進行等級劃分、再到運輸樹苗、修剪,最后種植樹苗這一系列的過程中都要保證樹苗含有水分不會干枯而死。植苗最好的辦法就是選定好樹苗之后,做好準備,直接起苗直接再種植需要的地方,降低樹苗離開土壤的時間,保證樹苗的成活率。
3.3 分殖法
將樹木上根、干、枝等健康的營養器官作為造林的主要地下材料,這就是分殖造林法。它最大的特點就是節省育苗費用,縮短育苗時間,并且該技術簡單易學、便于操作,是一種具有較高的成活率的造林方法。處于苗木期的林木生長較快,它遺傳了苗木母體上優良的性能。該方法同樣對立地條件存在較高的要求,樹種的來源受到母樹分布于數量的嚴重制約。這比較適應營養才能生長的種類,比如:楊樹、松樹和柳樹等。
3.4 其他方法
3.4.1 插條造林
插條造林是一種在春秋兩季均可造林的方法,它比較適用于營養繁殖的種子。一般栽植的時間應選在冬季土壤解凍之后到春季植物發芽前之間的一段時間,可作為插條造林的最佳時間。插條的部分應選擇枝條粗一點五到兩厘米的枝條,正常是選擇一到兩年期的植株,減去多余側枝,并將其剪為三十到四十厘米長的插穗,插扦時一定要按照既定的株行距插好,最后踏實。在將扦插到地里時,不可將枝條全部沒入泥土,要使枝條保持兩到三厘米的的部分露出泥土。如果造林地土地較為干旱,可以使用細土進行覆蓋,另外也可以在干旱地區采用壟作栽培,并在壟上覆蓋一層塑料薄膜,此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旱情。該方法首先應當整地、起壟然后再進行壟間灌溉。然后再用塑料薄膜覆蓋整個壟面,并按照一定的距離進行插條栽植,以后以細土蓋住薄膜上存在的插孔。在插條生長出葉子后,就可將薄膜撤去,還有另一種方法就是以石蠟封住插條切口,即是在插條蠟封,這樣可以防止水分流失。當然,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插條時一定要插正,就是保持大頭向上的插穗方法。
3.4.2 插根造林
這種方式的種植樹木和插條方法效果類似,在春季或者秋季都可以使用,不同的地方就是要種植的樹根直徑至少要在一厘米以上,樹根常在十五到二十厘米之間。種植的坑形狀深度在三十厘米,直徑在二十厘米,每個坑之間要有既定的距離,在插穗時不是豎直埋入土中,要有四十五度的傾角,而且是小頭向下,大頭不僅不露出地面,還要距離地表兩三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