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的研究已逐步成為應用語言學研究的熱點。本文梳理了近年來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的現狀;國內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的研究類型主要為描述性研究,是以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為理論基礎的。
【關鍵詞】學習策略 第二語言 學習理論 綜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3-0022-03
“以學生為中心”是目前第二語言教學研究領域共同關注的問題,其研究中心也逐漸從“教師教”轉移到“學生學”。在教學中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的前提條件是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個體差異、漢語學習和習得過程及其影響因素、變量。關注學生語言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有助于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在教學中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的研究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一 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語言學習策略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56年美國心理學家Bruner首次提出“認知策略”這一說法,隨后,心理學家Newell、Shaw和Simon利用計算機模仿問題解決策略提出“學習策略”的概念,進而引起心理學家的積極關注。最早進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的是Aaron Carton,他于1966年出版著作《The Method of Inference in Foreign Language》,首次提出了不同的外語學習者運用不同的推理方法來學習外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隨著認知心理學和信息加工理論的發展,語言學習策略的研究得到了進一步深入發展。Rubin發表的《What“Good Language Learners”Can Teach Us?》從成功語言學習者身上探尋語言學習策略,奠定了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的基石。語言教育學界開始將研究重心從教師轉到學生,開始關注學生的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研究方向和內容主要集中在語言學習策略的界定、分類,語言學習策略與語言學習的關系及語言學習策略的訓練等方面。發展至今,語言學習策略研究已取得了累累碩果,發展成為了一個綜合研究領域,這主要得益于教育學、心理學和語言學研究的發展。
錢玉蓮將國外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分為三個階段①,分別是:第一階段,研究的起步階段,時間為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錢玉蓮認為這個階段的研究多為描述性研究,注重研究描述學習者使用的各種策略,旨在揭示語言學習優秀者的學習策略使用情況,抑或總結發現高效有利的學習策略,以此幫助較差的語言學習者。第二階段,研究的大發展階段,時間為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這個時期學者們加深了對學習策略的認識,研究已經從描述性研究發展到對學習策略、語言學習過程和語言信息處理的認知過程的深入研究,如O’Malley和Chamot根據信息加工的認知理論提出的著名的三分法: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社交/情感策略。第三階段,研究的新領域階段,時間為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今。這個階段學者們進行了大規模的實驗來實證最有效的學習策略和相應的訓練方法。這些定性定量的實驗研究促進了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實驗發現語言學習成功的原因十分復雜,學習策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相應的訓練方法投入實踐,也只取得了有限的成功。
二 國內二語教學界研究現狀
1.國內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
國內關于學習策略的研究始于1984年。我國英語教學界的研究與國外的研究相比起步不能算晚,但成果數量不多且研究涉及的面不夠廣。
我國外語教學界(主要是英語教學界)第二語言策略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介紹國外學習策略理論、個案分析、調查和實驗研究。國外學習策略理論研究方面如吳增生,莊智象、束定芳等的相關介紹。
國內英語第二語言學習策略實證研究方面可從文秋芳、王立非的研究中窺探一二。② 他們整理了1984年至2004年這20年中我國學者關于英語學習策略的實證研究情況,得到37篇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其中屬于宏觀視角(即英語學習者觀念和策略的總體研究)的有14篇。內容涉及兩個方面:(1)調查中國學生英語學習觀念、策略的偏好傾向和變化趨勢的6篇;(2)考察學習策略與英語成績的關系的8篇。屬于微觀視角(即側重于學習某一類知識或技能策略的研究)的研究有23篇,內容包括聽力策略、閱讀策略、口語策略、詞匯策略。
同時,文、王兩人還指出了當前我國英語學習策略研究的主要問題:(1)聽、說、讀、寫語言技能學習策略的研究嚴重不均衡;(2)詞匯、語音語調、語法學習策略的研究嚴重不均衡,相較而言,詞匯學習策略研究做得更好一些;(3)使用的研究方法種類嚴重不均衡,問卷調查遠遠多于實驗研究、個案研究和混合研究法;(4)對社交情感策略的研究還較薄弱。
2.國內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
與國內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相比,國內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的研究起步較晚,最早的定量研究是1998年楊翼的《高級漢語學習者的學習策略與學習效果的關系》。
“中國對外漢語教學界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只有零星的研究成果,還構不成系統。”筆者于2013年7月26日16時使用萬方數據對“漢語學習策略”進行搜索,搜索結果為721篇。經筆者人工篩選后最終得到179篇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相關的學術論文(不包括國內少數民族學習漢語的情況)。據統計,主要研究方向分為綜述性研究、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三方面。
第一,綜述性研究。主要是對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和論述,描述總結這個領域的研究現狀和前瞻。如吳勇毅對留學生漢語學習策略的描述性和介入性研究現狀做了總體分析;陳盈新對十年來留學生漢語學習策略研究現狀從研究結果和研究方法兩方面做了總體分析,主要是將近年來核心期刊文獻和碩博學位論文劃分為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兩類進行現狀述評;李春燕從目前研究成果總結與評析、研究的不足和研究的教學啟示與展望三方面綜合探析了十多年來國內留學生漢語學習策略研究現狀,為將來進行類似研究提供參考和依據。
第二,宏觀研究。李春燕將國內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的宏觀研究大致分為三種類型③:(1)學習策略使用狀況的整體調查和研究,學習策略與學習效果的關系;(2)成功漢語學習者的學習策略分析;(3)漢語學習者的個體差異與學習成就的相關性研究。
第三,微觀研究。微觀性研究是針對漢語學習策略的部分或環節進行深入研究。據統計發現,微觀研究是國內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的主要形式,微觀研究主要涉及留學生漢字、詞匯、聽力、口語、閱讀等單項或多項微觀技能或要素的學習策略研究,如江新、趙果的《什么樣的漢字學習策略最有效》,錢玉蓮的《韓國學生中文閱讀策略調查研究》,那劍的《韓國學生和歐美學生漢語口語學習策略比較研究》,張璐的《中級水平日本留學生聽力理解學習策略研究》,李雅梅的《泰國學生漢語詞匯學習策略使用情況調查研究》,錢玉蓮、趙晴菊的專著《留學生漢語輸出學習策略研究》等。
3.國內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現狀總結
Macaro認為④ 學習策略的研究可分成兩種類型,第一種是描述性研究,第二種是干預性研究。筆者發現,國內英語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的研究類型主要為描述性研究,干預性研究則比較少見。如筆者統計的國內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的179篇學術文獻中僅有5篇涉及干預性研究。這是目前國內二語學習策略研究的不足,同時也是研究領域的突破點,我們期待看到更多類似的研究。
但我們不能否定學習策略描述性研究的重要意義。Macaro曾指出描述性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在于三個方面:(1)發現成功學習者的學習特征;(2)發現所有調查的學習者或學習群體所使用的全部學習策略;(3)比較不同學習群體之間所使用的學習策略情況。目前國內二語學習策略的描述性研究超越了傳統的針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研究局限,從學習者個體行為切入,一方面,研究學習主體及其學習規律,可幫助教師了解學生進行語言學習的規律,進而減少教學中教師的主觀設想成分,使教學更加真實,更加貼近學生;另一方面,將英語、漢語成功學習者所采用的有效學習策略歸納出來,并傳授給其他學習者,有助于其他學習者改進學習方法策略,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果;此外,還可以為語言學習策略培訓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有效幫助培訓學習者的第二語言學習策略。
三 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的理論基礎
理論研究是一切研究的基石。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主要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石的。
從學習研究的歷史來看,研究者提出了各種不同的學習理論,但總體上可分為三大類:刺激—反應理論、認知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認知學習理論的分支之一,也是對其的進一步發展。建構主義是由皮亞杰提出來的。關于知識建構的觀點有很多,保羅·埃根和唐·考查克認為有兩種主要立場,即認知建構主義和社會建構主義。前者是以皮亞杰的研究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它主要關注個人內部知識的建構。后者則受到維果斯基理論的很大影響,它認為知識首先是在一定的社會情境中被構建出來的,然后再被個體所占有。
社會建構主義十分重視社會情境對知識建構的影響,它強調背景知識、社會互動以及真實生活任務在知識建構中的重要作用。學習是一種源自于情境中的活動的終生持續的過程,換句話說,只有當學習者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應用知識時,知識才能成為知識。
總的來說,建構主義理論基于知識是學習者在試圖理解其經驗的意義時建構出來的假設,它認為學習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自身建構知識的過程。建構主義強調學生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同時也強調教師在學生建構知識過程中的指導和幫助作用。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羅杰斯,該理論認為,學習的實質應該是有意義的學習心理過程。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思想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它認為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就是讓學生體驗到自己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羅杰斯認為意義學習只發生在當學習者感到學習內容與自己的目的有關的時候,也就是說意義學習發生在學習者能夠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全身心地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發揮自我學習潛能的時候。
學習策略研究是學習心理學的研究分支,它是隨著認知心理科學的不斷發展產生的。學習策略研究正是圍繞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習行為最本質的學生學習角度出發,了解學習策略對學習者建構認知結構和學習結構過程中的作用。學習策略研究就是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所倡導的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觀念基礎上的。
注 釋
①錢玉蓮.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的現狀與前瞻[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4(3)
②文秋芳、王立非.中國英語學習策略實證研究20年[J].外國語言文學,2004(1)
③李春燕.國內留學生漢語學習策略研究綜述[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0(4)
④Ernesto Macaro. Learning strategies in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2001
參考文獻
[1]錢玉蓮.韓國學生漢語學習策略研究[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1~2、18
[2]劉霞光.二語語言學習策略研究述評[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1)
[3]吳勇毅.不同環境下的外國人漢語學習策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
[4]文秋芳.學習和運用第二語言的策略(導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5]林崇德.學習與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6]〔美〕保羅·埃根、唐·考查克.教育心理學:課堂之窗(第6版)(鄭日昌主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316、344
[7]M.P.德里斯科爾.學習心理學-面向教學的取向(第三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