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能力是指從事教師這一職業的人所應具備的能力,包括基礎能力、教育能力、班級管理能力、教學能力、自我完善和發展的能力。本文主要從課程資源開發能力與課程評價能力出發,對中日教師在教學方面的能力進行比較。
【關鍵詞】教師能力 課程資源開發 課程評價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3-0026-01
一 中國關于教師能力結構的典型研究
教師能力指的是從事教師職業的人應具備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往往帶有教師職業的特點。教師能力,一方面是由多種單項能力有機組合而成的統一的整體,另一方面,又可根據各自的作用及適用范圍的不同,可以分為五種能力:教師的基礎能力;教師的教育能力;教師的班級管理能力;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師自我完善和發展的能力。其中,前四種能力都是從事教師職業的人必須具有的帶有專業性質和職業特點的能力,即教師的職業能力,而教師自我完善和發展能力則是建立在前四種能力之上的更高層次的能力。五種能力共同組成教師能力的完整結構。
二 日本關于教師能力構成的典型研究
日本的學者西昭夫通過研究,曾提出教師應具備八種基本德能力:客觀地把握學生個性,并能對其進行個別指導的能力;深入探討所教科目和教材,研究、充實教學指導的能力;熟悉教育方法、技術和學習內容,應付各種教學情況的能力;教育評價的能力;正確處理學校管理、班級管理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能力;幫助和督促學生自主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協助和指導學生升學就業的能力。
日本文部省的咨詢機構教育職員養成審議會,在《關于提高教員師資能力的措施等》的咨詢報告中,就現行的教師資格證提出了建議。經過不斷的探討與修改,日本提出以下幾點有關現代教師能力的要求:(1)必須具備富有成效的教學和學習指導能力;(2)必須具備對學生強有力的生活指導能力;(3)必須具有理解和把握學生心理的能力;(4)必須具有教育管理的能力;(5)必須具有獨立的自修能力。
三 中日教師課程資源的開發能力比較
課程資源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資源是指對完成課程目標有利的各種因素;狹義的課程資源僅是指形成各種課程的因素的直接來源。
課程資源可分成素材型資源和條件型資源兩類。素材型資源包括教師的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的因素;條件型資源包括直接決定課程實施范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如人員、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境以及對于課程的認識狀況等因素。
長期以來,中國教師對課程資源的認識十分狹隘,許多學校和教師只看到教材(主要是教科書)這個唯一的課程資源。對廣泛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沒有形成意識。所以,當務之急就是要強化課程資源意識,提高對課程資源的認識水平,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更好地實現課程改革的目標。
在現今的日本學校中,增加了綜合性學習的時間。教師應教給學生的內容不僅僅是教學大綱上的示例,教學的內容還應由教師自己加以發揮創造,普通教師也必須進行一定的課程資源開發。教師提高自身的課程資源的開發能力成為日本教育界對教師們的要求。
教師是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主體,教師應具有能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開發及選擇課程資源的能力。教師不僅決定了課程資源的鑒別、開發、積累和利用,是素材型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實際上,教師自身就是課程實施的直接資源。
四 中日教師課程評價能力比較
課程評價的目的功能、目標體系和方式方法對課程培養目標的實現產生著直接影響,影響課程功能的轉向和落實。課程評價不但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要能發現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并幫助其發展,并了解學生在發展中的各種需求,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傳統的課程評價體現的是應試教育的傾向,評價的形式單一、內容片面、方法手段不科學,不符合現代教育的理念,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因此,教師要形成新的課程評價理念,掌握科學的評價形式和方法手段,以達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和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的目的。
然而在日本,一方面教育課程的立案、構成進行得很順利,但另一方面,在檢查、評價現行教育課程對學生的學習或經驗起了什么樣的作用,或將會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并在此基礎上重新編寫教育課程的學校卻很少。這說明日本有些學校課程評價意識淡薄,教師課程評價能力欠缺,課程研究不景氣。課程評價本來是蘊含在課程之中的,應把它和教育實踐相聯系,成為促進課程編成的契機。
參考文獻
[1]羅樹華、李洪珍.教師能力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2]任友群.日本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J].外國教育資料,2000(5):49~53
[3]韋世禎.提高教師能力,適應課改要求[J].柳州師專學報,2004(2):91~93
[4]李斌.關于教師能力結構的分析研究[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54~56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