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加強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事關重大。本文從分析當代大學生道德狀況入手,聯系市場經濟和網絡時代的實際,指出了新形勢下高校德育工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對加強當前高校德育教育實效性的措施及對策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大學生 高校德育 道德現狀 實效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3-0035-02
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務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合格人才,德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指出,學校是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這是對高校在大學生道德教育中責任的明確要求。2004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稱為新世紀、新階段加強和改進大學生道德教育的綱領性文件。其中指出,對大學生要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這既是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務,也是對大學生道德教育的要求。
一 當代大學生道德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大眾化教育時代的到來,高校生源素質顯著下降,學生道德水平參差不齊,高校德育工作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盡管如此,當前大學生道德的主流無疑是積極健康的。他們的自我意識明顯增強,熱衷自我完善,追求自我實現,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強調個體在社會活動中的主體性和獨立性,要求得到他人的肯定和尊重,這些都有助于大學生走向理性與成熟。但不容忽視的是,大學生們自我意識的增強好似一把“雙刃劍”,表現為一部分大學生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只求索取、不講奉獻、集體意識趨向弱化、個人主義傾向嚴重。
當代大學生在生活和學習方面則表現得更為務實進取,這當然值得肯定,但這種務實進取背后又帶有明顯的急功近利的傾向。一方面,他們往往把讀書僅僅作為謀得一份體面職業的手段;另一方面,則把知識與直接的物質利益緊密聯系起來。在人際交往方面也表現出重物質回報,與他人交往時具有明顯的目的性和效益動機,而對于不能直接帶來物質利益的人和事則采取不聞不問的漠然態度。
改革開放歷經三十余年,市場法則和競爭機制早已滲透到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并形成了強大的社會導向,深刻地影響著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各階層人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這對當代大學生的成長固然有強大的激勵作用,錘煉了他們勇于挑戰、敢于競爭的心理素質,為將來更好地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同時,由于長期身處應試教育環境,素質教育的缺失使他們在面對挫折時缺乏應有的心理承受能力。近年來,因心理問題導致的大學生傷害和自殺事件、踐踏社會公德事件多見諸于報端。
二 新形勢下大學生德育工作的機遇與挑戰
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要求高校廣大德育工作者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結合大學生的實際開展工作,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積極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德育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遵照這部綱領性文件,高校德育工作在機遇與挑戰中穩步發展。
1.科學發展觀對高校德育工作的指導意義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為開展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指導思想。高校德育的對象是當代大學生,他們與其他社會群體相比具有自身的特點,因材施教顯得尤為重要。21世紀是一個弘揚主體性、實行“主體教育”的世紀,在高校推行“主體教育”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的。“主體教育”旨在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能動性、自主性和自覺性,使教育過程成為受教育者自我認識、自我選擇和自我完善的過程。因此,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開展高校德育工作,毫無疑問地準確把握了德育教育的主旋律。
2.網絡對高校德育教育的利與弊
眾所周知,當今社會已進入網絡時代,知識者與網絡的緊密聯系也成為社會的一大景觀。網絡所具有的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等優勢是其他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德育教育的影響力憑借網絡得以增強。首先,得益于網絡,大學生德育工作突破了以往的時空局限。其次,網絡本身的特點即資源共享使得德育教育的效率大大提高。網絡的交互性、平等性、虛擬性等特點,增強了德育教育的可接受性。另外,網絡的開放性也使得高校德育工作從單一單調的理論而變得極其豐富,一改過去的空洞乏味,而向靈活多樣的方向發展。
不可否認,科學技術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對網絡的過度依賴也導致人的社會屬性大打折扣。人們之間由于缺乏生動、感性的聯系而引起人際情感的疏遠,誘發心理疾患,久而久之,導致人們交往能力的下降,真實可信的、安全的人際關系的缺失最終可能導致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錯位。因此,身處網絡時代,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積極引導大學生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辨別真善美和假惡丑的能力和自制能力,教育大學生樹立和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乃是當務之急,只有這樣才不至于在高科技面前迷失方向。
要使大學生道德素質提高這一課題最終落到實處,歸根結底還要依賴于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積極探索與實施。
三 改進高校德育水平,探尋具有實效性的措施與對策
1.加強德育環境建設,擴展大學生心理優化的途徑
德育以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為己任,它不僅要解決大學生的思想認識、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問題,而且要解決學生的各種心理問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須從建設德育環境、完善德育途徑入手,構建德育網絡,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在研究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優化這一課題時,除了要關注大學生思想認知這一內因外,還要注意形成外因條件的德育環境的建設。各高等院校應從構建良好的校園人際關系、舉辦人文學科講座、發揮學生社團的作用等方面著手,營建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社會各界也要密切關注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促進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全面開展。全社會齊抓共管,形成維護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合力,最終實現高校德育的可持續發展。
2.注重實效性,提高大學生德育素質
在工作方法上,應改變以往的重形式輕實效、重理論輕實踐等做法,從改革德育教學方法、行為評價、社會實踐、網絡德育、自我教育等方面尋求高校德育方法創新的途徑。
社會實踐是培養大學生優秀思想品德的有效方法,即通過參加公益勞動、社會調查、社會服務、勤工助學等各種社會活動,使大學生感悟時代主流、廣泛接觸社會。社會實踐活動具有綜合效應,不僅可以讓大學生體驗到書本中、課堂上體驗不到的情感,而且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責任心和成就感,有助于走上社會后人生價值的實現。
3.以全社會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契機,積極推進高校德育教育的大發展
十八大報告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概括為“三個倡導”,從一定意義上講,它是衡量社會主義囯家公民素質高低的坐標和尺度。十年來,國家大力推動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為高校展開核心價值教育打下了堅實基礎,必須用好這些有利條件,積極推進高校德育的大發展。高校不僅要牢牢抓住思想政治理論課這個主渠道,還要“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讓核心價值的引導充分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
總之,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是一個浩大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教育雙方的積極配合,更要求全社會齊抓共管;不僅需要認清現狀,還必須把握時代脈搏,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德育工作的新途徑、新辦法。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當代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才能開創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李永臣.對新形勢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8)
[2]盧麗君.高校德育論壇研討: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N].中國教育報,2006.3.28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