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作為德育教育的主要課程,它擔負著育人的艱巨任務。經過多年的研究與探索,初步形成了基本的教學思路和德育教育途徑,但教學過于封閉也是不爭的事實。如何由封閉走向開放是當下急需研究的課題,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要想實現課堂教學的開放性,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 開放教學內容,提高教學實效
新教材,特別是品德與生活、低年段品德與社會學科有些課的文字內容較少,多數是幾幅插圖,配有較少的文字。編者的意圖只是給教師提供一個案例或一個思路,讓教師根據實際去加工、重組。并且有的教學內容只適用于某一地區的學生,如有關家鄉環境、物產等方面的教學內容,是針對某一個地區環境特點,并不一定適合所有地區。也就是說課本內容再豐富,也不能窮盡整個生活,很難顧及到兒童的個性差異,兒童生活的環境差異。這種情況下只有開放教材,針對兒童的生活實際,捕捉兒童生活中有教育意義的內容,及時把兒童生活的問題、發生的社會現象等及時吸收到課程內容之中,才能真正詮釋課例中所蘊含的道理。因此品德與生活/社會的教學活動內容必須是開放的,向兒童實際生活開放,向兒童生活的社會開放。
1.教材內容向生活開放
教學中,教師不能局限于教材,而是要把教材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找準教材與學生實際的切合點,巧妙地選取學生身邊的事例整合教材,促進學生道德行為目標的達成。如在教學《愛是回報》一課時,除了結合教材圖片的內容展開教學,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家人為你付出的事例,最使你感動的一幕。這時,學生就會在記憶中搜索:小時侯,生病了,到醫院扎針,我在這邊哭,媽媽也在哭;在暴雨中爸爸打著傘,頂著大風,艱難地背著我上學……每位學生都談出了自己的切身感受,甚至感動得流淚,由此產生了回報家人的強烈愿望。此時,愛是回報,已完全內化成學生的自覺行動,使學生對親人的感激之情得到了升華。
2.教學內容向社會開放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性質的“開放性”,強調課程內容要根據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和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有彈性地吸納鮮活的社會生活事件。陶行知說過:“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教學中可選擇學生看到或親身經歷的社會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會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教學《買東西的學問》一課時,使學生在模擬游戲中知道如何買到物美價廉的東西,并能在買東西的過程中,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教師可適時結合社會的實際現象組織討論:是不是我們學會了買東西的一般本領后,就一定會買到安全放心的東西呢?同時,對當今不良的社會現象進行分析:為什么假貨如此多?為什么飯店用地溝油?為什么大棚里的西紅柿要抹藥?為什么生產毒奶粉、毒膠囊?這些現象需要我們深思:是商家不明白這樣做對別人是有害的嗎?還是他們覺得吃這些有毒的東西能增強人的抵抗力?通過分析、討論、交流,得出結論:不法商家是為了獲取一己私利才無視別人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危。再進一步延伸:為了解決這一不良現象,你有哪些好辦法?那么,每個人長大后在社會的不同崗位工作,如果你是商家或監管部門,該怎么樣做?由此,道德教育水到渠成,無需任何強加、口號式的教育。
二 開放教學時空,深化道德認識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是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的,“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成長”,這是杜威教育哲學的基本命題的主張。本課程內含了一種校外課程的理念。因此,教師不能被教室所局限,可以到大自然中去欣賞、觀察,到工廠、農村去參觀訪問,到社會上去調查了解。如教學《小豆子大學問》一課時,可結合本地的主要農作物水稻的種植過程進行教學,打破時空的界限,讓學生留意觀察,參與刨地、育苗、插秧、除草、收割、脫粒等主要環節,通過這樣連續的觀察體驗,特別是插秧、收割時,為了搶農時,父母起早貪黑地辛勞,累得腰都直不起來,學生看在眼里,會感同身受,從而真正地認識到了糧食的來之不易,自然地萌發出珍惜糧食、尊重勞動人民的情感。
總之,只要是教學活動的需要,哪里都可以成為教學活動的課堂。課堂應具有廣闊的空間,是開放的課堂、流動的課堂。教學時空的開放性就是體現在教師適時通過品德課和家庭、社會廣闊的教育空間對學生進行教學,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 開放師生關系,創設和諧氛圍
為了實現課堂效益的最大化,教師應做到尊重學生。兒童擁有自由表達意見并得到成人傾聽和認真看待,教師要用心傾聽學生意見并予以認真看待。學生擁有了意見表達權,就是在更大的程度上凸顯了學生的權利主體地位。
在課堂上,教師常以和藹溫和的面容出現,就會使學生有一種安全感與信任感。即使學生的回答是令人不可思議的,甚至是可笑的,教師也不應去指責、挖苦,也不要直接否定孩子的答案、看法,而應循循善誘,不急不躁,娓娓道來。在和風細雨中,把學生的認識、人生觀引到正確方向上來。而不是用命令式的語言,告訴他們該如何做。
為了使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教學更好地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培養出自信、樂觀、寬容、豁達、負責任、有愛心的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公民,教師就必須在課程的“開放性”上深入研究,使教學達到實效。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