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合作學習作為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目前已在絕大多數學校的課堂教學中得到運用。每一學科的課堂中都能見其“影蹤”,這足以證明,廣大教師已經有意識地把這種教學模式運用于教學之中,在思想上接受了這種新的教學理念,使原本安靜而規矩的課堂變得熱鬧而有生機。教師從講臺上走到講臺下,走進學生中間,身份不再是“居高臨下”,師生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效果都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小組合作學習能使學生暢所欲言,使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充分的合作學習,在既定的教學目標下,齊心協力、互幫互助、取長補短,從而產生1+1大于2的合作教學效果。長期合作學習還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健全學生的人格。但是,目前課堂中一部分合作學習存在一些問題,合作學習的效率較低。多數討論、交流僅停留在形式上,而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合作。
在新課程的課堂上,常見的合作學習形式是:教師把在課前準備的幾個問題拋給學生,讓前后桌的若干名學生臨時組成一個小組進行討論交流,然后各個小組各推薦一名發言代表來匯報學習成果。但是這樣的學習方式常常容易使課堂秩序混亂,學生七嘴八舌,教師無法對場面進行調控,合作學習的內容沒有一定的探討價值,有的學生甚至談論一些與課堂無關的問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小組合作前缺少讓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教師不能給學生充足的合作時間,忽視了對學生合作技能的訓練與培養,使合作學習的“含金量”大打折扣。
如何讓合作學習真正落到實處?這是個值得每一位教師深思的問題,需要教師在許多細節問題上多下工夫,提高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一 有效分組
如何分組、怎樣分組對小組合作學習才有幫助,這是擺在教師面前的第一個問題,是按性別、按性格、按能力、按興趣愛好還是按座位次序來分組?
每個學生都有其各自的特點與優勢,有不同的潛能,合作學習大多采用異質分組,既小組內各成員間形成性別、學習成績、能力方面的差異,由于每個小組都是異質,連帶產生了全班各小組間的同質性,這就是合作學習的分組原則——組間同異、組內異質。它為小組成員間內部互相幫助提供了可能,而組間同質又為全班各小組的公平競爭打下良好的基礎。讓每個小組之間既是獨立的個體,又是一個整合的整體。
二 選好組長
大家都知道“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這個道理,選好一個小組的組長是首要條件。一個小組順利而又有秩序的自主學習,小組內的小組長要慎重選擇。小組長一定要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還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在總體把握上,要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要“服眾”。
“選舉”方式應由小組成員自己選出代表。這樣選出的組長能得到同學們的公認和信任,心中自然充滿自豪感和使命感,必然會努力做好。對其他同學來說,也有一種主人翁的感覺。隨著小組的不斷變動,“代言人”也在不斷變化,每個學生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和自己的特長而成為小組內的組長,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從中獲得成就感,這對自主合作學習尤為重要。
三 合理分工
在教師組織合作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當教師或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聲的現象,小組內每個人都在發言,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不能認為組建了合作小組后,學生圍坐在一起,進行簡單的議論,就會產生合作效應。而是組內成員應有一定的分工,每一位學生都有“活”干,而且要輪流擔任,增強生生互動的有效性。
四 教師指導
合作學習的成功與否,同教師的引導與參與密不可分。教師不僅是課堂的掌控者、知識的傳授者,更是課堂的組織者、合作的參與者和學習的幫助者。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有能力解決隨時出現的意外問題和有效問題。合作學習的實效,僅僅依靠教師事先的設計遠遠不夠。教師在備課時要有前瞻性,能預測在活動中出現的種種問題與狀況,并能靈活地處理和有效地指導。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要參與討論、探究、交流,需要以自己的獨立見解和認知能力作為支撐,如果學生沒有自己的觀點,就直接參與合作學習,那么合作學習就失去了本身的意義。只有讓學生在自主、輕松、和諧的氣氛中互相討論,才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能力。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實施不是一朝一夕能達到的,只有通過在課堂中的點滴積累,不斷探索、努力研究,才能使合作學習形式更完整、合理和有效,才能逐步走向成功,使素質教育在原有的層次上有所提高。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