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高中生由于受到社會、家庭、學校期望值過高的壓力影響,心理承受壓力弱,進而引發了許多難以預料的事件。尤其是學困生個性特征表現偏執、自卑,在學習生活中不思進取,自甘落后。如感覺自己在班集體中沒有地位;同學們互相聊天,學困生們很想參與加入,可就是不知怎樣開口;同學們在一起海闊天空討論問題,學困生們很想發表自己的見解,卻不知從何談起。這種現象往往是自卑心理引起的。自卑使這些同學失去了自信,失去了面對生活的勇氣,使自己經常處于懦弱狀態。這類學生雖然為數不多,但其潛在的危害不可低估。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重視學生這方面的心理傾向,及時分析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幫助學生走出逆境,健康成長。
自卑是自我意識偏離后所產生的一種情緒體驗和在這種情緒支配下擔心失去尊重的心理狀態。有自卑感的學生往往會對自己的能力、品質等做出偏低或消極的自我評價,希望自己能一鳴驚人,但又唯恐自己做事不力,被別人恥笑,于是在機會到來時瞻前顧后、優柔寡斷,在學習中缺乏信心,甚至對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學習任務或班級工作也會因自嘆無能而輕易放棄。
一 學生產生自卑的誘發原因
1.多次失敗與挫折的積累
從初中升入高中,從學業上看,學習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加大,理解綜合層次的提高,加大了學習難度;從學生成績上看,聚集了相當部分的優秀生。回想初中階段的學習,自己的優越感蕩然無存,又由于自己的性格,不愿吐露給別人,積壓在自己心里,也不積極地分析失敗的真正原因,這樣長期發展下去,必然損害自己的上進心,從而喪失自信心,導致自卑心理的形成。
2.別人長期過低的評價
由于一些學生成績不好,形成了一個特殊群體,被稱作學困生。他們很少與同學接觸,與同學缺少溝通,得不到理解與支持。而在家庭中得不到溫暖,有的只是嘆氣與批評。有的家長動輒就罵孩子“太笨”“沒出息”,拿自己的孩子與優秀學生比較,而這種比較往往只看結果,不看過程和基礎,越比越自卑。有的教師對學習不好的學生也易忽視,甚至視之為“不可雕的朽木”。如某中學數學老師在一次小測驗結束后,拿著一個考了11分的同學的試卷,在全班同學面前說:“咱們班某某最愛吃油條了,你們看看兩根油條多直啊!”可以想象,這時這個學生是何等的無地自容,這樣做無疑是雪上加霜,更加重了他們的心理負擔,從而加重了他們的自卑心理。
3.生活、身體條件欠缺
現實生活中,總會有些家庭條件較差,無論是生活條件,還是其他方面與條件較高的同學相比差距很大,無形中給這部分同學產生了壓力,總認為自己生不逢時,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不能正面人生,從而產生了自卑心理。再者因個人某些方面的心理缺陷,他們都會覺得低人一等,甚至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長期下去,也會產生自卑心理。
4.不合理的自我目標
有的學生對自己總會持有“應當怎樣”,“必須怎樣”或“達到怎么樣的名次”的學習要求,殊不知在目標確定到實現的進程中還受到諸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而一旦實現不了既定目標就難以適應,進而自我否定,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降低自身的可信度,于是自責、自棄,形成自卑心理。
二 克服學生自卑心理的做法
1.作為學生,要正視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要敢于正視現實,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以積極向上的心態去看待生活中的不快,有挫折、有坎坷應當看作是鍛煉自我的時機,丟掉包袱,輕裝上陣,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迎接所面對的一切事物,即使失敗了,也不要詆毀自己,從失敗中總結教訓,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2.作為父母,應當對孩子作出正確的評價
把自己良好的愿望化作關心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動力,多看孩子的優點,善于捕捉他們的閃光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很深刻,對孩子的了解也清楚,尤其是孩子的性格。對孩子取得的成功要給予正確的肯定,激發孩子錦上添花。對孩子的失敗要幫助查找原因,鼓勵、引導、總結教訓,不要有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語言和舉動。因為家庭是孩子的避風港,是心靈的寄托。
3.作為教師,應一分為二地看待學生
對于學困生教師更多關注,盡量雪中送炭,切忌在給“尖子生最優惠待遇”的時候,把后進生遺忘在角落。不要忘記“在你的諷刺里有牛頓,在你的鄙視里有瓦特”。給他們指導學習方法,只有批語沒有建議,會給學生造成心理上的傷害,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與班集體越走越遠,最后發展到孤僻、自卑。
4.開展磨難教育,培養學生堅強的毅力
毅力是一種意志力,是人心理活動能動性的集體體現,離開了這種能動性,人就無法在學業上、事業上有所成就。任何人在成長過程中不可能一帆風順,挫折失敗總會不期而遇。只有敢于解決困難和經受挫折的考驗,才能適應社會。教師應培養學生面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有意給予不恰當的批評,事后給予解釋。適當向學生提問,增強學生解答問題的能力或增強學生不能解答問題時的心理承受能力,培養學生堅忍的毅力。
5.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
外界環境是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的一個主要原因。對于有自卑心理的學生,應給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班主任要創設良好的班級氛圍,使學生感到溫暖,使他們受到重視,實現自己的價值,體會成功的喜悅。如在課堂上創造機會讓他們發言,表達他們觀點,展示他們的內心世界;在集體生活中,讓每一位同學都參與,讓他們把能力有機會發揮出來,以此培養他們的自信心,消除他們的自卑心理。
總之,作為教育工作者要針對不同個性的學生,因材施教,將不良的行為及心理狀態消滅在萌芽狀態。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會的力量,多渠道、多方位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