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目前的中小學教學存在一個突出的問題:教師很辛苦,學生很痛苦,然而學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解決這一問題有很多種方案,其中一種方案就是教師必需要掌握有效教學的理念以及有效教學的方法。
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因而,要求教師要有對象意識,教學不是唱獨腳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也就是說,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思想。另外,要求教師有全面的概念,學生的發展是全面的發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學科的發展,教師千萬不能過高估計自己學科的價值,而且也不能把學科價值定位在本學科上,而應定位在對一個完整人的發展上。
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教師在教學時既不能跟著感覺走,也不能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不同于生產效益,它不是取決于教師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于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
有效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階段:教學準備、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
一 教學準備
一個教師在準備教學時,必須要解決下列問題: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材料的處理與準備、主要教學行為的選擇、教學組織形式以及教學方案的形成等。
教學目標是老師專業活動的靈魂,也是每堂課的方向,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然而,部分教師對此研究得不夠,往往誤把目的當作目標。規范的教學目標應包含四個要素:(1)行為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因為判斷教學有沒有效益的直接依據是學生有沒有獲得具體的進步,而不是教師有沒有完成任務。(2)行為動詞必須是可測量的可評價具體而明確的,否則就無法評價。(3)行為條件是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為評價提供參照的依據。如“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了解環境保護要從我做起的道理。”或“在10分鐘內,學生能完成15道選擇題?!保?)表現程度指學生學習之后預期達到的最低表現水準,用以評量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達到的程度。
二 教學實施
教學實施主要是指教師為實施教案而發生在課堂內外的一系列行為。一般來說,教師在課堂里發生的行為按功能來劃分主要有兩個方面:管理行為與教學行為。課堂管理行為是為教學的順利進行創造條件和確保單位時間的效益;而課堂教學行為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指向目標和內容的,事先可以作好準備的行為稱之為主要教學行為;而另一種行為直接指向具體的學生和教學情境,許多時候都是難以預料的偶發事件,因而事先很難或根本不可能作好準備的行為稱之為輔助教學行為。綜上所述,課堂教學實施行為可以分為主要教學行為、輔助教學行為與課堂管理行為三類,每類行為的指向、類別及決定因素詳見下表。
課堂教學行為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綜合體,每個教師不可能非常熟練地掌握每一種技能,而且也沒有必要。在選擇主要教學行為時,教師應根據自己的特點,盡可能地發揮自身的優勢,彌補自己的不足,這是最重要的。如有的教師可能粉筆字寫得不好,讓他花很多時間去練習,結果也不一定有多好,但是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好,那么他就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語言優勢,利用電腦或投影儀來代替自己的板書,照樣可以成為一位優秀的教師。
三 教學評價
許多人以為評價與考試測驗沒有什么區別。其實,評價的主要功能是改進或形成,而不是鑒定或選拔。它的直接目的是為教師改進教學或學生后續學習提供全面而具體的依據,而不是給學生分三六九等。學生學業成就的評價是指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價值判斷的活動,即測定學生是否達到教學目標及其達到的程度。因此,它是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也是衡量教學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標。假如評價的結果是學生取得了進步,說明該教師的教學是有效的,反之,教師的教學就沒有多少效果。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所說的有效教學方法不是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