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我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是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實踐證明,只要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我們的教學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呢?這就需要激勵性的課堂評價。小學階段,獨立意識尚未形成的小學生非常看重教師的評價,所以在課堂中,教師的評價語言會直接影響到小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及思想感情的發展。一節好課,要有一種內隱的“魔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形成這種魔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師精的課堂評價語言。
廖老師執教的《愛寫詩的小螃蟹》,讓我們感到了精彩的評價語言中所綻放出來的智慧與愛,看到了學生在語文課堂成長的幸福。本文采擷幾個片段,來品味一下廖老師的精彩語言:
[片段一]
師:這里,有一個生字,“吟”,吟誦就是有節奏地朗誦。(生依次復述“吟誦”一詞的含義)我們學過古詩,誰來給大家吟誦一首詩?
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越來越投入,搖頭晃腦吟誦古詩,老師笑著說:“這就是吟誦。”
于是,我們看到廖老師的評價語簡潔明了,不冗長,不含糊,對于特意要強調的某個方面,講得更清楚。教師通過讓孩子親身體驗,不但展示了閱讀積累的古詩,讓語文學習與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鏈接,而且讓孩子體會到了這個生詞的含義,更好地理解詞語。
[片段二]
師:課文怎樣寫這只小螃蟹的?請你帶著問題讀課文。
生自讀課文。
師:表揚三位同學:(指第一位)讀的最快,讀完后能夠靜心等待(強調靜心);(指第二位)讀得最慢,能認真讀完(強調認真);(指第三位)讀的聲音比以前響亮(強調進步)。
讀書就是要有進步!(掌聲響起)
新課程強調對學生的尊重和賞識。教育,是一種溫暖的撫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廖老師的評價性語言都是發自內心的,真誠而親切。課堂上,老師善于從學生的表現中,敏銳地捕捉到他們的閃光點。這樣的評價語言,在肯定學生進步的同時,也讓我們感到語文不僅是知識的教學,更是人文關懷,人格教育,讓不同程度的孩子在語文課堂上得到發展。快者須靜心,這是做事學習之必須;慢者須認真,不必倉促不安;弱者無須自棄,進步才是目的。這一點比知識的掌握更重要。這樣的課堂,怎能不如磁石,深深地吸引著每一個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我們感受到學生成長的幸福。
[片段三]
(教師出示句子)“我的詩寫得好嗎?”他希望別人喜歡自己的詩,誰能讀出他的心情?
學生紛紛舉手讀,教師用不同的提示語引導:他迫不及待地對海龜說:(生讀出迫不及待地語氣)“你,我的詩你喜歡嗎?”他渴望地說:(生讀出渴望的語氣)“你能讀讀我寫的詩嗎?”
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的語氣有了不同的變化,從朗讀中我們仿佛看到了小螃蟹渴望的心情。這樣的語言,引領著孩子們悄悄地走進了課文,升華了情感。
[片段四]
廖老師指導學生或識字,或理解,或朗讀,或思考,無不閃爍著老師育人的智慧。我們來看一下教師在結尾處的設計:
如果讓你對文章中的一個人物說一句話,你會說什么?
(學生紛紛發言,多是對小螃蟹的話。)
師:你們是會欣賞的人,會欣賞,會鼓勵。難道生活中你對不欣賞的人就沒有話可說了嗎?這種態度我可不欣賞呀。
(學生再次發言,就有了對海浪的真誠勸告,有了對尊重的理解和思考,孩子們的發言也變得更加精彩。)
廖老師在學生的不足之處給予指點,在學生思維盲點處予以點撥,從多個角度、不同層面激發學生思考。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人生哲理的課堂,孩子們在思考中開始有所感悟。
廖老師的課堂評價語言不是單一、老套的,而是靈活多樣、隨機變化、注重創新,學生就想聽、愛聽、聽不厭煩,從而激發起學生積極發言的欲望,思維處于活躍狀態,思考問題也就更加敏捷,回答問題也就更迫不及待了。學生聽有內容,聽有要求,聽有目的,聽有方法,聽有訓練,在廖老師的課堂上表現得十分充分。“讀書就是要有進步”“動作迅速的同學,學習效率就高”“讀書就是要有思考”,這樣閃爍著智慧的語言引領著學生的思考。在這樣的課堂學習,學生得到的不僅是知識的收獲,更是思想的啟迪。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廖老師充滿魅力的課堂評價語言,令人欣喜、令人激動、令人回味,揚起學生自信的風帆,激發學生探索的熱情,讓學生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審美的樂趣,獲得思想的啟迪。作為語文教師,讓我們關注課堂評價,讓評價語言的精彩生成課堂的精彩。
精彩的課堂如同師生的智慧共同烹調的一場“盛宴”,那藝術化的“評價”就是餐中必不可少的調料,使課堂生輝,讓師生回味。教師恰當的課堂評價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賞識,一種啟發,一種幫助,一種激勵,一種人文關懷,既關注和賞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關注和賞識學生在學習過程與運用方法的優良行為,更關注和賞識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讓我們更好地運用評價機制,使教與學達到更高的境界。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