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提高寫作水平和質量,筆者從三方面淺談了如何積累寫作素材的體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加強學生的閱讀能力;重視每節課,發揮每篇課文的作用。
【關鍵詞】寫作 積累 觀察 閱讀 發揮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3-0088-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作文教學中,要求學生說真話、說實話、說心里話,不說假話”。寫作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以及感受、想法和體會寫出來,因此,教師在寫作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和寫作質量,要想辦法傳授寫作方法,教給學生如何積累寫作素材,為寫好每篇文章打好基礎,做好寫作準備。下面筆者淺談如何積累寫作素材的幾點體會:
一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是人腦通過感官對客觀對象的感知活動,是寫作的一種基本功,學生在寫作文的過程中要想有話可說、有文可寫,必須在平時的生活過程中對周圍事物和環境以及人的舉止言談進行仔細觀察,只有進行了認真觀察,才能總結出好的素材,才能寫出真人真事的文章來,才能使文章有根有據,讀者讀起來才能讀出點美味出來,才能吸引讀者,因此,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觀察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積極性,特別是解決學生寫作時面臨的無從下筆或無話可寫的感受。如寫一處景物,教師要指導學生細致地、多角度地觀察,即應觀其靜態,又要察其動態,還要教學生調動多種感官,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多角度和多方面進行觀察,這樣會對景物了解得比較細致,寫起來也會得心應手,只有在平時的學習中多觀察、多寫、多練,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只有教師傳授給了學生觀察的方法,學生才會用心捕捉自己的親身體驗,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都按時準確地記錄下來,從中激活學生潛在智慧,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地用新穎流暢的寫作特點和語言把作文寫好,只有長期反復的觀察和練筆,才會促進學生觀察的興趣,才能培養觀察能力。
二 加強學生的閱讀能力
寫作是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的一種方式,寫的內容是否生動,有無表現力和感染力,文章布局是否有條有理,字詞句是否運用準確,能否突出中心思想,這些都是基本功,都能體現一個人的寫作能力,因此,教師要結合范文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讓學生把范文讀出“味道”來,因為都是基礎,沒有讀就無法寫,要培養學生閱讀的良好習慣,要引導學生多讀多寫,以讀領先,讀是寫作的前提,寫是讀的延續和發展,讀得多則熟,熟則巧。一個樂于讀書,有良好讀書習慣的學生,不僅能增長過人的才能,而且能獲得高尚的精神生活,并學會熱愛生活,這對寫作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葉圣陶先生曾提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的觀點,這是廣大語文教師所追求的至高目標,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能力的提高,語言的準確運用以及文章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的增強往往是從閱讀各種文學作品中得到的,因此,在指導學生寫作的實踐中,加強學生多閱讀各類文章是提高寫作能力的基礎,一定要把閱讀放在實處,從閱讀中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尋找解決方法,從中引導學生勤思考、勤動手,激勵學生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見解,總結寫作方法,提高寫作能力,還要在作文教學中巧妙設題,一題多作,多向命題,同一材料去多角度立意,圍繞一個主題多方面搜集材料,使學生學會變題、變料、變法,使學生思維靈活、廣闊、流暢、獨特,有事可記可寫,有議可發,寫出的文章也能初步做到:開口小,挖掘深,選材巧,立意新,有效地克服了假、大、空的弊端,使讀言訓練目的真正得到實施,讓學生充分感受知識性的滿足和成功的喜悅,通過閱讀打開學生禁錮思維的枷鎖,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審美價值觀,培養學生美好的語感和想象能力,為寫好作文奠定基礎。
三 重視每節課,發揮每篇課文的作用
現在,一個班每周只有不超過兩個小時的作文課時間,要靠這點時間很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作為語文老師,我們要想辦法另找時間來補充和加強作文教學,筆者認為把作文教學融入每一篇課文中,貫穿到每一堂語文課中是有效可行地,每一篇課文教師都可以把它作為優秀的作文范文來給學生講,從字、詞、句著手,再到段、篇、章,讓學生認真學習寫作特點和寫作方法,掌握重點字、詞、句的運用,使每節課的教學與作文結合起來,做到每節課都有作文,在課堂中緊扣課文內容的同時,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在講授課文時訓練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讓學生掌握課文中的寫作技巧,讓學生重視課文中作者是怎樣安排寫作內容的,從而教會學生寫作文的方法,多途徑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有力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