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語文課本中的長文很多,大多數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但課堂時間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抓住重點、解決難點,必須長文短教,有所取舍,教師要精心設計,學生要積極參與。
【關鍵詞】長文短教 嘗試與思考 精心設計 學生參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3-0096-01
中學課本中的長文很多,所謂長文,是指篇幅比較長,文字比較多,內涵比較豐富的文章。這類文章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大都是名家所寫,有很高的文學價值,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很多。但課堂時間有限,要在有限的時間讓學生掌握全文,就必須長文短教。
一 長文短教的嘗試
司馬遷的《屈原列傳》,篇幅很長,一共12段,若正常教,至少需要4個課時。通過對課文的分析,我發現用兩課時也可以完成。
課前我對課文進行了仔細分析,并制定了教學方案,我確定的教學步驟是:導讀——點撥——精練。
第一步是導讀。課前布置學生預習,一是復習學過的《離騷》、《漁父》、《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搞清作者、屈原及背景的相關信息。二是閱讀《屈原列傳》,對照課文注解和資料初步疏通文意,弄清思想內容和寫法特點。
第二步是點撥。在字、詞、句方面,強調語境的重要作用,要求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利用語法分析等方法,推斷實詞和虛詞的含義。在思想內容方面,設計幾個問題:(1)屈原有哪些才華?(2)屈原的一生用課文中的哪幾個字可以概括?(3)屈原有什么樣的精神和品質?
第三步是精練。這篇文章很像高考試題,材料新,知識舊,因此我把文章設置成一道高考題,讓學生鞏固知識點,提高做題水平。
在課堂中,我只起“穿針引線”、適時點撥的作用,學生才是課堂的主角。
二 長文短教的幾點思考
除了自己教學實踐,我還積極聽課,對長文短教逐漸有了一些自己的見解。我認為要做好長文短教,需要老師精心設計課堂,也需要學生積極參與。
1.教師在課前要精心“選點”
著名特級教師余映潮說過:“無論怎樣處理,無論運用什么手法,長文短教都重在一個‘短’字,這個‘短’字,又主要表現在‘點’上。長文短教的主要技巧在‘選點’。”也就是說,長文短教的側重點是“短”字,而短的主要技巧在“選點”上。那么,如何選點才能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學到最多的知識呢?
第一,找準切入點。長文的知識點繁多,結構復雜,找到了切入點,就找到了教學的突破口。選好文章的“切入點”,不僅是教師教學的一種手段,更應潛移默化為學生的一種語文閱讀能力,使他們以后在閱讀長文時能迅速把握文意。
第二,找準重難點。教學重點是一節課中最重要的知識,教學難點是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或技巧。課堂教學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掌握重點和突破難點的過程。教師備課時要找準重難點,并設計出解決方案。
2.教師在課堂上要巧于點撥
對課堂中出現的重難點,學生在解決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教師要巧妙點撥。如《高祖本紀》中提問學生:本文哪些地方體現出了“不虛美、不隱惡”的史家傳統?有些學生較迷茫,因為本篇重在寫劉邦的成功,因此,那些表現劉邦人品其他方面的內容,在本篇并未著力敘寫。教師點撥學生細讀本篇劉邦的一些言行,如詐稱“賀錢萬”,學生自然總結出劉邦性格中無賴的一面。
3.教師要精選訓練點
如果想要提高“長文短教”的課堂質量,只是找準“切入點”抓住“重難點”還遠遠不夠,還要通過訓練進行落實。要選擇文章中最有價值的訓練點進行訓練,對訓練過的知識點,要勇于取舍。
4.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我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也就是說,教師不能包辦課堂,而應激勵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課堂,做課堂的主人。長文短教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師生互動,才能取得最好的課堂效果。如在教《祝福》時,對于柳媽的形象,學生討論熱烈。有的學生說柳媽是個“善女人”,有的學生說柳媽是個“長舌婦”,是殺害祥林嫂的劊子手,雙方爭執不下。我點撥學生注意當時的社會環境,學生最終得出了一致的結論:柳媽是導致祥林嫂死亡的一個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長文短教可以提高課堂效率,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長文短教的方法和技巧很多,我會繼續探索下去。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