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發揮學科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才能提高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理解程度,提高教學有效性。本文對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提高進行了相關闡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有效性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3-0105-01
一 教師的自我提升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的基本功不僅在于對教材知識點的熟悉度,還在于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創新。為了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在日常教學工作中,不僅要吃透教材,研究新的教學方法,還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找出差距,找到自我提升的途徑。
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教師的自我修養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不少教師都覺得小學語文知識點簡易,教學過程簡單,對于個人的能力提升作用有限。甚至有些教師把自我的提升重點放在純粹模仿優秀公開課上。當然,公開課的教學方法與示范課的閃光點對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有著顯著作用。但我們更要考慮到,教學的主體是學生,要多反思自己對學生的心理有幾分掌握,對學生各階段的心理與生理發育情況有幾分了解,如何結合學生的生活狀況與情感層次更好地去教學。這些反思內容不僅體現了小學語文教學應重視對于學生的研究,還體現了教學不應存在層次高低之分,一個大學教授與一個小學語文教師來比,并不是說大學教授所教的內容更深奧,其教學水平就越高。如果讓一個大學教授去教小學語文,重視說理性的教學方法只會激起學生的反感,讓教學有效性大打折扣。
因此,教學重在因材施教,要想做好小學語文教學,真正地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教師自己要提升與學習的地方是無止境的。不僅要學習兒童心理學,還要了解不同階段學生的心理發育情況與情感需求;不僅要深入學生的現實生活,還要從學生的言行中去歸類其性格特點,并以此來進行更好的課堂互動。
教學是一門結合語言與肢體的藝術。教師在進行自我提升時,一方面要明白理論的研究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必要基礎,另一方面要清楚,只有把理論知識落實到教學實際中才能真正服務于課堂。因此,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在常規性教案編寫中,要從語言的表達方式,提問的節奏與內容,課堂層次的有效導入入手進行合理安排。在教學過程中,還應重視肢體的應用。如在教學《贈汪倫》這首詩時,考慮到教學的有效性,為了增加學生的印象,筆者插入了情境表演,讓學生根據課本上的插圖或個人的想象來進行一場小話劇表演。這樣不失幽默而又帶著自主性選擇的小要求,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對當時場景的想像力。達到了讓學生設身處地去想象李白當時寫這首詩的心情與神態的目標。反饋到教學中,也提升了學生對此詩的共鳴,有效提高了教學效果與教學氛圍。
二 教師的教學方向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立足于教學實際,所有處于教學一線的小學語文教師都會有一個方向上的選擇。那就是在宣傳素質教學的大前提下,對學生分數的要求會直接影響到對教師教學水平的判定。只要學生的成績有所提高,不論教師的教學方法如何,家長都會認為教師的教學水平過硬。而如果一個教師過于重視對學生興趣的培養,不重視傳統意義上大量的基礎訓練與重復性做題,致使學生的成績下降,隨之而來的就是對教師教學水平的質疑與否定。
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對小學語文教學方向上的把握顯得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師應認識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開發學生潛能與學習自主性的鑰匙。所以,教學方法與手段上應堅持創新與人性化。另一方面,教師還應認識到,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基礎知識的牢固掌握,才能打下語文學習的終身基礎。重視興趣的培養不代表要放棄對于基礎的掌握要求。特別是小學初級階段的學生,識字與培養其正確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提高其語文水平的基礎。在進行教學方向的把握上,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以學生為主體,把教學目標進行量化,吃透教材:哪些是課本中設置為提升學生思想素質的內容,哪些是強調學生要完全掌握的量化性記憶要求,哪些是培養學生道德與性格的內容,哪些是用來啟發學生思維,開啟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內容等。這樣劃分清楚后,教師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大綱的編寫,這樣才能真正因材施教,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
三 結束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視學生體驗,走近學生真實生活,了解學生動態,并以此來設計課堂活動與教學分解目標,才能有效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不斷進行教學過程的反思與提升,才能真正達到教學相長,共同進步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龍.三部曲奏響識字新樂章——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的一點嘗試[J].學周刊,2011(29)
[2]鐘曉仁.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12)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