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小學德育教學主陣地的思想品德課,如何適應當前活動化教學課堂改革的形勢,全面實施新課改,是我們共同要研究的課題。
一 通過故事、游戲,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他們的多感官得到充分感應,使他們接受教育,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實際教學中有些抽象的道德概念很難被學生所理解和掌握,可根據小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適當補充一些榜樣人物的典型故事或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如教學《講謙虛》一課,導入新課時,讓學生邊看邊聽投影制作的《貓狗分肉》童話故事,然后提問:“好大的一塊肉,貓狗都沒有吃到,這是什么原因?它們錯在哪里?應該怎么做才對?你來說一說?”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樣引人入勝的開頭,學生興致頗濃,積極性一下子提高了。
游戲是一項適應兒童心理和生理特征的生動、活潑、趣味的活動,教師利用這種形式可把抽象枯燥的道德認識寓于趣味的活動之中,活躍學習的思維,喚起他們的注意力。如教學《團結合作》一課,讓學生先進行拔河比賽、吸球比賽,學生在熱烈的氣氛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了團結合作的重要性。
二 進行辨析、討論,深化道德認識
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是思想品德課的重要任務。在活動化課堂上,一旦教師講述的道德觀點被學生理解和接受,就可能成為學生道德行為的動力。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精心設定一些辨析、討論活動,增強教學的說服力,從而收到比較鞏固持久的教學效果。
小學生形象思維占優勢,對是非好壞的理解往往是具體的、個別的,分析問題往往是片面膚淺的,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要求,結合實際,根據學生實際,設計一些行為辨析題引導他們參與評價活動,從而明辨是非,深化道德認識。在教學關鍵處如能巧妙安排一些小組討論活動,既能營造一種無憂無慮的學習氛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往與溝通,又能從他人的觀點中捕捉信息,調整、深化自己的認識。
三 進行表演、豐富道德情感
情感是聯結教師和學生的紐帶,是加深道德認識、推動道德行為的“催化劑”。然而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尤其是小學生更離不開情感,為此,教師在備課時應吃透教材,深入體會,巧妙地利用教材中道德情感因素去叩擊學生情感的心扉,可創設與教學相適應的活動化教學情境,讓學生入境動情,激起共鳴。
移情體驗是激發學生情感的一種簡易可行的方法。如教學《講謙虛》一課時,運用插圖,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想:“如果你是孔融,怎么想?怎么做?如果你是孔融的哥哥,你又怎么想?怎么做?你還會對孔融說什么?”讓學生身臨其境,從言行上懂得謙讓,激起了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健康情感。
表演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對兒童有相當大的吸引力,他們不但喜歡看,而且樂于表演。在活動化教學中可根據教材的不同、內容的長短,輔以表演之類形式的活動,讓學生擔當教材中的角色,表演文中所描繪的形象,能使臺上臺下的學生都情不自禁地參與到直接體驗的活動中。
四 進行操作、實踐、指導道德行為
培養良好的道德行為,是思想品德課的最終目的。小學生實踐中,由于受心理和生理發育水平的限制,往往會產生道德行為和動機效果不一樣的現象。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將所學道理付諸實踐,做到知行統一。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