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者應創設各種活動,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并逐步培養他們在社會交際中的團體合作精神,發展與人溝通的能力。筆者以國內外學者對合作學習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結合作者在教學中的實踐和觀察,探討合作學習的策略及其利弊。
合作學習,又稱團隊學習、分享學習,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對這種模式進行研究和實踐,極大地推動了外語教學改革。它成功地引入了合作任務體制和獎勵機制,主張通過組內成員的大力協作完成既定的任務和目標。整個過程中,小組成員各司其職又相互依賴,“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
二 合作學習的實施的策略
理論應用于實踐。筆者嘗試將合作學習的理論應運用于教學實際中去。本次合作對象是高二年級50名學生,教學內容為“Freedom Fighter”。
1.分組
合作學習分組主要是依據學生不同的能力水平、需求、興趣以及所擅長的認知類型分組,主要分為異質分組和同質分組。斯萊文指出:異質小組由四人組成,包括一名優等生,兩名中等生以及一名學習困難者。分組完畢后就要確定組內成員的角色,小組成員各司其職。(1)組長:布置個人的任務確保組內各成員理解自己的職責并適時給予反饋。(2)監督者:確保每個成員都能參與到組內活動中去。(3)記錄員:記下答案和討論中的有效信息。(4)發言人:將全組的觀點展示給全班同學。
2.確定目標
合作學習不僅應重視學習者自身構建知識體系達成認知領域的目標,更應重視學習者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本節課的目標分成以下幾個層次:(1)掌握重要詞匯以及文章的基本結構(認知目標);(2)通過完成任務讓學生在完成活動的過程中培養協作交際能力(能力目標);(3)通過對美國20世紀60年代種族歧視狀況的調查,引起學生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注,從而深刻地認識到:人人生而平等(情感態度價值觀)。
3.設計任務
筆者在設計任務時主要考慮了以下幾方面的因素:(1)組別大小;(2)明確目標;(3)活動的評價機制;(4)學生參與活動的促進手段。如單詞的學習分為以下幾個步驟:展示、練習、應用。每組負責規定單詞慣用法的講解,教師進行技術指導,如詞匯記憶法介紹(合成法、詞根聯想記憶法、逆生法)。
在文章的閱讀方面,各組通過各種手段查閱信息,然后在課堂上展示。他們采用制作人物名片的方式介紹了主人公的情況,第一組完成后,全班同學以熱烈的掌聲感謝他們所做的資料整理工作。接下來輪到種族歧視調查組展示他們的勞動成果。“It is unfair. It is said clear in American constitution that man is born to be equal——”發言人的精彩演講博得滿堂喝彩。黑人生存現狀圖片的呈現令人震撼,引起強烈的共鳴。在理解的最后,筆者設計了一場記者招待會:每組派出一名選手模仿馬丁路德·金的演講《I have a dream》。接下來的提問由各組輪流充當記者提問每組的“馬丁”。但有一條規則:每組每人只有一次回答的機會,主要是為了確保每個人都能參與其中。角色扮演的形式營造出低焦慮的課堂氣氛,給膽怯的學生注入了力量。有一次,生平組同學必須回答一個難度較大的問題,但是積極的學生都已經回答過問題了,眼看這組就要失分,一個怯生生的聲音打破了僵局。“Can I have a try?”“奇跡!”其他同學驚嘆道。這是一個從不回答問題的女生。她的回答不算精確,但全場掌聲雷動,女孩綻放出了燦爛的笑容。
4.評價機制
教師在對小組活動進行評價時,需把握以下幾點:(1)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側重于學習過程的評價;(2)對合作小組集體的評價與對小組成員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側重于對小組集體的評價;(3)評價的內容包括小組活動的秩序、組員參與情況、小組匯報水平、合作學習效果等;(4)教師評價與自我評價相結合,注意從以教師評價為主向以自我評價為主逐步過渡。合作學習的評價機制改常模參照為標準參照,從強調個人競爭轉為重視組際競爭,變個人記分為小組記分。所以在實施過程中要建立雙重評價機制,即自評和他評相結合。本單元結束后,筆者設計了反映組內活動情況的評價表。其中95%的學生認為他們在小組活動中學會了許多交際的技能,包括如何褒獎與接受褒獎,如何委婉地提出異議而不傷害別人的感情等。課堂不再是優秀生“包場”,困難生退縮的地方。組內融洽的協作和組際激烈的競爭鼓勵他們從“I have to say”到“I want to say”,回答完問題后的成就感又為其學習提供了新的動力。
由于學生的自我評價是自我批評式的評價,所以在小組評價時,我鼓勵學生用表揚的方式來總結評價組內的同學,讓同學之間發現對方的閃光點。哪怕是一句話,也會使被評價的同學心中產生成功感、愉悅感,使他們覺得被同學認同、肯定。
三 反思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小組學習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1)小組討論時大多數學生不自覺地會用漢語交流,教師應及時給予必要的提醒和督促。(2)部分同學參與團體合作的意識不強。(3)組內權威現象嚴重。討論時優等積極分子控制整個過程,其他同學選擇緘口不言。
從理論研究到實踐操作均可以看出:小組學習確實是極具實效的教學方式和策略。它更強調動態因素之間的合作性互動,能在提高學習成績的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非認知品質。這里并不是說傳統的教學模式可以完全摒棄,而是應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