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地理教學要更新教育觀念,確立正確的課程理念
1.強調發展
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以區域地理和鄉土地理為學習載體的開放式地理課程,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以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和探究意識,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及可持續發展觀念,有利于學生的生活和終身發展。
2.面向全體
以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為本,兼顧優秀生、中等生和后進生,創設良好的地理教學氛圍,讓地理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情趣和智慧。
3.主動學習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的過程,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自主開發的過程,是疑問、困難、障礙、矛盾的暴露過程和心智、個性、成果、喜悅的展示過程的統一。
二 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益的方法
為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益,要優化教育資源,整合具體的操作過程,須做到“四抓”:
1.抓目標導向
課程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指南針”。從宏觀上看,初中地理課程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通過課程的實施,使學生了解有關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的基本知識,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養成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從微觀上看,每堂課的教學又有相應的具體教學目標。為此,教師要鉆研課程標準,課前認真備課,既熟悉每堂課教材的內容、體系、特點和優勢,用好教材、超越教材,又熟悉學生實際,科學設計教學目標,獨創性地擬寫教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剖析熱點、攻克疑點,科學地組織課堂教學進程。
2.抓樂趣培養
愛因斯坦指出:“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動力。”成功的地理教師都十分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心理,靈活選用講故事、做游戲、猜謎語、舉實例、展郵票、編歌謠、搞競賽、析案例、搞辯論、研課題等形式,能有意識地撥動學生的心弦。如學到“地震”一課時,可通過對學校、家庭等場所如何避震展開討論,這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使他們學到了有用的知識。
美國心理學家布格爾斯基認為:“興趣和注意來自成功。”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重視和激發學生的成功欲望,給不同水平的學生特別是后進生創設公平競爭和追求成功的機會。“跳一跳,夠得著”,能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的努力價值和成功樂趣,保持積極進取的心態,進一步增強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要我學”到“我要學”、“我好學”,再到“我樂學”的遞進轉變,形成具有內在動力的良性學習機制,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提供有力的心理保障。
3.抓學法指導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說明在人的學習中,技能和智慧比知識更重要。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培育學生的自立精神,養成自主探究的習慣。
初中地理新課程的著眼點是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從“學生的學”出發,改變以“教師的教”為主的傳統教學方法,指導學生讀書、理解和自悟,指導學生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交給學生學好地理的方法。地理課程圖文并重,包括地圖在內的地理圖像是地理教學的重要工具,圖文對照是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在課堂上要指導學生掌握讀文、讀圖的方法和思維技巧,會研讀教材、理順關系、分清主次、質疑解疑;會分析圖像,即以圖釋文、以文解圖、圖文轉換;會歸納、比較、分析因果關系;會自主選題、研題,在體驗中學習;會掌握各種學習技巧和解題方法。在指導學法時,教師要放下架子,既為學生的“良師”,又為學生的“益友”,要善于欣賞學生,善于發現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善于換位思考,提倡“研究性學習”。堅持新舊結合、圖文結合、教學結合、讀思結合、講練結合、情智結合、文理結合和學用結合“八個結合”,對學生的學習提供引路、導航的作用。
4.抓模式創新
教與學雙邊互動的和諧、協調、默契程度,是衡量課堂教學效益高低的重要標準,而教學模式對課堂雙邊互動和教學效益影響很大。地理教師應與時俱進,大膽創新地理課堂教學模式,構建科學先進、靈活多樣的模式,讓學生既動眼、動耳、動手,又動腦、動口、動心。
教學方式和方法應與時俱進、不斷豐富,要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發展為主線等原則的課堂教學模式,有利于搞好、搞活師生雙邊活動,形成活躍、和諧、寬松和濃厚的課堂氣氛,這對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總之,初中地理教學工作者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技藝,培養、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