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有不少學生一聽寫作文就犯愁。尤其是三、四年級的小學生,他們對作文的要求、格式以及寫作方法極為模糊。有的小學生為了應付考試背誦習作;有的為了完成任務,胡編亂造;有的甚至抄襲……學生對作文沒有興趣,作文質量難于提高。部分教師雖作輔導,但是收效不大便放棄了,只要求簡單完成習作與次數,忽視了三年級作文的起步教學。三年級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過渡階段,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教材的寫作要求,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寫作實踐,引導他們摸索作文的一般規律,解除學生對作文的神秘感,從而引導三年級學生邁開作文習作的第一步。
《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修改版)》明確:小學三年級的作文是習作,既不是成人的寫作,更不是文學創作,而是一種書面表達的練習。只要求小學生能把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描寫出來。針對這一要求,教師在三年級學生作文的起步教學中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 降低難度,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興趣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前提,沒有興趣,學生的作文水平難以提高。教師要注意由低年級的口頭作文向三年級書面作文起步的過渡。教學中,不少教師一再叮囑學生:“三年級要寫作文了,一定要認真學!”無形中夸大了作文的難度。另外有些教師開始就對學生要求過高,過多挑剔,使學生產生畏懼心理,喪失了對作文的興趣。因此過渡很重要,我們要積極創造激發學生作文興趣的條件,為學生今后的作文學習打下基礎。如每次揭示習作題目,教師可以謎語、故事、圖畫形式出現,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二 減緩坡度,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模仿寫作是三年級作文訓練的顯著特點,也是小學生練習作文的常用方法。教學大綱指出作文教學應該從說到寫、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教學中應從兩個方面進行習作導入:(1)目的性的導入能給學生的模仿習作架起斜坡,這樣就水到渠成。(2)活動式導入。根據三年級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首先讓學生參與小制作、小實驗、游戲或課外活動,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踐討論,再對活動進行描寫,這樣學生不僅有興趣而且有話題,效果較好。如練習“寫一處景物”習作時,首先帶領大家走出校園去觀察秋景,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后選擇一處景物寫下來。
學生作文無話可寫的根本原因是不會觀察生活,缺乏寫作材料。因而利用多種媒介,提供寫作素材,指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看圖學文、看圖說話、看圖作文,對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都有著重要作用。如:在講《石榴》一文時,首先指導學生抓住石榴外皮的顏色變化,通過描寫石榴的不同形狀來表現它的外形特點;接著指導學生抓住石榴子的顏色、形狀、味道進行描述。最后再對照插圖學習本課的具體寫法。通過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圖文結合,能使學生印象深刻。學習本課后,可以引導學生描寫一種水果,要求他們模仿《石榴》一文的寫作方法,按一定順序寫清楚。
教學大綱指出:對小學生來說,課內與課外,以課內為主,必須加強課堂教學,切實上好每一堂課,同時還必須重視課外學習。因此,除了憑借教材中的插圖和色彩鮮明的教學掛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周圍事物,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開拓學生的寫作思路,豐富學生的寫作內容。
三 放飛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修改版大綱明確指出:“要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象,幻想,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小學生的作文雖不是藝術創作,但同樣需要運用生動的聯想。怎樣才能使學生浮想聯翩呢?如教續寫想象時,許多課文的結尾言有盡而意無窮,讓學生沿著作者的思想續寫下去,既鞏固了課本知識,又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如教學《航天飛機》,可先播放航天飛機的本領課件,回顧課文內容。再投影它與普通飛機的表格進行對照,后來普通飛機和航天飛機又見面了,他們會怎樣進行對話呢?學生有了影視素材,便會聯想。小學生有著豐富的想象潛力,只要教師善于挖掘,就能開拓出更為廣闊的空間。
四 表揚激勵,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作文講評要以激勵為主。小學生對獲得成功并能帶來愉快的事情感興趣,在內心能起到激勵作用,對這件事就會更加關心,就會想再試一試,希望提高自己。因此我們的作文講評要盡可能利用一切機會激勵學生的“閃光點”,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從而給予他們更多的成功體驗。誘發寫作動機的心理因素之一就是成功的喜悅,教師應把獎勵當作培養學生寫作興趣的催化劑。對學生寫得較好的文章要加以贊賞,比如可做優秀作文展、推薦發表、向校園廣播站投稿、范文宣讀、學習園地好詞好句好段選登等。讓學生的好作文得以較廣的傳播,這能成為學生寫作的動力。總之,抓好三年級習作教學,要尋找突破口,為整個小學階段的寫作教學打好基礎。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