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關于“以人為本的教育發展觀”,教育部部長周濟同志有這樣的科學表述:教育中的以人為本,實際上就是“兩個為本”,也就是“教育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辦學以人才為本,以教師為主體”。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讓他們在感興趣的、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在我校教研活動中執教的一節研討課,充分地認識到這一點。
《兩只小獅子》是新教材二冊第七組教材中的一篇課文。本文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且存在著大量的對話,很適合學生朗讀。根據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在本堂課的設計,教學中,我努力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體會、感受。
[案例片段描述]
“一帆風順”
一 出示圖片,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他們才會樂學。
本節課中“獅子是林中的大王,可它們生來就有本領嗎?”引出兩只不一樣的小獅子。這樣就自然而然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能積極地投入到探究、學習中去——讀讀課文、學生字、分角色朗讀。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強烈的參與欲中達到對生字的再認。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位好朋友(課件出示:獅子)。
生:獅子!
師: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獅”字嗎?
生:我是按結構來記的,“獅”是左右結構,“獅”的左邊是反犬旁,右邊是個“老師”的“師”。
生:“獅”是形聲字,左邊的反犬旁表示“獅子”是獸類,右邊是“老師”的“師”,表示讀音。
師:你們真棒!見過獅子嗎?誰愿意介紹一下獅子?
生:獅子很兇猛。
生:獅子的牙齒很鋒利。
生:獅子跑得可快了,它的爪子也很厲害。
生:……
師:是啊,怪不得人們稱獅子是百獸之王呢!那你們知道獅子是生來就有本領的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兩只小獅子》的故事。(多媒體出示課題)
二 挖掘訓練點,發展想象力
愛因斯坦曾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想象,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成為知識進化的源泉。”這段話足矣說明想象力的重要性。低年級學生年齡小,但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在教學中如果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就能促其展開豐富的想象。我在本節課的設計時,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重點詞,重要片段讓學生展開想象。
出示勤獅子的話:一只小獅子整天練習滾、撲、撕、咬,非常刻苦。
師:讓我們自由讀讀勤獅子的話。
生:讀。
師:這樣整天地練習下去,它會遇到些什么困難呢?(指名回答)
師:天氣一下變冷了,它練嗎?
生:練。
師:夏天的太陽像個大火爐,它練嗎?
生:練。
師:摔疼了,還練嗎?
生:練。
師:下雨了,還練嗎?
生:……
師:是呀,小獅子就是這樣刻苦地練習本領,我們怎樣才能讀好這句話?將表示獅子很勤勞的詞語讀得重一點。誰來試試?
生:……
“深海沉船”。
看到學生一個個興致高昂,而且課堂的發展跟我預設的一樣,心想:今天的公開課還是蠻順利的。
可好景不長,我出示自己編寫的“兩只小獅子”:
兩只獅子,兩只獅子,
不一樣,不一樣,
一只非常刻苦,一只非常懶隋,
真奇怪,真奇怪!
讓學生學著“兩只老虎”的調唱,本想這樣可以緩解氣氛,整頓課堂紀律及課堂會達到高潮的。可幾個調皮的學生越唱越興奮,控制不住。課堂紀律開始渙散。面對這樣的情況,我開始慌了。一想到內容還有很多沒上完又快下課了,于是就“趕鴨子上架”,一個勁地叫著“一、二、三……”
幾個認真的學生回應著“靜下來,靜下來”,終于壓住了吵鬧聲。
后半節課我一心想把預設的內容上完,完全忽視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意圖。
這堂課在幾個調皮學生的“兩只獅子”的歌聲中過去了。
[案例分析]
第一,關于人文教育《課程標準》在字里行間有意突出“人文”一詞,給語文老師一個信號,要“以人為本”,尊重人、關心人、服務人、發展人。這堂課我注意了人文教育,但做得不是那么完美。
如當老師說“你想對兩只獅子說些什么?”時,有一個學生很大聲地說:“我喜歡懶獅子,因為它很可愛。”我沒有理睬這名學生,繼續教學。
課后想想這應該是教學難點的突破問題。別看是學生的一句話,可是,它潛在著價值觀的問題,它體現了老師是否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是否尊重每一個學生。
第二,關于價值觀的培養價值引導是實現課文價值取向與學生獨特體驗之關鍵,決定課文的人文內涵及作者表達的思想。在價值觀的引導上,我還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如老師說:“懶獅子除了懶,還有什么毛病?”學生說:“它以為自己的父母是森林大王,今后……”老師:“懶獅子想依靠誰?”學生:“想依靠它的父母。”老師:“依靠父母的什么?”學生:“依靠他們的地位……”這一連串的提問,既沒有思考的價值,也沒有明確教師想讓學生弄懂什么?如果把這些問題合成一個問題“懶獅子為什么會有依靠父母的想法?它的想法對不對?”這樣就不那么瑣碎,也有一個明確的導向。這一點欠缺在我的板書上也體現了出來。板書圖文并茂,而且十分簡潔:兩只獅子,兩個詞語,在勤奮的獅子下面還有四個表示動作的詞語,可就是缺少了對課文難點的突破、對學生價值觀導向的關鍵詞語。
一篇課文要給學生一種思想的啟迪: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生命。這篇課文的教育價值就在于讓學生如何看待生活,是做一個勤奮的人?還是做一個懶惰的人?在課的尾聲時,我讓學生自由朗讀第7自然段,問:“獅子媽媽怎么說的?”“讓懶獅子學什么本領?”“真正的獅子該怎么做?”等一些問題,雖然學生的回答都有道理,但是,和作者的用意、編者的用意有一些偏差,那就是沒有說出:要獨立、要學會生存。
這時,我如果能夠點撥一下,把“從小就要學會獨立,學會生存”這種意識灌輸給學生就更好了。
第三,關于朗讀的指導在課堂的第二個環節“初讀感知,觸摸角色”時,我讓學生聽課文錄音,而應讓學生讀或老師范讀。錄音雖然讀音標準,但是,它僅僅是音準而已,沒有感情,而且學生也很難做到和老師溝通。如果由老師范讀,就帶有老師的感情色彩,是老師和文本的對話,也是老師和學生的對話,這種朗讀,讀的音標不標準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它把文本變成了活的對話。此外,課堂上讀的次數多,讀的形式也不少,但是,總感覺沒有讀出味道來。可能是我的指導不到位。
如在讀懶獅子說的話時,有一個學生說了很難讀出驕傲的感覺,那么,老師如果能夠讓學生說說人驕傲的時候會是怎樣的神態,會有怎樣的表情,該用怎樣的語氣,再讓學生讀,這樣學生就能讀出味道來了。關于教學語言,要體現以“生”為本。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力。”教育學家夸美紐斯也曾說:“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教師通過情趣盎然的表述,鞭僻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處的點撥,能把學生帶進瑰麗的知識殿堂,并開啟心智,陶冶情操,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從而更好地為實現教學目的服務。
[反思]
一堂課下來雖然發現了許多問題,如對課堂的組織教學的能力還欠缺;信息的捕捉能力不夠;對學生的激勵性語言形式變化不多。但努力的過程卻讓我受益非淺。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深深地意識到:由于兒童的年齡小,知識面窄,掌握的詞匯量少,因此,詞意和語意的運用一定要具體形象,淺顯易懂。根據心理學測定,對小學一、二年級學生說話,如果一句話超過七個詞,他們常常會聽了后面,忘了前面。所以對兒童說話,句子要比較短小,附加成分要少,要以單句為主,用詞多選用雙音節詞,將兒童已經掌握的新詞匯融入兒童化的口語中,兒童聽起來才會感到更加親切。
相信語文的教學不在于一時,而在于日積月累,努力把握每一節課,讓學生真正學會感悟、學習,是我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外國教育名著叢書:夸美紐斯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蘇〕瓦·阿·蘇霍姆林斯基著.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1982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