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操作有效性的提高,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動手操作 思維能力 數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3-0127-01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動手實踐操作有效性的提高,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近年來,各地對自主學習、動手操作進行許多探索,成果紛呈,但也有不少“為合作而合作”的“造假”現象發生,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正確、恰當地引導學生動手實踐操作,主動、積極地參與新知識的學習探索,努力提高有效性。
動手操作是目前世界許多國家廣泛采用的教學有效方式之一。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積極倡導下,各地都開展了動手操作學習。有效地組織學生動手操作,能實現學生間的優勢互補,促進知識的建構,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每個學生都有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機會,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筆者認為,要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實踐操作能力,須從培養三方面的習慣入手。
一 要培養學生積極實踐、動手操作的習慣
數學知識來源于實踐,學習數學知識離不開實踐操作。很多數學知識都能通過分一分、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拆一拆等動手實踐后理解和掌握,小組合作學習更有利于動手操作實踐,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積極動手操作實踐的習慣。
二 要培養學生把實踐與思維相結合的習慣
實踐操作活動是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但往往會出現操作后仍不能正確解答數學問題的現象,這主要是沒有很好地把實踐操作與思維結合起來。蘇霍姆林斯基說:“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手使腦筋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思維的工具和鏡子。”教師在指導操作實踐時,必須把操作與思維結合起來,使學生動手必動腦,每操作一步都要與要解決的數學問題相聯系,養成良好的實踐習慣。如在“圓錐的體積”的教學時,可組織學生運用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來動手操作來推導出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先將圓錐裝滿沙子往圓柱里倒,學生很快就可以發現,倒三次剛好可以將圓柱倒滿。根據圓柱體積的計算公
式,學生可以得出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
這樣教師再組織學生歸納總結,使動手操作促進思維的發展。
三 要培養學生合作實踐的習慣
合作操作活動,既能體現集體的智慧,又能從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養成與人合作的習慣。教師在指導操作時,要有意創設有利于合作的活動,促進學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如教學圓的面積公式時,把一個圓面平均分成若干個小扇形,再剪開各個小扇形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自己去剪拼,把抽象的圓面積計算方法通過動手操作變成形象的知識。
在培養學生以上三種習慣的同時,對于大班額的班級,首先,操作要有明確的要求。小學生注意力往往明顯地帶著無意性和情緒性,操作時由著自己的興致來擺弄學具,因此,操作前教師應用清楚的語言向學生提出明確的操作要求,按教學目的精心地組織兒童進行操作,使他們的操作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從而提高動手操作活動的有效性。其次,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每一小組選出一名小組長,負責管理學具和帶領大家來完成老師給出的問題,并負責匯報操作得到的結論,使各個小組在有效的時間里完成得出結論。這樣就避免了有些教師在動手操作時“放出去”,不知道怎樣“收回來”的弊端,從而提高動手操作活動的有效性。最后,操作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供學生思考。動手操作需要時間,但有的老師提出問題后,便急于讓學生回答,學生由于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動手操作,無法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索,使學生不能從操作中總結知識。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動手動腦,主動探索,教師則起組織、引導和點撥、鼓勵的作用。
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是學生手、眼、腦多種感官協同活動的過程。這樣做能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對所學知識能理解得更深刻,記憶得更牢固,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長期而艱巨的過程,要從學生的動手操作開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感知,在實踐中創造,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獲取知識、有所創新,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