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探究式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和加強實驗教學等多種學習方式,從而提高生物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中學生物 課堂教學 激發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3-0128-01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構建充滿生命力的開放性的課堂。本文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本人的做法。
一 采用情境教學方式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創設各種情境,以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創設問題情境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激活思維,從而啟發、幫助學生掌握、理解知識,促使學生質疑問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探求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情境教學中,教師要及時、準確地把握學生的思維動態,并隨時正確地給予引導,提高教學實效。由情境導入,可引導學生學生積極思考,然后認真閱讀課本,在書中去尋找問題答案。情境的創設有時非常簡單,如教學“種子萌發的條件的探索”,就可以靈活運用兩組種子的萌芽標本來引入情境,一組種子萌發狀態良好,另一組則種子沒有萌發,同類的種子為什么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會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
二 引入探究式教學方式
探究性學習是通過自主探究活動汲取知識,領悟科學研究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它是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改變,能提升科學研究所需要的技能。初中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利用生物本身的趣味性,將科學探究引入課堂,能挖掘學生學習的潛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如在引導學生探究“蚯蚓在什么樣的物體下爬行的快?”可以先提出問題:“蚯蚓生活在什么環境下?蚯蚓的身體結構有什么特征?”啟發學生進行觀察并思考,再引導學生對蚯蚓進行實驗,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得總結出蚯蚓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爬得快的結論。活動結束后,還可以提問:為什么要將蚯蚓放回大自然中去呢?探究問題的提出,能讓學生在情境中主動學習,得出結論都是學生親自嘗試和實踐的結果。置身于探究情境之中,既培養了學生創新精神,又提升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熱情,學生當然會興趣濃厚地參與整個學習過程。
三 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采用合作學習能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興趣,提高中學生物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師生共同發展。如教學“觀察鯽魚外形特征和內部主要結構”時,將學生分成四組去做“探究魚的各種鰭在游泳時所起的作用”的實驗,每組按不同的方式去探究,第一組剪去背鰭和臀鰭后觀察其游泳狀況,分析背鰭、臀鰭在游泳時所起的作用;第二組剪去尾鰭后觀察其游泳狀況,分析尾鰭在游泳時所起的作用;第三組剪去胸、腹鰭后觀察其游泳狀況,分析魚鰭在游泳時所起的作用;第四組剪去所有的鰭后觀察其游泳狀況,分析魚鰭在游泳時所起的作用。各組得出結論后向大家匯報,再組織學生組間交流觀察,恰到好處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熱情,還可以提高學習效率,而且還增強了學生學習的合作精神,提高了解決問題的效率,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 加強實驗教學方式
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生物實驗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分析能力、創新能力、培養創新精神等方面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科學組織實驗教學才能真正提高生物實驗的教學效果,許多學生正是因為愛實驗才愛生物學的。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好課堂的演示實驗,著眼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做好隨堂實驗,上好學生實驗課,并合理搭配,以取得最優化的實驗教學效果。如教學“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時,可以充分利用顯微鏡,組織課堂演示實驗,將學生帶進實驗室,將微觀世界展現在學生面前,觀察洋蔥鱗片表皮細胞的結構,讓他們親自動手操作。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既興奮和又有滿足的心理體驗。
總之,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巧妙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啟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打開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大門,讓學生輕松、愉快、自覺地學習,全面提高自身科學素養。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