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高分數、低體能的人不是人才,思想觀念陳舊、不重視發展的人也算不上人才,只有全面發展智能、全面提高創造能力的人,才是21世紀需要的全面人才。因此,要積極進行教育改革,努力探索人才的鍛造之路。而高中物理教學中多元智能理論的應用,就是一條途徑,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作用極大。
一 多元智能理論要義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其主要內涵可歸納為:(1)每個人都具備八項以上發展程度各不相同的智能,即語言智能、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肢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等。(2)大多數人都能使八項智能發展到自身充分勝任的水平。(3)人的各項智能彼此相對獨立,但在解決問題時是相互作用的,常常需要幾種智能在同一事件上共同發揮作用。(4)每個人的聰明智慧表現在不同方面。(5)智能的發展方向和程度受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和制約。
二 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
1.采用暴露思維的學習方式
教學實踐表明,根據多元智能理論,物理教學中采用暴露思維的學習方式,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于發現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存在的思維障礙,加強師生之間的反饋;有利于理順正確的思維流程,強化學生的領悟和記憶。例如,在學習萬有引力定律一章時,我要求學生模仿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思維過程:蘋果為什么從樹上加速落下?月球為什么能繞地球做圓周運動而不往地球上掉?假若蘋果樹長得很高,甚至長到與月球一樣高,蘋果離開樹枝后還會往地球上掉嗎?蘋果落地與月球的運動是由同一種性質的力引起的嗎?再根據牛頓推算的月球繞地球運動的向心加速度為0.0027m/s2,約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9.8m/s2的1/3600,從而論證了地球表面物體所受重力與月球所受引力是同種性質的力,引力的大小反比于距離的平方。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宇宙中所有物體都互相吸引的萬有引力的理解。
2.依靠集體智慧加強思維訓練
教學僅僅強調學生個人的知識建構是不夠的,更要重視個人智能與集體智能的統合。因為每個學生像大腦的一個神經細胞元要有活力,必須要與其他神經細胞元溝通,進行信息、能量和物質的交換。正是基于這種理念,合作學習也應運而生。過去注重學習過程的傳統要素是動機、接受、理解、記憶等,今天則必須強調“交流”的作用。在物理課堂上采用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能有效地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體現多元智能理論的“人際交往智能”要素。在這種組織形式下,學生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分別就一堂課的若干個問題進行討論。這既可以激活學生有關的知識,在原有知識背景與當前信息之間生成更多的聯系;又可以使學生的思維過程表現出來,讓學生認識到觀點、方法的不同,從而更好地進行反思和評判彼此的想法和做法。另外,通過小組合作,還可以把解決問題所帶來的“認知負擔”分散到各個小組成員的身上,學生分別負責某個學習要點,通過合作來解決單個學生無法解決的問題,從而實現“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3.創造生動有趣的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按照多元智能理論,智能既可以是教學的內容,又是與教學內容溝通的手段或媒體。這個特點對于改進目前的物理課堂教學很有意義。如高一物理的力學部分是高中物理的教學難點,一些學生的數學邏輯智能不好,往往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困難。因為學生所要學習的力學原理,多數隱藏在數學邏輯的推理之中,只能運用數學公式來溝通。也就是說,物理定律無法完全翻譯成書面文字來理解。在學習的某個階段,物理定律只能用數學公式來“自我表達”。按照我們現在所舉的例子,學習者在這種情況下就會遇到困難,學習者和問題就無法協調,其結果是數學公式此時作為一種媒體的功能就失去了。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我們還可以想出其他的解決方法。以此為例,教師應設法找到另外一條通向力學問題的途徑,如運用視覺空間模型甚至身體運動形體作比喻。如此一來,學生就有了解決問題的第二條途徑。也許用作替代物的另一種媒體,對該生而言恰恰是強項的那一種智能。
多元智能理論的實質并不在于將智能劃分為多少種,而在于通過對多元智能的發現來擴大學習的內容領域和知識的表征形式,進而促進以往被忽略的智能開發,充分地發掘出每個學生身上隱藏著的巨大潛力。多元智能理論的作用在于給我們提供了這一種視角,時刻提醒我們在進行物理學科教學時,除了重視以語言智能和數學邏輯智能為標志的傳統智能以外,還應注意到學生其他方面智能的訓練和發展。多元智能理論啟示我們,既然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學習方式,我們就要探索和創造多元的教育環境與教學途徑,努力發現和培養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上見成效、樹信心,并以此為切入點,總結出一套較成功的辦法和一條適合我們自己的教學路子。
參考文獻
[1]郭昌福、王長沛.多元智能在中國[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