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不僅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使學生身心得到發展,而且能啟迪智慧。新課標對音樂課的總體要求是: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于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創造音樂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會蘊涵于音樂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音樂藝術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要在中學音樂課堂中實現這一要求,筆者認為音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貫穿“樂”、“情”、“創”、“訓”的四字教學,其中給學生灌注的“情”字最為重要。下面本人就通過在中學音樂課堂中進行的四字教學嘗試,淺談一點教學體會。
一 嘗“樂”
音樂是美的藝術,樂是音樂的靈魂。《音樂課程標準》也指出“營造寓教于樂的學習氛圍,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使學生樂學。”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識規律,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時刻感到課堂的變化多樣,時刻都融于快樂的課堂學習中。如音樂課剛上課時,學生由于受前一堂課的影響,興奮點不易轉移到音樂教學中來,教師可通過播放一些高雅藝術作品來吸引和感染學生。如施特勞斯的《藍色的多瑙河》,清新、明快,使人身臨其境;柴科夫斯基的《天鵝湖》,深沉、憂傷,使人陷入沉思;約瑟夫·海頓的《小夜曲》,活潑優美,充滿生氣,使人有一種情不自禁想邁起輕松舞步之感……高雅藝術能震撼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學習的勁頭。在教學中教師也可以時而穿插啟發式提問,時而開展氣氛熱烈的討論,時而組織生動活潑的彈、唱、跳表演,時而進行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范唱、范演等,從而喚起學生強烈的尋奧探秘的求知欲。
二 灌“情”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不僅以美感人,而且以情動人。《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歌曲教學的全過程更是始終伴隨著情感體驗的活動。它首先以音響為情感的觸發點,以聽覺為前提,以時間為紐帶,以想象為基礎。那種單純教歌,機械學唱,以學唱一首歌為目的,不作任何情感引導的唱歌教學,不但不能激發學生情感,還會逐漸使學生失去對音樂的興趣。那么如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呢?筆者認為通過多媒體教學法可以達到這一要求。因為有些教材內容對學生來講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如果通過靈活多樣的現代教學手段,創設行動有趣,色彩鮮艷,動靜恰當的畫面,把靜態知識作動態處理就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充分調動學生眼、耳、口、手、腦等多樣器官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如在欣賞鋼琴曲《牧童短笛》時,可采用多媒體展示孩子們在草地上,溪水邊放牧和嬉戲的生動景象,從而使學生觸“景”生情。現代教育手段不但具有新穎、形象、直觀等特點,而且還能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 品“創”
美育是一種形象化的教育,運用美的形象,并通過這些形象使學生不但能感受美,而且能欣賞美、理解美。因此,音樂教學要喚起學生的想象、聯想,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他們在頭腦中形成自己的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受到潛移默化的藝術熏陶和啟迪。如在欣賞完一首樂曲后,可讓學生寫一寫聽后感,讓學生不受拘束地發表感想,用夸張、豐富地想象對樂曲進行再創造,使他們的音樂情感得到升華。要達此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打破音樂教學中“教”與“學”相互對立的模式,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爬山”,自己去“發現”,自己去“品味”,凡是學生能“跳一跳摘到蘋果”的教學內容,教師決不可“和盤托出”。一次欣賞完《海燕》這首歌曲,我讓學生隨意地寫下自己的聽后感。其中有一位學生這樣寫道:“聽著這美麗的旋律,我仿佛就是那其中的一只海燕,在浩瀚的大海上自由的飛翔,無憂無慮,不受任何的約束。我飛呀,飛呀……”當時這位學生邊讀邊閉著眼睛,還配著手勢動作,好像完全融入了自己的想象當中。這樣的教學不但能激發學生崇高的情感和想象,使他們內心世界得到充分的綻放,而且能讓學生受益匪淺,回味無窮。
四 落“訓”
《音樂課程標準》強調,音樂教學要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掌握淺顯的音樂基礎知識和簡單的音樂技能,使學生具有認識簡單樂譜的能力。技能、能力從哪里來?只有從訓練中來,從長期的反反復復的音樂基本功訓練中來。因此,教師必須從素質教育的高度切實轉變觀念,增強訓練意識。課堂教學中要落實好常規音樂基本功訓練,如音準訓練、節奏訓練、視唱訓練等。教學只要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并且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學生的音樂素質就一定能提高。
總之,在小學音樂課堂中運用“樂”、“情”、“創”、“訓”的四字教學,能讓每個學生心中蘊涵著的對音樂的向往和渴求得以釋放,美的種子在他們的心中生根發芽,并且在不知不覺中建立起對親人、對他人、對人類、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進而使學生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與追求。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