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一種社會職能,人類社會中,只要有人們共同進行的活動,就有管理。通過管理這一職能能協調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事、人與物、事與事、物與物等各種社會關系,從而使學校活動有計劃、有目的、有準備、有效率。學校管理在提高學校教育的效能,實現學校教育的現代化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與意義。
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和辯證唯物論,是指導學校管理工作的哲學基礎。學校管理工作包括教職工群體管理、學校人際關系管理、學校領導心理管理、學校的組織效能以及學校的社會心理環境。在學校管理中,取得全體教師和職工們對學校組織的認同,是一個主要的奮斗目標。學校管理的實施,從組織目標的制定到具體措施的實施,應盡可能地反映全體教師與職工的意見。期望和需要處理好學校中人際關系,就應從縱橫兩向的人際層次來考慮。在橫向上,掌握所領導集體的人際關系和學生集體的人際關系。了解以上,還應掌握學校人際關系的管理,應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1)保持思想一致;(2)提高交往水平;(3)促使個性相似與相容適當結合;(4)力求需求的一致或需求相輔。學校管理中的學校領導心理應從影響學校領導效能的基本因素,領導體制的發展及其類型,教師與職工接受領導影響力的心理條件,學校領導的方式和類型,學校的領導集體,學校領導集體的集體領導來劃分;其中,集體領導的一般原則是學校的集體領導必須緊緊的團結在校長的周圍,構成一個核心力量。權、責的劃分和有機統一。學校是規范性功能起主要作用的教育組織,是傳遞人類精神文明的場所。學校管理的社會心理環境包括學校外部的社會環境和學校內部的社會環境。其中,校外環境是對教職工心理和行為發生影響的主要因素。
教育因其獨具的超前性和未來學最本質的預測性相結合,是先形成與未來學相交叉的至今為止唯一的學科。關于教育管理,在一些著作中曾有所記載,事實上,正如任何社會活動都必須有管理一樣,教育教學也一定要有管理,而且教育的管理絕不能只限于研究學校的管理,還應包括國家對教育的管理職能,而應包括國家對教育的管理職能,學校的教育管理這兩方面的內容。與此同時,良好有效的學校管理對未來教育起到促進作用。
學校教育管理,包括以下兩個方面:(1)國家對學校教育的管理;(2)學校的自身管理,外部力量對學校的管理和學校內部自身的管理。教育是社會的教育,因而教育與社會所提供的重要條件,有著直接的關系。教育由原始簡單的口授心記過渡到以書本為媒介的教學,逐步發展到有黑板、粉筆以及教具的教學。今天,在一個具有強大的大眾通訊工具的世界里,已經能把行星上最遙遠的地方都掌握在人們手中,這就有必要一方面防止完全只用語言和視覺形象的誘惑;另一方面也要避免系統地貶低口語和圖畫,而美化書面文字。今天,的確經常存在這樣的傾向,采取無結果的“非此即彼”的立場,人們放棄那些粗糙的、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取而代之以現代的直觀教具進行教學。針對上述的闡述,產生了兩種對待新技術在教學中的不同態度,我們不能使它們相互對立,而應盡量運用傳統的(有價值的)和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方法,在未來的教育教學中,新技術的應用必然日益擴大范圍:如電化教學、電視廣播教學、計算機以及其他科教技術在教學中的日益廣泛應用,都將促使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多樣化。
在學校教育管理這一龐大的系統工程中,應從兩個最根本而又最重要的方面去實施管理的職能:一是領導體制;二是制度管理和科學管理。根據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和相關的規劃精神,中國曾試行黨政分開,逐步實行“校長負責制”。學校的制度管理,首先要建立制度,根據整個學校中各級各類工作人員的工作,確定其工作范圍、工作量、工作責任,形成制度,嚴格照章辦事。對于教師和學生也是如此,制定出相應的規章制度,使各個角色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我們知道,現實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時代在跨步前進,未來的教育突飛猛進地發展,這就要求有新興的、合理的、先進的管理。無論是哪個國家,無論社會怎么發展變化,有合理的學校管理制度與方法才會增進未來教育的健康發展。由此可知,未來教育的先進科技、教育方法也需要合理的學校管理制度。可見,學校管理對未來教育的發展將會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