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解決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廣大教師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教學 教學方法 教學效果 技校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3-0181-01
近年來,由于中考政治科目實行開卷考試,進入技校又沒有升學壓力,加上技校生源質量明顯下降,學生基礎、行為習慣普遍較差,給教師課堂管理帶來了很大難度,導致教師無法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每逢考試,很多學生不會做或干脆不做,從而導致教師喪失教學信心,有的老師不講或少講,有的老師讓學生自學,甚至有的教師完全脫離教材給學生講故事、笑話,反正學生聽不懂需要學習的知識,課堂不出差錯就行。另外,大多數思想政治課老師教學方法陳舊,仍采用傳統的“滿堂灌”,很少有教學方面的創新,這就導致學生對政治課不感興趣。為了扭轉這種被動的教學局面,筆者在政治課教學中嘗試了以下一些教學方法,收效明顯。
一 精講法
教學改革并非摒棄傳統的東西,相反要更好地利用傳統教法的精髓部分。為此教師要精心備課,優化傳統教法,一定要注重說話的藝術,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力求精講,不拖泥帶水。
二 演示法
隨著教育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多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國家也越來越重視職業技術教育,投入很大,我校所有教室都實現了多媒體教學。它以直觀、生動、信息量大的優勢,為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在愉快的氛圍里實現教學目標提供了物質保障,增強了思想政治課的說服力,彌補了教學過程中語言表達的缺陷。如學習《經濟政治與社會》這本書中第一課“商品的交換和消費”,在講到貨幣的演變時,學生通過文字閱讀覺得這個概念較為抽象,理解起來有困難,于是我邊講解邊利用多媒體展示了貝殼、元寶、圓形方孔錢和紙幣,將不同時期的貨幣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的印象非常深刻,進而能夠很好地理解貨幣的演變歷史這一內容。
三 討論法
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思維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我認為這才是一節有效率的課,而讓學生在課堂上相互討論是傳統但有效的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以一個或幾個重點、熱點問題為中心,讓學生思考、討論,然后表達自己的觀點,以獲得知識,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如在《職業道德與法律》這本書中講第一課“塑造良好形象”時,筆者講了這樣一則故事:某公司要招聘一名接待員,人力資源部蘇經理來到公司頂崗實習生的學習室物色人選。蘇經理走進學習室,多數人未理睬他。謝×則立即起身,笑著迎上去打招呼:“請坐,蘇經理,有事嗎?”蘇經理打量著眼前這位熱情主動而又彬彬有禮的女生:相貌平平,但舉止大方優雅,穿著整潔得體,聲音甜美親切,渾身洋溢著活力和熱情,蘇經理不由自主地點了點頭,心里說道:就是她了!實習結束后,謝×被公司留了下來,與公司簽訂了勞動合同。謝×憑什么通過實習被錄取的討論,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提高了學習興趣,也拉近了師生關系,讓學生真正感到自己在學習。
四 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精心策劃和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要求,以與教學相關的真實生活情境或事件為題材,提供學生相互討論之用,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恰當地運用案例教學法,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將理論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調動教學氣氛,完成教育目標。如在講“民事責任歸責原則”時,以住宅樓里飛出酒瓶傷人事件為材料讓學生討論:受害者應該怎么辦?誰來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其責任劃分的依據是什么?通過對案例材料的搜集、講解、設問、討論,使學生提高了學習興趣,加強了法律意識。
五 表演法
盡管學生學習習慣較差,成績不理想,甚至還存在一些不良行為和習慣,但他們畢竟是學生,有著極大的可塑性。作為老師,我們要不斷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鼓勵學生相信自己。如在講授“天天3·15”時,筆者試著組織幾個學生表演小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 情境設置法
情境設置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出于教學目的的需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定的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熱情,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教學方法。恰當的情境可以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學生的注意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應變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和提高。如在講授高二下學期“求職與創業指導”時,針對學生即將走向實習崗位的現實,為了提高學生的擇業競爭力,根據不同的專業設置不同的現場應聘場景,特別是請校外相關專業人士做“主考官”,學生的角色意識發生了很大變化,使學生的職業能力、職業心理素質等方面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事實證明,只要政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多思、多想,結合學生實際,大膽、有效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一定能讓我們的學生真正地喜歡上政治課,感受政治課的內涵,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