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際生活中,不健康的心理往往會引發一定的負能量。目前,職業教育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還不完全被認同,中職學生也缺乏社會的重視,無形之中又給中職生帶來了一定的心理壓力,因此,中職學校在校內進行心理健康指導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一 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開展的意義
第一,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標是: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使他們盡快排除障礙,自我調節,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教育能力。學生素質發展有多方面的內容,心理素質不僅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對其他素質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作用,只有真正落實了心理健康教育,才是全面落實了素質教育。
第二,中職生心理實際呼喚心理素質提升。中職生要求保持開朗愉快的心境。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心理調適能力,能及時排除各種心理壓力與心理障礙,經常保持愉快、自信、樂觀的心理狀態;具有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能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熱情而不輕浮,堅韌而不固執,禮貌而不虛偽,具有堅強的意志,誠實正直的品格;能順利適應環境與社會。思想觀念要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行為符合社會規范,與周圍的環境相協調,為現實社會所接納,能與他人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能用理智駕馭并戰勝各種不良情緒,行為不過激。可是,在我國中職學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外顯或內隱的心理行為問題。幫助他們提高適應環境和社會的能力,教給他們解決自我困惑和緩解壓力的方法,培養學生健全的個性和健康的心理素質,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應該成為當前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
二 當今中職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來自社會影響、家庭環境、教師的教育方法和中職生自身等因素:(1)社會影響。社會上種種不良因素的干擾以及人們對中職生的偏見,使得中職生出現了許多逆反心理和逆反行為。(2)家庭影響。家庭教育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一些家長文化素質較低,沒有科學的教育方法或家庭關系緊張,缺少溫暖和愛,使學生性格畸變。而溺愛造成的危害則日趨嚴重,更成為一個重要影響因素。(3)學校教育不當。除了中職教育體制不能適應教育形勢的發展,普遍存在以普教方式管理職教的情況外,一些教師忽視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教育學生時采用不當的方法,挫傷學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學生產生孤獨、自卑的心理。有些后進生,被教師嫌棄,失去上進心而自暴自棄。(4)學生自身心理因素。由于學習基礎不扎實,學習方法不當,學習松散,動力不足等因素影響,不斷地誘發學生的心理問題。(5)已進入社會的同齡人的間接影響。看到許多同齡人過早地進入社會就業掙錢,也使在校生產生心理負擔,導致其無心學習。
三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策略
第一,營造良好的校風、學風、班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一個人生活在集體中,必然會受到集體的熏陶。在團結友愛、奮發向上的環境中,學生會逐漸活躍起來,也會逐漸克服自己的缺點,把自己融入集體中。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善于利用集體的教育影響,培養團隊精神,以榜樣的力量去激發學生努力向上的動力,以比學趕幫等諸多形式,營造良好的學風、班風,從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第二,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將其納入學校課程設置中,學校應每周開設一節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
第三,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調控學生的情緒,合理組織教學相關內容,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充分地把心理教育納入德育課教學內容中。
第四,心理健康教育與班主任工作相結合。班主任最了解本班學生,在教育中針對性強,掌握準確時機,能及時解決心理問題。
第五,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從容面對就業。對剛入學的一年級中職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職業興趣和職業能力測評,使其了解自己的優缺點以及同社會所需的差距,制訂符合自身特點和職業理想的職業生涯規劃方案,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二年級注重培養學生的就業心理素質,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綜合能力;畢業時向學生介紹相關就業形勢和政策、就業信息及獲得渠道、面試與求職策略等,使學生能以健康的心理,從容地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
第六,結合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校期間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多接觸社會,并主動了解和正確認識社會。我們應鎖定素質教育的目標,重點加強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將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滲透到學校各項工作中,形成多渠道、全方位推進的局面,同時要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的心理教育網絡,突破校園圍墻的界限,讓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為整個社會都關注的工作。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