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主革命時期,勞動者中單個、自發勞動模范的出現轉變為中國共產黨系統、自覺地開展勞動競賽、成批樹立勞模,其間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即土地革命時期開始樹立勞模,抗戰時期“勞模運動”全面展開,到解放戰爭時期評選勞模活動繼續發展完善的過程。
【關鍵詞】樹立勞模 過程考察 中國共產黨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3-0193-01
一 土地革命時期的勞動競賽與勞模評選
中共樹立勞模的做法,最早出現在土地革命時期。1932年3月,中共中央第一次就關于開展勞動競賽發出《關于革命競賽與模范隊的問題的通知》,要求全黨以最大努力“發動群眾積極性,用組織模范隊和革命競賽的新方式”,“轉變全部工作”。同時,臨時中央政府土地人民委員部要求各級蘇維埃政府組織生產競賽,并制定了競賽的評比標準和獎勵章程。
1932年9月至11月,中央兵工廠和中央印刷局之間開展了以“增加生產、節省材料和參戰工作、文化教育工作”為主要內容的為期三個月的勞動競賽。這是迄今為止蘇區最早見諸文字記錄的國營企業間的勞動競賽。
1933年底,福建省上杭、新泉、武平、代英四縣區土地部部長在福建才溪召開會議,決定開展以冬耕積肥、植樹種棉和興修水利為主要內容的四縣區競賽,并簽訂了公約,對競賽項目、時間和競賽中的宣傳鼓動工作作了規定。
但土地革命時期的勞模競賽,只是在一些地區和一部分人中進行的,未形成大規模的群眾運動。雖然對發展生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這種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發的。
二 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勞模運動的全面展開
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以陜甘寧邊區為中心,在各抗日根據地將之前已開展的勞動競賽逐步加以發展,比較自覺地在群眾中發現典型、宣傳典型,以典型引路,認識到有了這批積極分子,就有了團結群眾的核心,在他們的影響下,使全體群眾更積極地行動起來。
抗戰時期勞模運動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提倡時期。1938年,陜甘寧邊區政府為了休養民力和恢復生產,邊區政府建設廳開始獎勵得力的生產人員,這一舉措激勵了群眾的生產熱情。此后,邊區政府又頒布了《陜甘寧邊區人民生產獎勵條例》、《機關學校生產運動獎勵條例》、《陜甘寧邊區督導生產運動獎勵條例》等條例,但此時還未形成大規模的生產運動,學習勞模還停留在一般的提倡階段。
第二個階段,即大生產運動開展初期。在這一時期,典型勞模開始涌現,勞模評選經常化。隨著大生產運動的開展,以工廠中的趙占魁、農村中的吳滿有、軍隊中的李位、機關中的黃立德、合作社中的劉建章等先進工作者為代表的勞動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不斷涌現。
第三個階段,即1943年后,勞模運動制度化、規范化時期。1943年11月,陜甘寧邊區隆重召開了第一屆勞動英雄代表大會,從農村、工廠、合作社、部隊、機關學校等各單位選出代表200多名出席了大會,毛澤東等黨政軍負責同志到會并接見了代表。
陜甘寧邊區第一屆勞動英雄代表大會意義深遠,這是中共歷史上第一次召開大規模的勞動英雄及模范工作者代表大會,當時的文件和報道聲稱:“這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會后,在勞動英雄的積極宣傳和帶動之下,勞模運動得到了更深廣的發展。”
1944年9月,陜甘寧邊區政府又頒布了《關于勞動英雄和模范工作者選舉和獎勵辦法》。《辦法》指出:“勞動英雄和模范工作者的選舉和集會,是目前邊區工作中一項新的組織形式和工作方式,應普遍推廣與健全之。為此目的,必須鄭重準備,并經過認真的無記名投票的選舉。”這就對勞模選舉的程序做了明確規定。
此后,邊區選舉勞動英雄和模范工作者由過去的政府選拔轉變為由政府選拔和群眾選舉相結合的方式,這是一個重大的轉變,勞模的評選開始具有了民主氣息,“自此,勞動英雄和模范工作者運動進入更加完備的階段”。
總之,經過幾年切實的摸索實踐,勞模運動也如當時李富春所總結的:“從自發到自覺,從局部到全面,從個體到集體,從上級指定到群眾選舉,從領導表揚獎勵到領導和群眾相結合表揚獎勵”,逐漸使其經常化、規范化。
三 解放戰爭時期勞模運動的繼續發展與完善
解放戰爭時期的勞模運動,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因為戰爭的需要,大量樹立支前勞動模范。全面內戰的爆發,加之經歷了八年抗日戰爭的消耗,人民解放軍的戰略儲備嚴重不足。此時,中共號召解放區人民,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全力支持前線作戰,并大力樹立支前勞動英雄。(2)在新解放城市中注重樹立工業勞模。由于中共及時把新解放區中原先國統區的城市工廠轉變為公有制性質,極大地調動了工人的生產積極性。(3)注重樹立那些積極掌握科學知識、踴躍學習新技術,做出發明創造的勞模。(4)更加注重生產勞動的計劃性、科學性和組織性,并將此貫徹到勞模評選中。
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9月,全國工農兵勞動模范代表會議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可看作是對民主革命時期勞模運動的一次大檢閱。
由此可見,此時在勞模的評選中更加注重提高產品質量和勞動生產率,而不是單純強調增加數量,這體現了新時代對勞模的新要求。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