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業教育逐漸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重視,校企合作培養人才模式的優勢凸顯,成為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分析了當前我國高職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的法律問題,并與美國、德國的職業教育法律現狀進行比較分析,由此對我國職業教育法律體系中關于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問題提供啟示。
【關鍵詞】職業教育 校企合作 比較 立法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9-0017-02
一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法律制度現狀及問題的分析
《職業教育法》是目前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行為依據。這部法律頒行后,黨中央、國務院、教育部等適應新形勢,又出臺相關政策,促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對促進職業教育健康發展、推進校企合作具有積極的意義。
但我們應當看到,我國在職業教育法律法規的保障方面還較弱,實踐中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法律法規沒有形成體系。目前規范我國職業教育的法律僅有《職業教育法》,其余都是以“意見”、“通知”等政策性文件的形式存在,這種現狀不能很好地保障職業教育及校企合作的開展。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職業教育法》的一些條文已明顯滯后于新時期的職業教育發展。其次,相關法律關于校企合作的內容少。《職業教育法》及政策性文件中涉及校企合作的條款和內容都非常少,校企合作在法律上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再次,實踐指導意義不明確。《職業教育法》只是原則性、概況性地規定了學校和企業在開展職業教育中的權利和義務,對于如何解決校企合作實踐中所遇到的一些具體問題,如權利義務、責任承擔等沒有明確規定。其他部門法,如《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勞動法》中對于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問題也只是予以簡單的規定。
二 國內外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法律制度的對比
1.立法狀況比較
職業教育立法的指導思想與一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法律背景、社會價值觀和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密切相關。在此基礎上,職業教育得到依法、有序發展。但縱觀我國職業教育立法工作,對職業院校校企合作的具體政策和制度保障較弱。
作為職業技術教育發展較早的國家,德國在二戰后就認識到職業教育對一國發展的重要作用。“雙元制”是德國立法支持的以企業為主、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辦學制度。政府在“雙元制”中起立法和協調的作用。德國職業教育領域制定的法律主要有《職業教育法》(1981年修訂為《職業教育促進法》)、《青年勞動保護法》、《手工業條例》、《企業基本法》、《實訓教師資格條例》。此外,德國聯邦政府各部門、各州、各行業還有許多相關配套條例或辦法。法律規定,接受職業院校學生實習、承擔實踐教學任務是德國企業的一項法定義務,違反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美國在職業教育立法方面的表現尤為突出。美國的合作教育模式是由國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從1906年實施以來,對美國的經濟發展及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1862年美國頒布了第一部職業教育法《莫雷爾法案》,后又通過了《職業教育法》,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要加強校企合作。美國國會通過“1965高等教育法案”,確定了獨立的資助和援助的法律條文,確保產學合作雙方有法可依,通過法案形式確保并強化了政府與社會對產學合作教育的支持力度。如財政撥款、各界資助以及設立產學合作教育基金等方面的具體實施。后又相繼完成了《卡爾·D·珀金斯職業教育法案》、《從學校到工作轉換法案》,第三次修訂了《卡爾·D·珀金斯法案》等立法工作。20世紀末,美國又制定了《職業合作訓練法》、《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等一系列用于推動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規。
2.法律責任比較
我國《職業教育法》第6條規定:“行業組織和企業、事業組織應當依法履行實施職業教育的義務”,由此明確了企業應履行的職業教育義務。而企業在職業教育中應承擔的責任、義務及企業不履行職業教育義務應采取的強制手段、所負的法律責任,法條沒有明確指出。沒有責任的監督措施,導致實踐中企業不履行職業教育義務的行為在校企合作中仍時有發生。我國還沒有設立專門的機構負責設計、考核、監督和推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工作缺乏政府部門、管理部門的協調與支持,對校企合作中的學校、企業雙方的權利義務缺少必要的監督和約束。
德國的《職業教育法》、《勞動促進法》、《青年勞動保護法》和《手工業條例》等用來調整校企合作的參與者的關系。法律法規對企業、學校、學生等明確規定了義務、責任,對教師的選拔、合同的簽訂、考核與監督等方面也有具體的規定。德國于2005年對《職業教育法》修改后明確了職業教育的目的、內容;學校、企業、培訓機構和受教育者的責任、義務等。各州頒布的《學校法》用以明確學校行為。《職業教育法》規定,企業的培訓須遵守聯邦政府在該法中規定的全國統一的企業培訓規章條例。而企業作為法定的職業教育主體始終對培訓負全責,學徒與企業通過培訓合同予以約束。合同內容須與《職業培訓條例》和《框架教學計劃》中所規范的保持一致。德國的聯邦政府法規定企業的員工數達到20人,就必須承擔職業教育的責任,企業必須拿出一部分資源,為學生提供培訓崗位。
美國的《職業教育法》同樣也明確了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各方參與者的權利義務及責任,并設立專門的監督機構保證校企合作的開展。
3.行政管理比較
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法》并未具體、深入地涉及校企合作的相關細節。我國還未形成健全、系統的關于校企合作的專門法律法規,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只有學校與企業雙方簽訂的協議為依據,這無疑對職業教育的發展不利。
國外職業教育發達的國家落實管理監督工作主要為:
第一,設立專門的職業教育管理機構。如美國的合作教育模式在組織方面,建立了全國性的專門機構,加強產學合作教育的管理,開展產學合作教育的高校也設有專門教育部門和配備項目協調人。德國的“雙元制”職業培訓由行業協會和各州的文化教育部相互協行監管,在政府宏觀調控基礎上給予企業、學校和行業協會獨立發揮職能的空間,且這種方式通過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形式予以確立。德國設立的“產業合作委員會”,用于滿足產業人才需求及促進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合作,對校企雙方進行監控,通過對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實行財政補償,對不參與合作的企業增加稅金等方式促進校企合作。
第二,加強職業教育法規的實施監督工作。通過建立教育審議制度監督完善職業院校校企合作。如德國的聯邦及各州教育計劃委員會、美國的聯邦職業教育審議會等,這些組織對職業教育法規的執行及效果進行嚴格的監督審查并實施協調,確保職業院校與企業的合作教育與培訓順利進行。
4.激勵機制比較
我國職業教育雖然大力推廣、倡導“校企合作”,但普遍停留在以“學校為主、企業配合”的傳統模式上。事實上,企業對與職業院校的合作興趣不大。我國企業不像西方發達國家企業那樣能夠擔負一定培訓資金。同時法律在促進校企合作,減輕企業負擔,提供優惠政策方面卻很少涉及。企業普遍認為,人才培養是院校的責任,不愿意在人力資源上進行基礎性的投資,同時對校企合作教育缺乏全面的認識。這就造成在學校與企業的合作中,學校處于一廂情愿的狀態較多。
德國職業教育培訓經費由企業、工會和政府部門分別承擔,從法律上規定了政府、企業最低投資比例,鼓勵政府、企業、團體和私人投資職業培訓,企業接受學生實習,可免交部分國稅,這種規定在一定程度上會促使企業自愿參與到校企合作中來。
美國的合作教育,表現為校企雙方進行項目合作,互利互惠。企業考慮自身的經濟利益,同時承擔社會責任,同企業未來發展、人才需求的計劃與合作教育結合起來,與高職院校合作培養實用人才。美國政府規定地方學區職教經費主要由地方資助,包括地方財政稅、州政府撥款和其余款項。美國通過法律法規指引和約束校企合作的具體環節,包括校企雙方的責、權、利及實習生的勞動報酬、勞動保障等。在經濟方面,政府采取多種多樣的鼓勵政策和措施,如設立專項基金、低息貸款、減免某些稅收、創辦科技園區等,為產學合作教育提供了強大的發展動力。
三 國外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法律制度對我國的啟示
1.完善職業教育法律法規
現階段,結合我國職業教育實際對《職業教育法》及有關規定進行補充完善,建立完整、高效、有序的職業教育法律體系保障是改變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的重要條件。合理的職業教育制度能調動各方利益相關者參與職業教育,促進各方順利合作、協調,賦予他們各自相應的責任和利益,而這些能適應經濟發展、帶來積極效益的制度、方法急需通過法律的手段使之固定下來并發揮作用。
2.明確參與校企合作的責任主體及各自應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
校企合作由政府、高職院校和企業共同參與,各個主體在這個過程中承擔著不同的義務和責任。換言之,只有明確了責任主體,才能促使各方嚴格要求自己,校企合作才能不斷健康發展。修訂后的《職業教育法》應明確參與校企合作的責任主體及各自應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并確立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關鍵作用。
3.設立專門的管理和監督機構
建立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專門管理機構,目的在于保障校企合作機制能順利地運行。許多發達國家為了更好地協調學校和企業之間的關系,都設立專門機構。我國亦可以成立由政府牽頭,行業專家、高職教育專家、用人單位等主體參與的專門機構,對校企雙方在合作過程中的行為進行指導、監督、管理及考核,保證校企合作的正常進行。
4.調動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會考慮這種參與能否給其帶來相應的利益以及不履行義務是否會受到相應的處罰。我國現有規定對企業的利益驅動還不夠,只強調企業的義務,卻未明確企業應享有的權利。因此,為提高我國企業參與高職教育的積極性,政府應加大專門的法律法規建設力度,如盡快出臺《高等職業教育法》、《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法》等法律法規,使校企合作制度化。同時更需要政府職能部門采取積極的具有吸引力的措施,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如落實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稅收優惠政策,對那些為職業院校學生提供更多實習崗位的企業給予一定的財政資助等。
參考文獻
[1]楊善江.國際視野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的政府角色[J].教育與職業,2013(5):14
[2]郎艷麗.關于對我國校企合作立法的思考[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119
[3]王樹慶、劉琳.德國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機制初探[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6):31
[4]林爾.美國合作教育模式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8):7
[5]劉德強.加快推進我國高職校企合作立法的系統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11(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