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共知識分子已然成為一個約定俗成的名詞,然而何為知識分子的公共性卻很少有人深入辨析。本文結合哈貝馬斯、黑格爾、康德等一些學者的理論,認為“公共性”是法律秩序原則,又是啟蒙方法,它通過公眾輿論之中堅力量的公眾在交往過程中表現出來,所發揮的主要是評判功能。而知識分子的公共性則是指知識分子通過掌握專業知識而掌握話語權,介入公共領域,參與公共事件的特性。
【關鍵詞】知識分子 公共性
【中圖分類號】D0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9-0030-02
一 何為公共性
“公共性”是由“公共”(public)一詞派生而來,而“公共”一詞在使用過程中有許多意思,如得到公共認可的東西,擁有榮譽、名譽,代指公共交往的場所等。簡單地講,凡是對所有公眾開放的,都稱之為“公共的”。
在西方,英國于17世紀中葉開始使用“公共”(public)一詞。17世紀末,法語中的“publicite”一詞被借用到英語里,成了“publicity”。而在德語中,直到18世紀才出現“公共”(offentlichkeit)一詞,其德語的意思與英語的“publicity”和法語的“publicite”意思大致相同,此時的“公共”一詞帶有一種“進行批判”的含義,而批判本身則表現為“公眾輿論”,其中,公眾范圍內的公斷,便具有“公共性”。
在哈貝馬斯的思想中,公共性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他指出,公共性與公眾輿論、專制或開明的公共領域等范疇有著緊密關系。在公眾輿論中,公共性通過公眾輿論之中堅力量的公眾在交往過程中表現出來,發揮的主要是評判功能??档掳压残宰鳛榉ㄖ紊鐣淖匀换A,正是具有批判意識的公眾“所達成的共識”構成法律的源頭,公共性保障了不同主體所作出判斷的一致性。而就個人而言,啟蒙是一種自我反思的主體性原則;就全人類而言,啟蒙是一種邁向絕對公正秩序的客觀趨勢,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啟蒙必須以公共性為中介。在康德看來,“公共性”既是法律秩序原則,又是啟蒙方法。公共性主要是指公共領域中通過法律和道德保障,從而使大眾享有的“公共權利”。
隨著公共性問題的日益凸顯,人們就公共性的內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包括公共物品說、公共需要說、公共事務說和公共領域說等。但這些看法所揭示的所謂“內涵”,只是公共性得以實現的載體、途徑或外部條件,未能真正揭示公共性的內在屬性。公共組織的出現和發展是由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所決定的,因此,從終極意義上來看,公共性源于人性,即人的有效生存和發展本身。因此,公共性就是指公共領域所體現出來的為他的屬性。
綜上可知,公共性是人在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社會屬性,是在人的利己性與利他性的整合中所形成的人類生存的共在性,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依性。在這個過程中,人既不斷為生存創造條件,又不斷實現自身價值和提升自我,推動社會發展。中西方都認為公共性應包含的意義有:公開性、公正性、公平性、公益性、共有性。
二 知識分子公共性的體現
自從1894年的“德雷福斯事件”,左拉大聲疾呼,追求正義、公平、真理,批判政府的不公,知識分子就被視為一群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懷有針砭時弊、敢于說真話的良心和勇氣,擁有救世濟民的情懷,具有曼海姆所謂“自由漂浮”和“非依附性”特點的人,他們是精神世界的引領者,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