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育發展史上,西方學習理論各個流派都促進了世界教育的發展。用嚴謹、客觀的態度回顧和分析西方學習理論,突破其局限,有利于我們改進教學方法、提高研究水平和反思過去的教育改革,對今后的教育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西方學習理論 教育改革 教育模式 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9-0038-01
中國的教育改革雖然進行了多年,但并沒有取得太多實質性的進展。究其原因,首先是多年的教育改革偏重教材和方法的革新,而模式改革卻沒有受到足夠重視。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仍然在大多數學校占統治地位,這一現象在農村學校尤為嚴重。其次,過去的教育改革大多從單一的維度去分析和闡述西方學習理論,沒能沖破傳統思維的禁錮。為此,本文立足于整體主義視角,對主要的西方學習理論作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各種學習理論,為今后的教育改革提供一些理論依據。
一 近代西方學習理論概述
學習是人類最基本的、習得性的功能。以艾賓浩斯、巴甫洛夫、桑代克等為代表的學者對于學習的關注,說明其在教育心理學中的重要地位。然而,由于學習本身的復雜性,加上個人視野、研究方法、時代背景的不同,近百年來,心理學家們在探索“學習”這一心理現象的過程中,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學習理論流派。
1.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1913年,美國心理學家華生發表了《行為主義者心中的心理學》,標志著此后統治心理學半個世紀的行為主義正式誕生。然而,真正提出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是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他認為行為是后天獲得的,而學習的實質是通過嘗試與錯誤形成刺激與反應之間聯結的過程。早期的行為主義倡導實證主義哲學和新實在論,以行為代替意識,無視有機體的內部過程,具有一定的局限。以后,托爾曼等人改造并發展了早期的行為主義。提出刺激與行為反應中間存在諸如個體生理、心理狀態等中間變量,而學習是有機體在某種情境中由于反應的結果得到強化而形成情境與行為的聯系,提供適當的強化是學習成功的重要因素。
2.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20世紀50年代,西方心理學界內部興起了一場反對行為主義放棄意識、思維、想象的“認知革命”,認知心理學由此產生。此后,計算機科學、信息論、控制論等的出現和交叉融合,進一步促進了認知心理學的產生和發展。作為認知學習理論的鼻祖,格式塔學派注重解釋目的、意義等學習行為的中間過程。布魯納、加涅等人在發展和完善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過程中提出,學習是學習者積極主動地進行認知操作活動,并通過同化將材料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從而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
3.構建主義學習理論
構建主義是學習理論從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后的進一步發展,其理論淵源可以追溯至行為主義的學習論,后又繼承了皮亞杰“發生認知論”、維果茨基“文化歷史發展理論”等思想。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主動學習”,認為學習是認知結構的獲得和構建的過程,學習者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構建新的認知結構。構建主義強調經驗世界的豐富性,認為在日常生活中,學習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些問題即使沒有接觸過,也可以借助已知的相關經驗,做出相應的解釋。因此,基于不同的經驗背景,每個人的理解往往偏重于問題的不同側面。
二 西方學習理論對我國教育改革的啟示
雖然西方學習理論的各個流派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但認真研究這些思想,可以給我國的教育改革帶來很大的啟示。
1.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習觀和教育觀
皮亞杰指出,學習不是簡單的“刺激——反應”,而是新舊經驗之間的雙向交互作用。由此可見,學習是學生自我構建知識的過程,教師不能把學生視為“小白鼠”或會說話的“計算機”,而應徹底摒棄以教學為中心、以學生為知識灌輸對象的傳統模式,鼓勵和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重新審視和調整教師、學生、知識三者在教學過程中的關系,堅持以學定教的教學原則。
2.建立情感和認知結合的教育過程
縱觀學習理論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各個流派對于認知和情感都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并且在研究的過程中各有偏重。實際上,將兩者有機結合的教育教學才是最佳的狀態。長期的實踐證明,過分地強調自主發展對于系統學習和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是不利的。羅杰斯等人提出重視情感教學,與我國當前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基本格調上是一致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發揮學生的潛能和創造力,利用好非智力因素的暗示作用,讓學生帶著興趣走進課堂,并在學習中進一步發展自己的興趣品質。
3.激勵強化,發展學生個性
加涅認為,教學理論與學習原理是聯系在一起的,學習需要反饋的參與,信息反饋和效果評估有益于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并促進個性的發展。而評價機制應是動態評價和靜態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關注效果的同時關注過程,多角度、全方位地進行評價。不但要測試知識和技能,還要評測情感態度、人文素養等。因此,需要不斷完善評價機制,最大限度地發揮評價的功能,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從整體主義的視覺思考西方學習理論對于教育改革的意義,并不排斥對學習某一維度、要素的深入研究,其根本目的在于探索一種可供參考的思路,并以此啟發和調整教育改革,從而達到以教育改革促進教育發展的根本目的。
參考文獻
[1]馮維.現代教育心理學(第二版)[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姬鳴、韓海燕.西方學習理論的發展及對當代中國教育實踐的啟示[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8(3)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