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就業是大學生必須面對的問題,對于初次就業的大學生來說,就業心理是就業的關鍵,有一個健康、積極、向上的就業心理,必能為成功就業保駕護航。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心理 調適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9-0056-01
一 就業心理簡述
就業心理作為一種心理過程,是人們對待職業和職業行為的一種心理系統;是人們在職業選擇時的心理活動過程,主要包括就業準備、就業沖突和就業調適等;是人們在考慮就業問題,為獲得職業做準備及在就業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心理現象,可以從認知心理、情緒心理和社會心理三方面進行分析。
二 大學生就業心理存在的問題
從當前大學生就業反映的心理問題來看,大致可分為三類問題,即認知心理問題、情緒心理問題和社會心理問題。
1.認知心理問題
認知心理問題是指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對本人、對職業及其周圍社會環境等的認識、了解等所產生的問題,主要包括自我認知心理問題和環境認知心理問題。
第一,自我認知心理問題。很多學生對自己不能正確評價,不是自恃過高就是妄自菲薄,從而出現自卑和自負的心理問題。(1)自卑心理。自我評價偏低,往往喪失信心。自卑是一種弱化的個性,很多大學生才華橫溢,但卻是自卑情緒的“俘虜”,看不到自己的優勢,不敢展示自己的才華,卻喜歡將自己的弱點無限擴大,從而失去就業機會。(2)自負心理。有的大學生自恃學有所長,擇業條件苛刻,過高估計個人能力、水平和在競爭中的地位,很容易導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結果。
第二,環境認知心理問題。不能正確認知自己所處的就業外圍環境,甚至一無所知。(1)對就業形勢認知不準確。2013年,高校畢業生達到了699萬,而用人單位招聘崗位下降10%~15%,使2013年成了“史上最難就業年”,就業形勢嚴峻。(2)對就業政策認知不準確。相當一部分學生不了解國家出臺的就業政策,不能很好地借助就業政策來幫助自己就業。(3)對就業單位認知不準確。許多大學生不顧主客觀條件,總期望到高科技公司、跨國公司或高層政府職能部門工作,而對于這些部門的具體工作并不了解。
2.情緒心理問題
大學生就業情緒心理是指大學生擇業之前產生的一些情緒問題或情緒波動。由于大學生心智還不成熟,缺乏社會經驗,如在就業過程中遇到各種意外,將對情緒產生直接的影響。
第一,焦慮心理。焦慮心理主要表現為:一方面渴望盡快走上社會,找到適合自己的理想職業,另一方面又患得患失,對走上社會心中無底。面對眾多的職業選擇,感覺無所適從,不知道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一面焦慮,一面徘徊。
第二,抑郁心理。大學生因為求職過程中屢屢受挫,又不能正確對待失敗,自信心逐漸消磨,開始怨天尤人,情緒低落,失去了戰勝困難的勇氣,在失敗的陰影中難以自拔。
第三,患得患失心理。一些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經常是優柔寡斷,患得患失。
3.社會心理問題
社會心理學是探討人的想法、感覺和行為如何因他人的行為或想象行為的存在受到影響的社會心理研究。大學生就業社會心理問題是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對社會或他人的影響而產生的心理問題。
第一,從眾心理。這是一種較為盲目的擇業心理問題,各種客觀條件千差萬別,一味從眾不僅達不到目的,而且容易貽誤時機。引發從眾心理的原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我認識不夠;二是受外部環境的影響。
第二,攀比心理。在就業過程中,由于人的能力、性格、生活背景、機遇不同,因而在職業選擇上并不具有可比性。但有些大學生忽視對自我的客觀認識與分析,盲目攀比。
第三,嫉妒心理。嫉妒心理是就業競爭中一種不正當的以極端個人主義為核心的有害心理。如果別人在某些方面確有優勢,而自己明顯不足,就要坦然對待,審時度勢,下決心去超越,或轉移競爭方向,在其他方面努力做出成績。
第四,功利心理。由于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潮的影響,有些大學生擇業時產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只重視薪資待遇,輕貢獻,重功利。只顧眼前利益和經濟利益,忽視了個人的發展。
第五,依附心理。有一些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不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而是將希望寄托在親屬的身上,對求職不主動。這是一種不思進取的求職心理。近年來出現的“啃老族”,就是具有依附心理的社會典型。
大學生就業是關系民生的頭等大事,關注大學生就業刻不容緩?!按髮W生就業心理診所”應該全民開通、全民參與,共同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構建陽光平臺,為大學生的成功就業開創綠色通道。
參考文獻
[1]吳翠珍、侯艷峰.大學生就業心理健康教育[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7)
[2]杜樹霞、李成彥.大學生就業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作用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