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文化是學校的精神和靈魂,它是學校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沉淀下來的、長期遵循的共同意識、價值觀念、行為規則和教育理念,它是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所學校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本文將從學校文化的內涵、構成、建設原則三個角度,對學校文化建設進行粗淺的探討。
【關鍵詞】學校文化 建設 原則 構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9-0059-01
學校文化是指一所學校所特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反映著該校師生在生活方式、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上有別于其他學校的一種團體意識、精神氛圍。它是學校在發展中逐漸沉淀下來的、長期遵循的共同意識、價值觀念、行為規則和教育理念。學校文化是學校的靈魂,良好的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
一 學校文化的內涵
學校文化的內涵可以歸納為“四大”:大樹、大樓、大師、大愛。
大樹,意指學校環境?!秴问洗呵铩分羞@樣論述環境對人的影響:“墨子見染素絲者而嘆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以入者變其色易變,無入而以為無色矣?!嗜静豢刹簧饕??!碧K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在師生精神面貌形成的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是,他在自己周圍——在學校走廊的墻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動室里——經??吹降囊磺?。這里任何東西都不應當是偶然出現的。它們在某種程度上都體現著教育者的意志和學校對師生的期望。
大樓,意指學校的硬件設施。它包括辦公條件、活動條件、實驗條件等。這是一所學校存在的物質基礎。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校必須具備一定的現代教育設施。良好的硬件設施有利于豐富學校的信息資源,改善傳統的教育教學手段,提高知識傳播的效率,擴大學生的視野。
大師,就是學校過硬的師資力量。大師,即為“在學問或藝術上有很深造詣,為大家所尊崇的人”。學校的核心責任是育人,教師自身的水平將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因此,學校應成為大師的搖籃,不斷孕育和培養新的大師。
大愛,是指一種公正無私、富有責任感和理性的人文關懷與價值取向。學校需培養師生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感,培養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關愛,培養兼容并包的學術氛圍和精神境界。
二 學校文化的構成
社會學家們一般認為,文化由六種基本要素構成:信仰、價值觀(道德評價的標準)、符號(觀念和價值觀的表征)、技術、語言。學校文化是文化的一個小小的分支,但也體現著文化的構成要素,學校文化包括:物質文化、規范文化、精神文化。
第一,物質文化。物質文化是學校文化的外層表現,包括教學科研設施、工作、生活場所等,體現著學校的理念和人文精神。一所學校的自然環境,建筑的布局、結構都屬于學校的物質文化。一所學校應具有一項標志性建筑,使得該學校與其他學校區別開來。這些有形的存在以及象征意義可使師生產生一種特殊的優越感和自豪感。
第二,規范文化。規范文化是特定環境下大家共同遵守的規則和標準。規范文化包括道德規范與行為準則,具體分為規章制度、道德規范、學生的行為準則以及習慣、禮儀等。完善的規范是學校一切工作、活動順利開展的保證。
第三,精神文化。學校精神,是學校品格的凝練和神韻的描述。它是一所學校的脊梁,它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進入師生的心靈深處并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能喚醒和樹立師生正直、崇高的價值取向,形成強大內驅力,對師生道德與價值觀的確立、人生觀與世界觀的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
三 學校文化建設的原則
美國學者把學校文化比作“社會化鏈”,認為學校文化是促進學生社會化的一根鏈條。學生的價值取向、思想理念、行為方式無不受到學校文化的熏陶。所以,學校文化的建設不應僅僅是一個口號、一種表象,而應是一個嚴謹的工程。
第一,以人為本原則。以人為本的文化理念不僅僅體現在學校物質環境的設置,更要體現在學校的組織制度的建設以及師生的精神風貌、行為習慣和思想觀念中。學校文化建設要尊重師生的個性自由,體現人文關懷,提高師生的文明素養,倡導和諧的人際關系,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學校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第二,切合實際原則。學校文化的建設,要以學校的歷史與現狀為出發點。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個性的體現,是一所學校區別于其他學校的本質特征。在立足自身特點的前提下,學校文化建設可以參考和吸收不同地區甚至不同國家學校文化建設的成功經驗,進行必要的過濾和選擇,將其內化為自己學校文化的組成元素,形成富有本校個性的文化系統,并不斷調整、充實和發展。
第三,與職業文化接軌原則。如前文所述,學校文化是一條“社會化鏈”,在學生的社會化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走出學校就將面對社會、面對職場。因此,學校文化應與職業文化接軌,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素養和職業態度。引導學生客觀正確的認識職業,鍛煉與人合作和溝通的能力,培養誠實守信、愛崗敬業、積極健康的職業心態和勇于競爭、敢于挑戰的精神,塑造完整的職業人格。使學生在畢業后能基本適應相關職業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完成從學生到職員角色的平穩過渡。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