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字源法是一種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技巧。本文論述了字源法在漢字教學和詞匯教學中的應用:在漢字教學中,舉例說明了字源法可以講授形象性較強的漢字;在詞匯教學中,研究了使用字源法進行近義詞辨析的方法。
【關鍵詞】字源法 教學技巧 漢字教學 詞匯教學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9-0066-02
字源法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使用的一種課堂教學技巧。所謂課堂教學技巧,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語言項目或言語技能所使用的手段。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如果教師能采用恰當的教學技巧,可以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迅速掌握所學內容,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字源法是通過對漢字字形來源的展示,幫助學生掌握字形、理解字義、分析詞義、強化記憶的一種課堂教學技巧。在眾多的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技巧中,字源法是極其特殊的一種。因為現在在教學中使用的教學技巧,大多借鑒于西方學者對第二語言教學法的研究,而字源法則是根據漢字特有的表意特征總結出來的,是對外漢語教學獨有的教學技巧。
下面筆者就從漢字教學和詞匯教學兩個方面探討字源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一 字源法在漢字教學中的應用
對于學習漢語的外國學生來說,漢字往往是他們學習的難點和最大困難。他們認為漢字難認、難寫、難記。面對漢字教學的現狀,很多教師也一籌莫展。其實,漢字由象形文字發展而來,現在很多漢字字形還保留著某些象形的特征。這些漢字往往能見形知義。我們如果用字源法教學,從字形入手,給學生展示漢字的本源,并向學生解釋漢字字形和它所代表的意義之間的關系,就可以幫助學生記憶和掌握漢字。不僅如此,對漢字字源的展示和講解會給枯燥的漢字教學帶來趣味性。同時,很多漢字蘊含著文化因素,分析它們的字源也對學生了解掌握中國文化有很大的幫助。當然,這種技巧并不適用于所有漢字的教學,它一般用于教授形象性比較強的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下面我們分別舉例說明。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給象形下的定義是:“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如,人: (甲);日: (甲);水: (甲);雨: (甲);牛: (甲);羊: (甲)等等。
這類漢字形象性非常強,在教學中,我們只要展示這些字的本源,稍加講解即可。
許慎給指事下的定義是:“視而可識,察而見意”。如:
本: (金)。《說文解字》:“木下曰本。”“木”下面加上一個符號表示樹根之所在,故本意是樹根(地上的部分)。
末: (金)。《說文解字》:“木上曰末,從木,一在其上。”“木”上加一橫表明樹梢所在的位置,故本意為“樹梢”。
刃: (甲)。《說文解字》:“刀堅也。象刀有刃之形。”“刀”旁邊加上一點,表明刀鋒之所在。
甘: (甲)。《說文解字》:“美也。從口含一。一,道也。”外面是“口”的象形,“口”中有一橫表示食物。食物含于口中舍不得咽下,表示味道甜美。
曰: (甲)。《說文解字》:“詞也。從口,乙聲;亦象口氣出也。”“口”上面加一橫,表示從口中出來的氣,即口中發出的聲音。
許慎給會意下的定義是:“比類合誼,以見指撝”。在形聲的造字法廣泛使用之前,會意是最重要的造字法。因此,用這種方法造出的漢字很多,且大多形象性較強,非常適合使用字源法教學。如:
從: (甲)。《說文解字》:“相聽也。從二‘人’。”一人跟隨一人向外走,有隨從的意思。
北: (甲)。《說文解字》:“乖也。從二人相背。”二人相背為北,所以,戰斗中,失敗的一方轉身逃跑為“敗北”。
保: (甲)。《說文解字》:“養也。”一人抱著一個孩子。固有保全、保護等意思。
牧: (甲)。《說文解字》:“養牛人也。從攴從牛。”右手執木棍趕牛之形,故有放牧牛或牛群之意,后來詞義擴大為放牧一切家畜。
寇: (金)。《說文解字》:“暴也。從攴從完。”外來的人右手執棍打屋內的人,意思有兩個:一個是名詞“外寇”;另一個是動詞“侵入”。
二 字源法在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字源法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技巧早已被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界的專家學者所重視,很多對外漢語教師經常使用這一技巧進行漢字教學。然而,傳統的字源法只應用于漢字教學,并不應用于詞匯教學。經過我們長期的思考與實踐,發現字源法在詞匯教學中同樣有用武之地。
詞是由語素組成的。而一般來說,漢語中一個語素基本對應一個漢字。我們分析漢字的字源就找到了漢字的理據。因此,把詞拆分成語素再進行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詞的理據,從而加深學生對這個詞的理解。
近義詞辨析是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有些近義詞就可以使用字源法進行辨析。在此,我們試舉一例:辨析“改變”和“變化”。
這兩個詞有一個相同的語素“變”,因此這兩個詞詞義的共同點就是某人或某事物和原來不同了。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這兩個詞詞義的區別。既然“變”是兩者相同的語素,那么它們的區別就主要體現在“改”和“化”上面。
改: (甲)。《說文解字》:“更也。”左邊是一個孩子跪著,右邊是一只右手拿著一個木棍。那么這個字的意思就可以理解為家長在教育犯了錯誤的孩子。這樣,我們就找到了“改”這個字的理據。
根據“改”字的理據,我們可以總結出“改變”這個詞詞義的要點有兩個:第一是存在問題;第二是有人為因素。
下面我們來看“變化”中的‘化’字。
化: (甲)。《說文解字》:“變也。”“化”和“變”互文見義。這個字的左邊是一個人,右邊是一個倒轉的人。古人認為變化之大莫過于倒轉,因此取人形倒轉表示“變化”之意。這就是“化”這個字的理據。
我們經常說思想變化了,天氣變化了等,再結合我們分析的“化”字的理據,可以很容易地知道“變化”這個詞的詞義中不一定存在問題;也不一定有人為因素。
我們可以用下表來表示“改變”和“變化”這兩個詞的主要區別:
綜上所述,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字源法在漢字教學和詞匯教學中都可以發揮作用。然而,目前學術界還鮮有人對字源法在詞匯教學中的應用給予足夠的重視。希望我們的研究能拋磚引玉,使字源法能更好地服務于對外漢語教學。
注 釋
①崔永華、楊寄洲.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技巧[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7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蔣可心.對外漢語教學法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1
[3]鄒曉麗.基礎漢字形義釋源——《說文》部首今讀本義[M].北京:中華書局,2007
[4]陳濤.常用漢字淺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