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探討新型教學模式,使學生能適應現代企業,體現高職教育的優勢,在電子專業運用“學做結合,任務引導”的新型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關鍵詞】電子專業 教學模式 探討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9-0067-02
一 背景與起因
作為國家高職示范學校計劃的重點建設專業,武漢職業技術學院電信學院電子專業以其就業市場前景廣闊,實驗實訓設備完善,師資隊伍強的優勢,在學校占有重要地位。在近幾年的專業建設中,電子專業以提高學生綜合職業素質為主線,奮力搭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平臺,始終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作為首要任務,在教學中突出生產任務性,積極探索“學做結合,任務引導”的教學模式改革,在一體化課堂教學中,將教、學、做、評融為一體,提升了學生崗位職業能力,提高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電子專業學生技能顯著增強,頂崗實習學生受到企業的青睞。
二 主要目標
電子專業在專業課進行“學做結合,任務引導”教學模式探索,主要解決教師空洞說教、教學效果差、學生厭學的問題,同時,讓學生通過“學做結合”,將理論與操作有機結合,讓學生變“苦學”為“樂學”,并通過一體化課堂與職業崗位結合,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三 做法與步驟
“學做結合,任務引導”是我院電子專業的一種新型教學探索模式,它以職業“崗位對接”為導向,是“工學結合”的具體實現方式,其做法是:
1.開辟一體化課堂
“學做結合”一體化課堂,是將學習專業基礎知識和訓練技能融入一體,在一個場景(課堂)里同步實施。這個課堂要求有多媒體設備。一體化課堂比常規課堂空間要大。前部分作教室,后部分作實訓室,教師將基礎理論講解與實際操作結合進行,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任務引導”
根據職業教育的“就業導向”制定課程標準,采用“任務引導”的教學形式,即在項目教學中,通過模擬生產現場加工情境,以項目教學任務為中心組織實施教學過程,每次課均有不同的具體任務,以裝配數字鐘為例,有以下六個步驟。
第一,任務提出。教師根據“項目”課程標準,將所需要的知識目標、情感目標、技能目標要求,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以1天為時間單位,整合、分解為一個個“學做”任務,主要以貼近教學目標的模擬企業產品或真實產品為原型,在學生已預習的基礎上,分析電路設計圖、裝配技術要求,向學生布置裝配任務。采用實訓周的形式集中進行,每天有不同的任務,如第一天的任務是識別和檢測元器件,如檢測電容器、電阻器、二極管、三極管等,會用萬用表檢測各元器件的標定值。檢測的質量判定為可用、斷路、短路、漏電等表示。第二天為識別電路圖和掌握焊接要領,并開始按圖焊接。第三天為電路焊接和檢測,主要保證焊點質量的安裝質量。第四天為產品功能測試。第五天為總結、驗收評價和改進,并撰寫實訓報告。總之,每天要有不同的任務,任務要具體、要落實,要通過作業或試題的形式讓學生填寫任務完成情況,不能是教師說說了事。
第二,任務準備。以實訓任務為引領,引導學生對已有的工藝知識和技能進行復習鞏固。為保證裝配產品有較高的成功率,教師還可以先設計一個小電路,讓學生在電路板上對一些基本元件進行焊接訓練,教師對焊接水平進行評估,在此基礎上對新出現的工藝知識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完成技術工藝準備。
另外,還要引導學生根據裝配任務,準備操作程序,修磨電烙鐵,準備萬用表、螺絲刀、斜口鉗和清查元器件。
第三,任務示范。根據學生完成任務的需要,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檢測、識圖、焊接輔導,現場示范操作過程。這個過程可根據學生不同的基礎,面向全班或學生個體進行輔導、示范。
第四,任務實施。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在固定裝配臺上完成裝配任務,這是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學生在學做活動中,有獨立操作的意愿,也有探討、合作、請教的需要。在數字鐘的裝配中,學生只有將專業知識、方式方法、情感態度融為一體,才能完成好任務。哪一方面有缺陷,就會經歷失敗,因此,這個環節是任務引導中最重要的環節,也是最復雜的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始終以任務為目標,循循善誘、耐心指導,同時,還要鼓勵學生互幫互助、互評互學。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實現了知識與技能的融合,獲得了職業技能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以自我為中心,通過對知識技能的主動探索、主動體驗,實現對所學知識技能的主動建構。
任務實施是關鍵環節,一個班一般要有兩位專業教師負責,實施過程中,每天要按照不同的目標要求完成不同的任務。
第五,任務評價。根據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及結果,考評成績分為兩部分:(1)任務完成結果評價。任務完成結果的評價,按任務要求每天可以進行一次,包括元器件識別與檢測、電子產品裝配、電路原理圖與電路檢測、電子產品功能測試等方面,每個方面給出具體評價指標,如元器件安裝是否整齊、牢固?焊點質量是否美觀?工具的使用和維護是否正確?整機的功能方面等。評價的方式有學生自評、組內自評和教師考核評價。評價標準要細化、具體,并賦予不同的分值。對學生的產品的評價,按生產現場的做法,分為“優等品”、“合格品”、“次品”及“廢品”四個等級,80分以上的為“優等品”,60~90分的為“合格品”,40~59分的為“次品”,40分以下的為“廢品”。激勵學生努力達到“優等品”水平,讓學生在努力奮斗中感受成功的喜悅。(2)對學生完成任務過程的評價,主要是方法和社會能力方面的評價,包括對學生遵守勞動紀律、安全生產、合作意識的評價,還包括遵守車間管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和安全6S管理情況的考核評價。
第六,任務小結與獎勵。模擬生產現場“班后會”的情境,師生對當天完成任務情況進行小結,針對產品裝配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研討,把總結會開成現場分析會。同時,每次實訓周對完成任務優秀者和進步者按一定比例給予獎勵,每個學期評一次“技能之星”、獎勵技能進步的學生。
四 成效與反響
多年來,武漢職業技術學院電信學院電子專業多個教學班在專業教學中,運用一體化課堂,采用了“學做結合,任務引導”的教學模式。通過電子專業教師的改革、探索、實踐,逐步形成了武漢職業技術學院電信學院電子專業的教學特色,受到電子專業學生的廣泛歡迎,使學生學習興趣變得濃厚,學習效果顯著提高。電子專業學生在企業頂崗實習,由于技能過硬、職業素質較高,受到企業青睞。同時,企業還給學生發放可觀的補貼,使企業和學生雙贏。多個企業、公司決定與武漢職業技術學院電信學院電子專業深度合作,聯合辦學,簽訂就業合同,使電子專業學生就業供不應求。電子專業每年舉辦一次技能大賽,從中選拔出的優秀選手,通過集訓教學,再參加省級和國家級電子技能大賽,多次獲得獎勵。這是對“學做結合、任務引導”教學模式的擴展和成果的集中體現。
五 體會與思考
近年來,武漢職業技術學院電信學院電子專業實施的“學做結合,任務引導”的教學模式改革,不僅對提高教學質量產生了明顯的效果,而且得到學生、學院領導的支持與認可,我們認為這種教學模式的優點有:(1)能廣泛應用于專業技能課教學,便于本院其他專業課程借鑒。這種教學模式,是“工學結合”在校內的實現方式,其實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強,作為一種現代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有一定應用價值,我們的經驗更是證明了這種教學模式的實用性,這對于還處于傳統模式的學校和專業課程有一定的借鑒和參考作用。一體化課堂“學做結合、任務引導”的教學模式,改變了將理論與實訓分開教學的傳統做法,提高了學習興趣。我們發現,在一體化課堂上很少有學生像在教室里一樣昏昏欲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2)能促進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提高。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在模擬企業生產車間情境下,模擬完成生產任務的各個環節,實現了教學內容與企業生產的深度對接;打破傳統的“學科中心”的界限,按生產任務安排教學內容,加強了學生崗位職業能力的培養。(3)能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采用“學做結合,任務引導”的教學模式后,會促使教師到企業去調研、鍛煉,促使其自覺的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理論水平。
不可否認,“學做結合,任務引導”的教學模式改革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目前還在探索階段,體系不夠成熟。值得思考的問題:(1)現代企業的新型技術引用和使用不夠,一些現代電子產品的生產不能應用學校一體化課堂中來完成,使得一體化課堂與崗位對接不夠,好在電子專業通過生產性實習的頂崗實習得到補充;(2)“學做結合,任務引導”的教學模式,必須要有配套的一體化課程。這個課程必須要到行業、企業調研,體現行業、企業對電子專業崗位能力的要求,因此,必須要開發新的課程,而目前,我們使用的教材落后于現代生產技能和產品,因此,這種模式只能用于部分項目教學任務的完成,只能訓練學生基本的技能,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生產程序。但我們畢竟在教學模式改革的過程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