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通過運用韋納歸因理論的“三維度與六因素歸納”調查表對福建師范大學等幾所高校體育專業的124名體育高考訓練不到八個月的大學生短訓成功因素進行了調查,結合調查結果進行歸因分析,從而得出結論,以便為有志投身于體育事業的高中生提供參考。
【關鍵詞】體育高考生 短訓成材 歸因分析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9-0073-02
隨著我國競技體育的快速發展,教育體制的日趨完善,高校體育學專業越來越受到一些頗有運動天賦的學子們的青睞。高考體育作為學校體育的一部分,體育專業成績不是作為高考錄取的唯一標準,文化成績也是錄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此就使一些體育高考生陷入了學訓矛盾之中。但在調查研究中發現,由于一部分考生因學習成績不理想,僅通過文化成績考試進入高校的可能性很小或還將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因此他們就把參加體育高考作為自己進入高校的捷徑。但事實證明,在體育學專業就讀的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僅通過不到八個月的集訓,就順利通過了體育專業考試并跨入高校校門。筆者在此把他們稱為“半途出家”的體育高考生。對于這樣一些體育高考生在短暫的訓練時間段內能夠取得預期的效果,是機遇、自身優勢的體現、訓練方法的合理運用,還是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下面筆者從韋納歸因理論的“三維度與六因素歸因模式”對“半途出家”的體育考生成功的歸因進行了調查分析,從而得出結論,為有志投身于體育事業的高中生提供參考。
一 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福建師范大學、江西師范大學、湖南文理學院、首都體育學院四所高校體育教育、運動訓練專業的124名學生。其中男生96名,女生28名。體育教育專業學生76名,運動訓練專業學生48名。均為參加高考集訓不到八個月,最少的僅為五個月。
2.研究方法
本研究根據韋納的歸因理論的“三維度與六因素歸因模式”調查表進行設計,自編短訓成材歸因量表。把影響學生短訓效果優劣的原因分成八個因素,即遺傳、努力程度、教練的訓練方法、個人對體育的興趣、測試項目的設置、訓練的條件、運氣、合理的營養。所有原因項皆為肯定性的陳述句,如“我短訓成材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我具有良好的先天性身體素質”;“我短訓成材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教師良好的訓練方法”;“我短訓成材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有效的項目設置”;“我短訓成材的原因,主要是自身努力的結果”;“我短訓成材的原因,主要是擁有良好的訓練條件”等。最后,統計出每個原因項的綜合態度值。學生對每項進行態度選擇,即在“極不贊成”“不贊成”“說不清”“贊成”“非常贊成”中選擇。各項的分值分別是1、2、3、4、5分,中間值為3分。對每個單項的評價得分低于3分,則視為對該項不贊成,高于3分則贊成。計算各題平均得分,平均分愈高,表明個體愈傾向于該類歸因。本研究調查表的信度為0.86,其Cronbachα系數為0.91,說明調查表有較高的信度。在數據分析中,我們使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13.0。
二 調查結果
表1顯示體育高考生短訓成材歸因問卷八個方面的題目選項的平均值。八種歸因的平均值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排列為遺傳、測試項目的設置、教練的訓練方法、個人努力程度、個人對體育的興趣、訓練條件、運氣和合理的營養。在表1列出的八種歸因傾向中,有四種因素的平均值超過中間值3,它們分別是遺傳(M=3.56)、測試項目的設置(M=3.47)、教練的訓練方法(M=3.42)、個人努力程度(M=3.21),其中遺傳、個人努力程度屬可控因素,也屬于內部因素,而測試項目的設置和教練的訓練方法屬不可控因素和外部因素。從整體上看,所調查的學生在經過短期的體育高考訓練后順利進入高校的“半途出家”者主要是由遺傳因素、測試項目的設置、教練的訓練方法及個人努力程度四個方面來主導的。
三 分析與討論
1.歸因理論介紹
利用有關的信息資料對行為和行為結果進行分析,從而推論其原因的過程即為歸因。歸因理論是在美國心理學家海德的有關社會認識和人際關系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海德的社會知覺歸因理論認為人的行為總有一定的原因,原因可歸納為兩類:主觀條件和情景因素。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美國心理學家韋納進行了自我行為歸因研究,發展了海德的歸因理論。韋納的歸因理論建立在三條基本假設之上:第一,尋求理解是人類行為動機的主要來源,人對行為結果有尋找原因的傾向;第二,歸因不是單一緯度的;第三,后繼的行為受個人知覺到的先前結果的原因的影響,個體對形成正面和負面結果的原因的認知性分析(歸因)是影響個體后繼行為的主要因素。韋納利用相關法和自由反應法,將歸因結構區分為三個緯度,形成了著名的歸因三維度結構模式。第一個維度是部位性,按照這一維度,可把原因分類為內因和外因,即為海德所說的主觀條件和情境因素。在運用一維的觀點來分析行為的原因時,能力和努力同是內因,能力相對穩定,而努力則較易變,產生的效果也不盡相同。鑒于這種情況,韋納增加了一個穩定性維度。按照這一維度,可把原因分類為穩定的和不穩定的。用與提出穩定性維度相同的演繹推理方法,韋納確立了歸因的第三個維度——控制性。按照這一維度,可把原因分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心境、疲倦和暫時的努力,雖然是內部的不穩定的原因,但又有區別,其中努力是受意志控制的(個體能夠增加或減少付出努力的程度),而心境和疲倦的發作在大多數情況下不能為意志所控制。
2.三維度六因素歸因模式
能力、努力、身心狀態、工作難度、外界環境和運氣作為歸因的六因素。將歸因的三個維度搭配起來可以構成八類組合:內部、可控、穩定;內部、可控、不穩定;內部、不可控、穩定;內部、不可控、不穩定;外部、可控、穩定;外部、可控、不穩定;外部、不可控、穩定;外部、不可控、不穩定。一般而言,外部因素是行為者無法控制的,為簡化問題的研究,對八類組合最后兩類不予考慮。能力、努力、情緒、工作難度、外部環境和運氣是成就活動的主要原因。其中,能力屬于內部、不可控、穩定;情緒屬于內部、不穩定、不可控;工作難度屬于外部,不可控、穩定;運氣屬于外部、不可控、不穩定;外界環境屬于外部、不可控、不穩定(見表2)。大多數學者將努力直接歸為內部、可控、穩定,本文采用Glola和Sims的做法:將努力分為特征努力和特定努力。特征努力是指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下,個體都是努力的;特定努力是指僅在某一時期或某一場合下,個體是努力的。特征努力歸為內部、可控、穩定;特定努力歸為內部、可控、不穩定。
3.短訓成材歸因分析
通過對124名“半途出家”的體育高考生成材的調查結果可知,遺傳(即能力)、考試項目的設置(即任務難度)、訓練方法(外界環境)及個人努力程度是影響他們成功的主要因素。依韋納的“三維度六因素歸因理論”,能力及努力是內部因素、不可控因素(可控因素)及穩定因素,但歸因過程是特定場合下的決策過程,任何判斷和決策都是在特定場合下作出來的,原因判斷和決策也不例外。如用錘子敲擊手表的表蓋,表蓋被擊破了,人們會認為表蓋破裂是錘子的敲擊力所致,而如果此事發生在制造廠的車間,則被認為是表蓋的質量不過關。因此,如果體育考生在訓練前充分了解自己的運動能力,則在此情況下的能力又可轉變為可控因素,使自己參訓變得有的放矢。而考試項目的設置(即任務難度)和訓練方法(外界環境)屬于外在因素、不可控的及具有(穩定性)不穩定性。但從我國體育高考項目設置的發展趨勢及變化規律來看,基本上以反應速度、速度耐力及力量的內容為主要測試項目。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任務的難易程度又可看為可控的;對于訓練方法,它除了具有不可控性之外,還具有不穩定性的特點,但一些有經驗的教練員經過多年的帶隊訓練經驗及不斷把握規律,逐漸地把外界環境因素的不可控性及不穩定性轉變為可控性和穩定性。因此,當各種因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時,體育高考生通過短期的訓練取得成功也就成為一種必然。
四 結論與建議
通過調查的研究方法,了解到“半途出家”的體育高考生在短暫的訓練時間后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個人能力、考試項目設置、訓練方法及個人的努力因素。盡管他們有些因素為內在因素,有些為外在因素,有些為不可控、不穩定性因素,但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轉變為可控因素或穩定性因素,因此,體育高考生只要在了解自身能力(內在因素)的基礎上,通過一些可控因素的效應,同時結合一些特定場合或角度的不可控、不穩定因素的轉變的規律及條件,完全可以在短暫訓練后獲得成功,從而避免學訓之間的矛盾。但在抓住主要影響因素的同時,也不可忽視次要因素,如機會(運氣)、興趣的培養(即身心狀態)、合理的營養(即外界環境)等(見表1)。因此,筆者在此從運動訓練的角度建議此類考生在了解此調查結果基礎的同時注意以下幾點:(1)必須要考慮遺傳效應在運動訓練中的主要作用。(2)應該在科學訓練指導的思想下訓練,充分利用素質間的良好轉移。(3)訓練要遵循漸進的原則,切勿急于求成。(4)在訓練中應高度重視休息與恢復的重要性,提高肌肉放松能力;(5)素質提高與合理技術相結合;(6)與發展協調性、靈敏性及柔韌性相結合;(7)注意成功動機激勵機制及訓練興趣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劉永芳.歸因理論及其應用[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2]李建設.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招生考生項目設置標準的綜述[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24)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