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機械基礎課程是機械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在課程講授中要注意與后續專業課程的銜接,通過任務案例的選取、教學環節的設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機械基礎 任務案例 專業銜接 教學環節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9-0092-01
機械基礎是機械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內容涉及工程力學、金屬材料、傳動機構、常用機構、通用零部件等,教材編寫上是各專業通用的,通常以常見的機械為例編寫。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工業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不同專業的學生對機械知識有不同的需求。而在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的鐵道機車車輛專業就是其中之一,機車專業與其他機械類專業有所不同,學生畢業后就業主要是機車乘務員或檢修工,工作只局限于與火車打交道?;趯I基礎課為專業課程服務的角度,教師要從提高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的興趣入手,注重知識的橫向拓展與整合,以及與后續專業課程的銜接。為此在我院鐵道機車專業機械基礎教學中,本人總結了以下幾點,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 任務案例的選取,注重與專業課程的銜接
書本知識往往理論性較強,較為抽象,而機械基礎包含的內容又很廣泛,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動力?以專業需求為出發點,認真鉆研本課程與專業課程相關的知識點,梳理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按任務劃分,每個任務由一個與專業相關的工程案例引入。
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認識到所學課程在專業學習中的重要性及其在未來崗位和社會中的作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思想。其次,做好與專業課程的銜接,要選擇與機車專業相關的工程案例。與學生將來從事的行業相關,能激發其學習興趣,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活躍課堂氣氛。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能使學生深刻理解、靈活運用理論,產生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并能進一步激發其舉一反三的能力。
二 教學環節的設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當學生對某門學科發生興趣時,他總是心情愉快、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由案例出發,有意識地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分析、討論,朝著要講授的內容層層推進。在設置問題時應注意抓住案例與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由淺入深,由簡到繁,使學生感到新穎,造成連續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內驅力,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比如在講解案例“分析機車驅動齒輪傳動”時,通過以下設問:為什么機車驅動裝置采用齒輪傳動?采用的是哪種齒輪傳動?齒輪的大小對傳動有何影響?從提問讓學生明白要掌握齒輪傳動的特點、類型、齒輪基本參數和幾何尺寸、傳動比等知識,在展開相關教學內容的講授時,注重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一環扣一環,扣開學生思維的大門。學生獲得此相關知識后,再回過頭來解決此工程案例,使得學生對所學知識得以鞏固,也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此形成了“任務案例引入——案例分析——明確任務目標——相關知識講授——案例實施”的教學環節。
三 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本課程涉及許多機構的運動過程,在課堂中采用模型教學增強直觀性,通過模型演示和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又達到原理的講解。如在講到“鉸鏈四桿機構”時,可通過模型進行現場演示,取不同的構件作機架可得到三種類型,讓學生很好地理解機構類型與機架選取的關系,再通過改變某根桿的長度,使其不符合長度之和條件后只能得到一種機構,兩次演示綜合就得出了鉸鏈四桿構曲柄存在條件及類型的判斷方法。通過模型教學可以不斷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理解教材中的知識點,提高教學效果。
為了能清晰地講解課程中抽象的、無法觀察的結構形狀和運動,使學生了解其本質,在教學中本人制作了機械基礎機車專業多媒體教學課件,通過錄像、動畫及多媒體技術等手段,將各種零件的外形、內部結構、零件間的連接、相互運動展示給學生。例如在講授“分析電力機車受電弓鉸鏈四桿機構”這個任務案例時,對于電力機車本身并不提供動力,而是靠從鐵路上方的接觸網取電以牽引機車運行,取電依靠受電弓,通過播放受電弓升起落下的動畫,慢慢演示到鉸鏈四桿機構的運動;通過動畫中的按鈕來控制機構運動時停留在任何位置,從而將鉸鏈四桿機構的極限位置、死點、壓力角、傳動角等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形象,使學生能夠通過動態的畫面,輕松地理解教學內容,使教學質量和效果有了明顯提高。
總之,作為任教機械基礎的老師,提高機械基礎課程教學質量是長遠而艱巨的任務。要求老師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寬泛的機械工程知識,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和先進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專業知識,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專業意識,提高學生專業綜合素質,為以后的專業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趙武.高職礦業類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方法與思考[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10)
[2]陶希海.高職機械基礎教學方法探討[J].裝備制造技術,2010(6)
[3]羅平爾、顧濤.高職《機械設計基礎》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機械職業教育,2010(1)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