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集體備課可將個人才智轉化為集體優勢,是提高備課質量以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需要,更是深化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腳步,我校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初步構建了集體研討——分工協作——資源共享——自主設計——試講完善——成果展示——成品收集的集體備課實施程序。
【關鍵詞】集體備課 共同提高 合作 凝聚力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9-0102-02
伴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我校校本教研活動也日趨成熟,現就我校集體備課的開展情況,談談具體做法及展望。
一 準備工作
1.學習交流,提高認識
要使學科教師明確集體備課的重要性。我校認真組織教師進行了相關理論的學習,反復學習了《課程標準》、《教學常規》等研訓資料,首先從理論上認識到集體備課的重要性。
現任我校教學主任的張秀輝是進修學校教師兼職教研員、市十佳首席教師,也是省級優秀課獲得者,他說:“我每節成功課的背后,都閃爍著同志們集體智慧的火花,每次出大課前找大家參謀一下,已是我多年來形成的一種習慣。”資深教師的現身說法,強有力的榜樣,使大家對集體備課的重要性口服心服。
2.吃透教材,分析教材
集體備課前要組織教師深挖教材,分析該備些什么內容,才能達到集體備課的目的;課堂怎樣運行,才能使學生更感興趣,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獲得更多的知識,獲取最大的信息量。
二 運作程序
1.確定研究主題
研究主題的確定,需要本著越具體越好的原則。2007年11月中旬,為推進我校“閱讀與寫作協調發展、有效提高”教育科研工作的開展,根據中心校的安排,我校承擔了兩節“讀寫結合語文課堂教學展示課”的任務,我們以一年級《陽光》和四年級《母雞》兩課作展示。如何使“讀寫結合”的理念體現在課堂教學之中呢?經過大家研究討論,首先確定了研究主題:(1)“讀寫結合”是以讀為主還是以寫為主;(2)一年級,尤其是就《陽光》而言應怎樣滲透“寫”的教學,怎樣“讀寫結合”;(3)“讀寫”與“識字”在課堂教學中的比重如何分配;(4)《母雞》一課應分幾課時完成,如何設計寫作練習題目。
2.分工協作、搜集資料
在分析教材明確具體備課要求以及應注意的事項后,就開始協作分工查找資料。在上述兩節課的集體備課過程中,我們對上網搜集課件、采編視頻資料、更新重組課件、制作錄音、搜集與授課內容有關的歌頌“母愛”和描寫小動物的資料等等各項具體的搜集工作都做了明確的分工。
3.匯總資料、資源共享
大家將搜集到的資料刪繁就簡,達到最優地組織匯總資料、最優化地做到資源共享。
教學《陽光》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生動活現地理解“早晨,我拉開窗簾陽光就跳進了我的家”這句話中的活潑與溫馨,我們設計了讓學生表演從窗臺跳進來和猛地拉開窗簾讓陽光照進來這兩個場景,從而讓學生“跳”得更加活潑與傳神;簡易性的設計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其中也凝結著集體的智慧。
4.各自設計教學活動
每位教師都根據大家討論的結果加上自己的理解完成一份教學設計,教學活動的設計要體現新課程理念,適應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在集體備課時間,討論研究、取長補短、認真修改,最后形成適用于自己的修改教案。
5.試講完善
集體備課不僅是關上門來備課、討論問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試講。大家討論后由中心發言人上一節試講課,課后大家評析課中的優、缺點,從而進一步修改完善。
《母雞》一課第一次試講重新劃分了課時,第二次試講更換了學生小練筆的習題設計;《陽光》一課第一次試講后教學設計全部推翻重建,第二次試講又更換了全部課件……每次試講都有所發現、有所創新。由于“讀寫結合”的理念是在課堂教學中的首次嘗試,大家都是在摸索中前進,這兩節課先后都試講了五六遍,課堂教學設計也重復改寫了十余次。
6.成果展示及教后反思
通過以上的程序運作,一個凝結著集體智慧的課堂設計已基本完成,下一步是成果的展示及教后反思。經過最后的成果展示——上課(公開課、觀摩課)就有條件更廣泛地征求大家的意見,從而更廣泛地交流成功的經驗、商討新出現的問題及解決的方案,然后收集反饋信息更進一步修改完善。
7.成果的收集整理
將集體備課的成果整理收錄到《校本教研成果集錦》。
三 設想
幾年來的探索我校已初步構建了:集體研討——分工協作——資源共享——自主設計——試講完善——成果展示——成品收集的實施程序。但是課程改革任重道遠,對集體備課還需有更高層次的設想:
1.集體備課生活化
生活化的集體備課方式是一個重大的改革。集體備課不單是純粹備書面上的教案,應盡量搜集生活中的對教學有幫助的片段材料等作為備課和教學的素材,以便擴充學生的知識面,讓課堂討論具有一定的深度、廣度,不至于只停留于教材上,“照本宣科”。
2.學生參與到集體備課中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集體備課若有學生參與,學生活躍的思維可以向老師提出很多點子,而老師的經驗會使學生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步培養成熟的思維能力,起到智慧互補的作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智慧碰撞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火花。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