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年齡與年級的增長,喜歡學習的孩子越來越少。如何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收獲快樂?新課程指出,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堂教學不應是封閉的,也不應拘泥于預先設定的框架,教師應充分抓住各種資源,為孩子的成長推波助瀾。
【關鍵詞】資源 體驗 蛻變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9-0104-02
一 校園體驗,活躍課堂氛圍
開學之初,我和初升三年級的學生在適應這個新年段的同時,也在反思如何讓學生在辛苦的學習過程中多一份快樂和興趣。
本堂課的內容是《練習2》讀讀背背,之前我們也學習了《學會查“無字詞典”》,結合舊知——在生活中體會,以及新知——聯系上下文理解。如果僅照本宣讀或一如既往的教學,這堂課難免有些生硬,課堂起初確實如此,孩子們積極性也不高。恰巧學校為了孩子更好的自主學習,下發了一個月的網絡自學引擎體驗卡,我抓住了學校資源,借此作為獎勵,活躍課堂氛圍。我讓已經理解八個詞語的學生起立,獎勵他一張自主學習卡,緊接著讓同桌交流,學生們活躍了很多,爭相交流,我相機指導個別學生,爭取做到人人參與。可惜只有一對同桌起立,我獎勵了另一個學生一張自主學習卡。為了降低難度,我請理解四個成語的學生起立,這次明顯多了很多。非常好,繼續交流,四人一小組,這次有四個小組全部理解了詞語,立刻獎勵。同時統計哪幾個詞語是學生們學習的難點,引導學生兩個詞語一組來理解,效果好很多,由于了解了難點,逐個擊破,學生們的注意力也比往常集中多了。
抓住學校有效資源,活躍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效率,讓師生在課堂都體會到幸福。
二 活動體驗,提升學生品質
我們需要蛻變,像蠶破繭成蝶那樣的蛻變。原本疲于學習的伊×,在校一天不是這兒不舒服就是那兒不舒服,三天一小鬧,幾天一請假,似乎在心理上已經輸了,排球操為期一個月的艱苦訓練,卻讓伊×脫胎換骨,她脫離了稚氣,不再嬌氣,走向心性的成熟,她學會用另一種方式——優秀的表現展示自己,引起大家的關注。這個蛻變過程是痛苦的,但她蛻變成功了。蠶會變成蝴蝶,而她走向了一個多彩的人生,她變得細致而堅韌、自信而優秀。
在郵局,學生了解了不同國家的郵箱,以及學習明信片與信封的書寫格式,并區分兩者的不同,許多學生還親身實踐了一下,穿上郵遞員服裝,背著包踏上投遞征程!
在旅行社,學生張貼了許多國內外著名景點,有海南天涯海角、四川九寨溝、桂林山水、蘇州園林、美國的自由女神像、埃及金字塔、日本富士山……在學習過后,我們便開始了尋夢之旅,有“小導游”帶著剩余的“游客”找到與圖片相對應的景點,還分成了兩個小組開展比賽,趣味十足!
在旅館里,孩子們有模有樣地體驗著廚師、服務員、前臺經理及房客的角色,凌亂的客房被學生們的小手整理得整整齊齊;瑣碎的廚房工作開展得有條不紊;兩位前臺經理彬彬有禮;所有的小房客也是文明、友善。
來到航空公司,坐姿、站姿、走路,學生們成為了優雅的空姐、英氣的機長,一顰一笑都頗具真實感。
在體驗中,學生們獲得了知識;在體驗中,學生們獲得了歡笑;在體驗中,學生們獲得了幸福成長。
三 校外體驗,充實校內課程
由于教育部一再要求減負,對孩子們校內學習的要求越來越低,因此校外的興趣班此起彼伏,如火如荼。然而,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每個孩子也是獨一無二的,怎樣的興趣班適合學生,還得因人而異。所以,在學生們適應和成長的過程中,在參與和體驗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讓家長與學生們來分享自己的經驗,不僅充實了校內課程,更成就了學生的成長。
開學之初,我班家長進課堂活動就拉開了序幕,張××的爸爸早早地來到教室,從包中拿出一本厚厚的書,繼而認真地看著教案。
隨著鈴聲學生們陸陸續續回到教室,稍作休息,在陣陣掌聲中開始了今天的課堂——論語讀經。
首先由張××的爸爸發言,作為一個父親如何能排除“萬難”,讓孩子參加論語讀經。張爸爸從經書談起:“能被稱之為經的全世界只有七本,而中國就占五本,因此生在中國是一種驕傲,同時非常幸福。”張爸爸不僅介紹了中國傳統文化,同時滲透著民族自豪感,就像他說的,雖然學生在讀經的過程中不一定理解,那又有什么關系呢?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經歷的總會覺得那么熟悉,在這個過程中慢慢領悟,此時此刻不也一樣嗎!張爸爸還告訴學生們,像這樣的經典不僅可以讀,而且可以用在自己的寫話當中,會增色不少!雖然張爸爸在介紹時,孩子們未必都懂,但滲透的知識卻那么自然。
接著由張××介紹45天論語讀經的生活,每天早上5點多起床,跑8公里;每天讀經8個多小時,全部都是繁體字;想爸媽了,有的孩子哭了,張××就看看爸爸媽媽的照片;吃飯只能吃素,到點就不能吃了,基本吃不飽。但一句句簡單的話語,一張張照片是孩子成長的足跡,分明看到了孩子臉上洋溢的笑容,那是一種幸福、一種自信。從孩子們驚嘆中的“哇”!顯然可以體會到張××在這45天中受到的磨礪,孩子在磨礪中的成長。
最后是孩子們提問的環節,班主任此刻坐在人群當中積極發問。
張××抓住了校外資源,同時在校內課堂中又有了一次新的體驗,他感嘆:“做老師得知道很多,要回答很多孩子的問題。十分辛苦!”與此同時,同學們又有了一次新的體驗:在45天的讀經班,張××需要堅強的毅力去支撐,正是有了這份堅持,張××才有了今天的收獲,對在座的每一位都是一種激勵。
盧梭曾說:“人生其實就是一種受磨難的狀態。”人生就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賽跑,是對一個人意志與毅力的磨礪,只有經歷痛苦的人才能脫穎而出,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正因如此,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勤奮努力,體驗自己人生中的每一次蛻變。
〔責任編輯:范可〕